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非”字好生了得
日期:2022-03-28 03:32:11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非”字好生了得

  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尽管近年来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界限已非常模糊,但是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有着非凡的意义。而且,在国家层面上明确取消“农”和“非农”的区别,具有划时代意义。

  建国以来6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户口性质不是简单的居住地域标识,而实在是人的身份甚至可以说是政治身份的象征,从而决定了人的命运。“文革”及其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最具显明中国特色的标志之一,是人的出身决定人的命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阶级出身,取决于所出生家庭的阶级成分,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的“痛苦指数”,因为出身贫农家庭的也许感受不到幸福,但出身于地、富家庭的绝对是痛苦的,那是生来就不如人的莫大的痛苦,而且是个人奋斗无法改变的;二是人的户口出身,取决于所出生家庭(或只是母亲)的户口性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的“幸福指数”,因为出身于农业户口家庭的也许感受不到痛苦,但出身于非农业户口家庭的绝对是幸福的,那是生来就优于他人的幸福感,这种幸福就是一出生就伴随着的这个“非”字可以让他一辈子不会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特定的历史时代除外)。在今天,“安排工作”是一个非常普通和中性的词组,可是在那个户口决定命运的年代,这个词组是拥有“非”字的群体所享受的特权。农民务农毋须“安排”,种地不叫“工作”,能被“安排”的称得上是“工作”的,是能吃上国家工资的活。我刚参加工作时的八十年代,有几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为是“非”农业户口,故而能够“上技校”,技校毕业后马上能“安排工作”,让农村孩子眼馋的很。我出身于农村,我记得,朴实的农民眼中的人有两种:“工人”和“老百姓”,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他们对从事“非农”和“农”职业的概括的称呼。

  一个“非”字,曾是多么眩目的字眼,“农转非”曾是多少出身农门的孩子们的追求。阶级出身无力改变,但幸运的是,户口性质是可以改变的。一是靠个人奋斗,例如高考、中考。八十年代,初中学校学习成绩优异的农村孩子并不考高中,而是努力争取考中专。现在看起来已很不起眼的中专学历,对于那时的农村孩子来说,能否拥有它却是关乎能否立即跳出农门的终身大事;二是跟着老子沾光,例八十年代的干部家属子女“农转非”;三是花钱买,例九十年代初,花一万元买个“非农业”户口,若是民办教师,再花上几千块钱“买工龄”,就可以成为“工人”身份的公办教师。这一万几千块钱对于那时的一个民师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四是通过身份转化而户口性质跟着变化,如教师“民转公”(这样的户口改变已无多大意义了)。

  不可否认,户口问题无论怎样改革,总是关系到人的利益。但像过去那样的“血统论”或“出身论”,毕竟与文明相悖。一个“非”字定终身的时代已成离我们远去的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非”字好生了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