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一部由泽维尔·多兰执导,基特·哈灵顿 / 雅各布·特伦布莱 / 苏珊·萨兰登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就像电影一开始宣讲的,自我认知,追求自我,人为什么会孤独,还不是缺少社会对人的接受度。家庭里母亲的角色很重要,母子关系母亲对子女的接受度直接影响了人物的性格,这都很让人静心思考,毕竟还是有很多人生活的不那么清醒。
虽然电影显得平淡,小主人公基本把主题讲得很清楚了,多诺万这个角色只是一个每个人都不想走到的影像的体现。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二):。。。
为什么要求大众了解每一个artist的个人经历和过往伤痛。。。难道不是应该只关注他的作品么。。。
汤老湿再年轻几岁,染个黑发,说不定也能当诺兰电影的主演,he sure has a specific type.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三):“风格即认清自我”
这是一部不能用来定义的影片,家庭,同性,说剧情其实也够不上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组故事线,两对母子之间的分裂与和解,Donovan对自己身份认同与社会接受的挣扎,Rupert沉浸在个人世界与偶像狂热的童年世界。多年之后Rupert将这段鲜为人知的与Donovan多年来信、保持隐秘友谊的娓娓道来。 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片尾对于经典同性电影《My Own Private Idaho》的致敬,影片中的Donovan 和River Phoenix都是风光无限,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附上一句摘自影片中一位影迷老者给迷失自我认同的Donovan的慧言:“你还年轻,不该这样形单影只,闷闷不乐”。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四):谁?
tyle is knowing who we are.
和北野武相似,多兰也一直通过电影解剖和认识自己。不仅仅是吃手指的鲁伯特,囧雪约翰也是多兰的一部分,是多兰作为小李子粉丝和明星的两种角色,A面B面都是他。
芭芭拉最大的失败,不是放弃了约翰,而是未曾真正了解他。这条真理只适用于普通人,对于公众人物、艺术家而言,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什么?他们又需要坦诚什么呢?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我想只要从他们创造的作品里去品味和理解,就已足够。
“我为所有事忙碌,唯独忘了我自己…鲁伯特,我希望你好好生活,过上充满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生活。但我最希望你认真对待生活,别让生活充满谎言,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影片开头那句梭罗的名言:与其给我爱,金钱,名誉,不如给我真理。
多诺万的死即新生。8.5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五):逼死一个人的不是压力和挫折,而是舆论和偏见
看完了基特·哈灵顿主演的这部剧情电影:《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剧情太一般了,过于平淡了,很多时候,逼死一个人的不是压力和挫折,而是舆论和偏见! 童年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长大,期待自己作为大人的那一天赚很多很多的钱,买很多很多的好吃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我们真的长大了,却发现我们童年想买很多很多好吃的这个梦想很容易就实现了,却输给了生存的压力!一点一点长大的代价是心灵的孤单和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 背负着各种压力和责任,很多时候,为了生存和,不得不去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算很累很痛也只能忍着,这就是生活教给我们的一课!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潜力发掘的不同步,让很多人迷失在了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痛苦不堪,几近崩溃,挣扎前行,压力越来越大,却越来越看不清前路的方向,消逝在人言可畏充满歧视和黑暗的现实域里,无法自拔! 做人还是不能输了心气儿,一辈子太短,何必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何必计较世俗的流言蜚语,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别为了任何人委屈自己,人间不值得! 该片讲述好莱坞当红演员多诺万与11岁小男孩互相通信的事被曝光后,他的生活事业全线崩塌的故事。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六):杂
如何说,我爱多兰,爱他以往个人化甚至肆无忌惮的情绪表达,那是我的安乐之所。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期望,多次探讨的母子关系的循环往复的挣扎矛盾与和解在我看来并不让人疲劳,一个命题的反复叙述我并不在意,甚至我沉溺在这种纷繁往复里,问题在于,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他向好莱坞电影叙事方式做了倾斜,但明显没倾斜顺利,个人风格不明显,有些两不像,这让电影打了折扣。
小男孩演得很好,甚至让其他大咖都失色,十分好奇被完完全全剪掉的那个谁的戏份是怎样的。选角让人喜爱但并没有给到好好发挥的余地,雪诺演技算是贡献了权游外最好的一次演技了但个人觉得带了些生硬与尴尬。
回到开头的如何说,我不会给他高分,但我依然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我一向打分都没标准所以分数在我这里没意义。多诺万的生,多诺万的死,我感到疲倦,想要休息了,人与人的因缘际会很美妙,我们各自在各自的生活里在挣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其间若有共通,当然开心,需要语言,需要沟通,需要羁绊,需要真正敞开心怀,我与你的通信算数,算在这里面,那信里我是我自己,我并非是在鼓励你,我也是在鼓励我自己,我不当你是多少岁的小孩,每个人崩溃都是小孩,与你通信时,我相信,我是真正温暖善良的。请原谅我,原谅我的谎言,原谅我的胆小。再见,我要睡去了。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七):只是一个迷妹的观影感受
我不懂观众和媒体为什么对这部电影这么mean,我记得这电影是和直到世界尽头差不多时间宣布的吧,所以我等了它不知道多少年,而终于看到成品的我竟没有半点失望。
有时候觉得多兰是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人是个天才,他在电影里暴露了太多自己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歇斯底里,作品中所有的伤都是作者本身的脆弱,所以有时候真的很心疼,到底是怎样的千疮百孔才能造就这么一个天才。而有时候又觉得他不过是个刚好和我有着相同口味的追星男孩,和我喜欢着一样的rock band,和我看过一样的电影并且同样爱着里面的角色和那个塑造他的演员,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拼命夹带私货,想把最爱的展示给世人,纯粹而可爱。
反正不管事怎样的他,看了他的一部部作品我只能说自己更爱他了。而一年年追下来我想说我更安心了,母亲也好,多诺万先生也好,无一不充斥着孤独和绝望,但又可以再一片黯淡中窥见那么点希望。看母亲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多兰长大了,而看了多诺万先生,也许只是我的片面感受,但我相信多兰变得越来越温暖了。
真的好喜欢这个结局。看多兰的电影大部分时间我是难受的,但这部的结局我会心一笑了。Rupert说不管真实如何反正他愿意相信美好的那一种,就算全世界都怀疑他在说谎但至少面前的陌生人Audrey选择相信,还有不管这个世界如何至少坐在所爱之人车后做的此刻他是幸福的。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八):扯扯结尾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被浪费了的杰作。它有个很好的剧本雏形。在经历骇人剪辑后,如今呈现的成品里也有许多出彩的细节。最让我着迷的,是对主人公多诺万死亡的安排。影片结尾处,多诺万遭遇种种烂事,千头万绪,似乎已终于「想开了」(当然,这过程拍得很粗糙)。我看时已深信它能活下去,并疑神疑鬼地觉得电影开场的多诺万死讯通报大概是什么障眼法。结果,多诺万就是死了。长大了的小笔友冲记者,也即是观众们,说出自己的猜想:多诺万是一不小心安眠药吃多了,它不是成心自杀的。嗯,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多兰隔着镜头的挤眉弄眼。
《死与生》实在有太多败笔,但这场主人公的「意外之死」很耀眼,它晃动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最首当其冲的也是一套老生常谈:死亡是没有意志的。它就是一场无道理发生的结束。而被视作与死对立的生又是什么?很不幸,它并不代表人「天然」或「自由」存在着,反而是此意义上的污染。禁忌与律令印刻我身。哪怕瞧瞧多诺万吧,这故事拍得那么差劲,但看到它避开镁光灯后的叹气,你是否感同身受?万事如是杂乱,个体在生的状态中承受封闭的痛苦,永无法与它人达成纯净的连贯。没有谁能逃开功利链条的捆绑——除非死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戛然结束,难道不是极具诱惑力的吗?多诺万意外死去,再不用自我蒙蔽着穿梭在污秽的生的世界中了!这结尾的死亡让《死与生》变成一部喜剧。毕竟,还有什么比死亡,比根除、拒绝生的世界对我们进行暴力改造,更极乐的事件呢?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九):多兰江郎才尽了吗?
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自处女作《我杀死了妈妈》开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轻松松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尤其是戛纳,从导演双周跳到一种关注,最后晋升竞赛单元,先后凭借《妈咪》和《只是世界尽头》拿下评委会奖和评审团大奖,离金棕榈仅一步之遥的青年导演被誉为是戛纳的亲生儿子毫不为过。然而,去年这部同样瞄准戛纳的作品却意外错失入围资格,被迫远在多伦多自己家门口世界首映,口碑和评论均未如人意,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天才导演的江郎才尽呢? 多兰首次执导英语电影,融入较多商业元素,有别于此前小众文艺的定位,而三位奥斯卡影后的助阵更像是一支强心针,令影片的瞩目度陡然提升。然而,影片的重点并非放在这三位女性角色身上。故事有两个核心人物:年轻演员鲁伯特·特纳(Rupert Turner)和已故青年电视明星多诺万,前者从小开始迷恋这位大明星,彼此秘密通信,最终建立起一种惺惺相惜的关系。叙事结构可圈可点,在三个不同时空的情节里交错,演绎出依然是导演多兰一如既往的主题:对性向身份的醒悟与认知,由对立至和解的母子关系。风格化的摄影与剪辑带有十足鲜明的作者标签印记,更别提流行曲配乐的运用,早已达至顺手拈来的惊喜度。
一位偶像明星启发了另一个小孩立志成为演员的故事表面上看来没什么石破天惊的深层含义,正如剧中青年鲁伯特反驳记者的话里提到,报道他的故事跟关注人道主义危机或者环境保护全球化议题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但是多兰很清楚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想透过这两个挣扎的年轻人,展示对真实自我的探寻。多兰在这部英语片里尽量弱化不少以往强烈的作者风格,但是主题依旧沉溺故我,处处都可感受到他的自我影射,借助剧中角色口吻来讲道理的套路已经开始让人有点厌倦。感觉多兰有点走不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希望日后能看到他挑战其他的题材,继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电影天赋。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影评(十):人类悲欢并不相通 我们追求的是平等
这部电影依然是充满多兰影子的作品。或多或少,鲁伯特是小时候的多兰,约翰是现在的多兰。也可以说,鲁伯特是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约翰是我们所有成年人。
都说多兰的作品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我不认为,我觉得多兰只是在一边拍电影一边剖析自己剖析“人”,剖析“人与人”。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悲欢并不相通,多兰在渴望平等,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明白“平等”。
我觉得多兰不必刻意如何,好莱坞不是影视成功的代名词。像影片里的约翰,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自己要明白自己要什么。而电影虽然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但是当导演拍电影时,就是属于导演的。他要怎样谋篇布局,如何展现……这时出现的各种小想法,墙上挂张画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特写一组镜头,也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美。 和许多为剧情为角色设置的特定镜头相比,个人认为这样随机充满个人意味的细节,不仅很有个性还给影片带来更加随性的美,反而更加松弛一些。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剧情还是比较普通的,但是很完整,故事双线叙述得很规矩。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开头,还有就是影片里面对自我认同感、人生的探讨,包括对是否要知道名人隐私的思考。 对于明星隐私这点,我觉得无论观众知道还是不知道明星的隐私,知道的是真是假,都绝对不会一直是好事。明星天生就是一个会饱受议论的职业。总归一句,人们是平等的,我们都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明白自己是谁。但是还要明白自己做得再好也无法管制别人的行为,别为一些不相干的人而伤害自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是我们只想追求一定意义的平等。不喜欢电影很正常,不喜欢lgbt 很常见,不喜欢黑人有很多人,不尊重女性也总存在……但是我们所有所有人生来平等,尊重是最基本的。也希望身处不被接纳境况的人能首先坦然认识自己,才不会像约翰一样感觉自己偷走了别人的人生。
看完多兰导演的所有电影,喜欢这个自我可爱的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