《新闻社会学》是一本由迈克尔·舒德森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293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社会学》精选点评:
●最后竟然好几页是空白,注释方式也绝了,基本每页都有三分之一是空白,以为这样就能定价39了吗?
●看不太懂
●导师说比之前的书要好懂一些,诚不欺我…… 观点可能不是很新颖,但是结合作者的例证,以及他对各国传媒历史的论述,让人对这些观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原来各个国家在新闻上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呀(ノД`) (拖了很长时间才看完,经历了两次小组作业以及正在经历的小组作业,还有即将到来的论文ddl……
●观点太美国,逻辑性一半,文字简单但搭建结构不易,读起来有点累。
●舒爷爷到后期也够水的。。不过还是很好用!
●感觉绕来绕去的,可能是翻译不行
●译者大人在做什么阿 = =
●尚可。
●虽然没什么新观点,但舒老师的大量例证清晰有趣,可读性很强。书中提到了于尔根大神和安德森大神之于“媒体和公意”这个话题的不同看法,公共领域与想象的共同体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新闻与其他社会建制互动的主要动力。中文序里台湾学者说舒德森把媒体的过失及其因果影响一一展示给公众,并一摊手做出“对不起,添麻烦了,但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的样子,真是激萌。
●跨学科的阅读时必要的,反过来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国内老师的浅薄。
《新闻社会学》读后感(一):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
海外建言:中国复兴大战略
本书从国际社会学的角度,以“复兴战略”为论述重心,论述了世界强国的兴衰之道、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战略,以及复兴过程中在经济、社会、教育、思想文化、人口、环境、交通和城市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等。
《新闻社会学》读后感(二):李毅: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李毅:中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会学1979年3月恢复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社会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就是一个严重的大问题。在当今世界社会学界,没有中国社会学流派,没有中国社会学思想,没有中国社会学大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学没有自己的理论。中国大学的社会学院系,不论给本科、硕士、博士,一般都不开设“社会学理论”课程。如果开课,就开“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少数也开设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而美国大学社会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都有不同层次的必修的“社会学理论”课程。
《新闻社会学》读后感(三):四章
导论:制作新闻
导论真的超短啊,真的就一导论啊,之前看的书导论都超长的
总结嘛就,啥都总结不出来啊
意外事件就是:shit happens?
第三章 媒介偏向
1.好长
2.媒体并不全能
3.媒体对政治的态度中立超然,or负面批评
:对美国媒体的研究
1.媒体对人们的影响没想象中那么大,但可以构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这个世界还是受其控制的
2.对于架构说了几点
3.媒体追求负面、冲突
第四章 新闻业的历史
1.好像没上篇长
2.这篇是在赞扬美国的新闻界,而且是从头开始
3.中国并不存在政党报纸 的问题,因为中国不需要两 dang 博弈 科科,但也不能说中国的报纸就没有党性了
4.文章说,报纸源于政治,后来有钱了,就独立出来走商业,批政党了,但其实背后还是有政党在的,呵呵
5.印象最深地是把新闻比作文学作品,厉害了,从没想过
6.好像暗损了一下哥大?
7.是光明正大的在讽刺欧洲新闻界。
第七章 新闻的来源
1.政府与媒体长期合作达成了信赖关系,政府的声音更容易被报道,甚至操控媒体,即由政府设置议题,媒体再行报道
2.公众评估官员,官员进行行政,代议制民主。
《新闻社会学》读后感(四):李毅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李毅选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s I and II
李毅选集第一卷《中国复兴大战略》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
李毅选集第二卷《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演变》出版发行
elected Works of Li Yi, Volume II:
《新闻社会学》读后感(五):自己的理解
首先想说,这本书的翻译真的是一言难尽。
第一部分:今日新闻业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阐述了三个问题,即:
①新闻业的界定
新闻不仅仅报道事实,而且新闻生产者还通过新闻报道建构事实。引入了贯彻全文的两种媒介在社会中的身份,一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偏理性,认为新闻生产主要传输信息,建立“公共领域”,形成公众并引导其关注、参与公共生活。另一为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艺术性强,认为新闻媒介能最大程度调动起人们的感官,争取人们的认同,但这种认同不是基于对事实的关切,而是来自对想象共同体的报道。这一想象共同体不可以亲身体验,只能通过新闻报道得以维系。
②新闻业的历史
反封建(将新闻话语权从封建王权中解脱)→再封建(媒介垄断下的媒介帝国)→想象共同体的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传播)
③新闻业的变迁
娱乐化倾向、愤世嫉俗、坏消息
关于“丑闻的讨论”:重塑、强调社会道德;权力的斗争
第二部分:新闻制作的构成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阐述了三种关系,即新闻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新闻与受众(市场)的关系、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
①新闻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在新闻的来源、新闻的政治文化、法律、民主与新闻这三个部分中,作者主要阐述新闻与政治权力的关系。
首先,新闻之于政治权力,即媒介对政治权力的影响,是通过其参与创造的选举文化来实现的。导致政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赢得一时的选举上,大力买通媒介宣传,而非努力建构政治社会化的深层结构;同时导致资源贫乏的政党组织很难获得媒体的注意。
其次,政治权力之于新闻,即政治权利对媒介的影响,是通过控制信源、利用权力崇拜的心理、法律法规来实现的。时事政治占据新闻报道的大头,而信源又要通过权力机构才可获得,所以一定程度上权力机构对媒介的喜好帮助体制内的主要新闻机构维持新闻采集的优势,巩固新闻从业者的等级差异;利用媒体人对权力的崇拜而控制新闻;法律法规也会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权范围。
②新闻与受众(市场)的关系
首先,新闻之于受众(市场),媒介不在于寻找受众或回应受众,而是在创造受众;一定程度上,新闻报道,特别是时政报道,对受众是有门槛的,他们会通过一系列只有内部人士才能读懂的暗号,来传递特定消息。
其次,受众(市场)之于新闻,受众对媒介是有依赖性的,更可怕的是,这种依赖不是基于对新闻报道信息的依赖,而是阅读新闻已然变成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形成一种“阅读仪式”,失去新闻则生活缺席了这种仪式感;同时经济独立的媒介是有资本与权力抗衡而保持其独立性的。
③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
在新闻作为文学和故事这一篇章中,作者阐述了新闻与客观事实的关系,认为新闻虽传递的是客观事实消息,但也是有选择呈现的事实,经过一系列事实元素的搭配组合,构建的媒介图景已经很难说是客观现实的还原了。同时作者还指出,受文化的影响,新闻生产者作为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下生活的人,也难免不能排斥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所以在遇到悲剧时刻、公共危机时刻、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刻,作者难免会产生共情心理,很难完全保持中立客观,就算保持中立客观那这样的报道也是不受欢迎的。
另外,作者进一步强调了新闻的两种模式:机械模式(哈贝马斯)与艺术模式(安德森),第一部分也有指出。意图在于作者全篇都在极力探讨新闻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即新闻的张力究竟应该有多大,它为公共领域民主决策提供信息也好,构建想象的共同体也好,这两者都是站在两个极端——极理性或极感性的思维模式下的探讨,那新闻作为基于客观现实的文字表达,在这两个尺度中间,究竟更偏向哪边一点,究竟偏向哪边更好一点,这一直是新闻界一直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