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巨富与我们》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8-22 20: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巨富与我们》经典观后感集

  《巨富我们》是一部由Jacques Peretti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巨富与我们》观后感(一):阶级固化

  现在这个时代贫富差距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随着商业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后来者想要进入分一杯羹已经越来越难。结果就是,穷人越来越难致富,一直被剥削。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中国、俄罗斯和中东的炒房团让英国的房价市民收入的111倍,让英国变成租房的国家。巨富们购买珠宝等不单是消费,更多地是为财富保值。

  《巨富与我们》观后感(二):记录

  第一集:

  Trickle down policy:

  低税引进富豪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撒切尔)VS 他们只会买保值品,而不是促进经济

  富豪低税的坏处

  1. 房价飞涨,当地居民进入租房时代。

  2. 因为钱生钱的各种方式,钱流入富豪,中下层人总资产下降。

  引进富豪的真相

  政府让GDP好看,掩盖经济衰退的真相,从而维稳。

  《巨富与我们》观后感(三):富豪比你还左

  这片子介绍英美的不平状况经济危机之后,不平等变本加厉。英国顶部1000人的收入不降反升,而中产阶级和穷人都在下降。前85个人拥有世界一半资产。以前讨论的是贫富分化,现在是中富分化。右翼思想者用trickle down来解释他们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片子里面一个重要信息是:富豪们自己都并不喜欢社会变得如此不公

  片子里接受采访的富豪认为是政府不但不作为,反而为富豪提供他们自己都没想过的各种优惠。很多会计师雇佣政府税务局里官员给富豪出主意。这些官员觉得自己是给富豪服务,但是连富豪都说政府官员干这种事儿属于不务正业。官员应该是想方设法为政府增加岁入来提供公共服务。现在基本上就是富人的仆人。有个超级富豪受访者说,他对此也并不满意花盆里的花要有土壤才能长好,土壤贫瘠花也活不长。中产阶级是一个社会的土壤,现在英美的做法是拉大中产阶级和富豪的差距,他担心的是这种状况无法持续。

  有人说现在的情况不是trickle down而是trickle up。连富豪们都不想这样下去了,反而是政府使劲往他们手里塞钱。原因吸引多少富人现在成了政客形象工程。他们把自己的城市吸引了多少富豪当作政绩宣传

  看看那些给差评评论,随随便便就说是左派言论。但是呢,说这些话的人不是那电视台记者,是富豪们自己。这个片子给人一个警示,给极右捧臭脚的人恰恰需要到,巴结了半天富豪,人家根本就看不上你的人品

  啧啧啧。一边看这节目,我一边羡慕嫉妒恨啊。怎么才能让自己幸福起来呢?看这些富豪的活动,比如30000英镑一次的护肤,面膜是金的,估计那效果也不怎么样。想到这里,我又乐了。

  《巨富与我们》观后感(四):巨富视频资源

  资源链接点我

  《福布斯》2012年亿万富豪榜上有1226名富豪。其中840属于“白手起”类。的确,如今的顶级富豪几乎不会生来就穷困潦倒,以至于与机遇完全不沾边——良好的早期教育是一大先决条件,有一个富裕的任专职的父亲也帮了大忙——但他们的巨大财富通常来自辛勤工作、聪明才智和很大的运气成分。总体来说,他们不是贵族,而是经济精英,他们不仅专注于消耗财富,而且一创造财富。

  巨富与我们的差距毫无疑问不是一般的大,是巨大大大大的。

  作为剩余的99%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在过好当前的生活下,可以看看《巨富》这本书,一探巨富是怎么成为巨富的。

  《巨富与我们》观后感(五):一些碎片化想法,想到哪写到哪儿

  讨论了税收,房产,政府。

  1.指望富豪涓流下沉效应惠及大众,事实却是寡头通过垄断反吸血。简单的增加税收真的有效吗?巨大的利益面前,只会徒增腐败和产业停滞,倒不如想想怎么拆解巨富们的壁垒,引入更多的竞争,瓜分巨富们的财富,不过这一切又谈何容易呢?

  2.租房&买房,外来人租房指数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服务业水平,这种流动性需求自然催生租房行业以及炒地皮,果然任何时代土地都是硬通货。

  我们都知道极左绝对的平等就是大家一起穷,适当的不公平可以刺激积极性和经济活力,而“先富”会遵守承诺“带动后富”吗?我看不一定,头部巨富往往害怕失去优势而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打压后起之秀,制造行业壁垒搞垄断维护自己的利益,形成一种“顶端优势”。而一个社会如果已经被老牌势力划分完毕占满坑,新势力被压制无法出头,势必发展会停滞不前,处于垄断地位的旧势力不断吸血而大众无可奈何,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这是多年前的纪录片,昨日的欧美现在看来就是明天的我国。这几年打车,外卖,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热点风口,从最初的百家争鸣到最后,基本就是阿里腾讯两大巨头的博弈,两大巨头从开始烧钱拖死大部分小微势力到最后,无不例外的走向合并。三足鼎立还有老二老三联合对抗老大的情况,当市场只剩下第一第二名时,还有什么必要拼个你死我活,继续烧钱大战只会两败俱伤,只要两家握手言和,在行业内就是绝对的垄断。然后这些行业无不例外的提高客单价,开始吸血。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讨论通过税收调节富人中产平民的收入这并不复杂,而一旦加入政府的意志,一切就变得暧昧。政府如果为了面子工程,增长指标,gdp等虚无缥缈的增长数字而讨好放任巨头,失去了客观理性的调控,那一切就很难改变,饮鸩止渴恶性循环。那些增长数字真的和普通民众生活有很大关系吗?还是说只是一个政绩宣传作用。

  作为普通大众一员,面对这样的困境,要么举起拳头彻底改变这一切,要么利用游戏规则挤进那1%,只有自怨自艾是最没用,也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

  《巨富与我们》观后感(六):被设计的世界

  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我想起一个故事,讲的是北京的教育两极分化很早就开始了,而且愈演愈烈。高官和富人为了自己家的孩子能和别的孩子拉开差距,强烈反对学校统一补课,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每天早早放学。孩子回家后高官和富人纷纷请家教给孩子狂补课,教育的分化由此就展开了。所谓的素质教育,从某方面来说也是富人为穷人量身设计出来的幌子而已。

  一句话简而言之就是:穷人的孩子快乐教育,富人的孩子苦逼学习!

  英国最初出于“财富下渗”的考虑,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富人,指望富人通过创业、消费等形式将自身的财富逐渐向下渗透到其他阶层。但是结果却是,从08年金融危机以来,普通民众的薪水没有实质的上升,但是富人的财富却增加了一倍!为什么?

  本片试图为这种现象寻找答案。第一个浮出水面的答案是,富人的消费只是占其支出的很小一部分,指望富人一日三餐,买几件衣服就拉动经济发展,作用实在是太有限了。富人大部分的支出都用在了投资资产方面,比如房产、金融资产或者一些奢侈品。所以富人们一边汲取穷人的血汗钱,一边让自己的钱在上层社会打转,同时抬高资产价格(如房地产),让穷人的生活更加艰难,自己的身价却不断上涨。

  中产阶级的存在才大量拉动消费和投资,富人的不断膨胀不断压缩中产阶级的规模,对经济造成负面的影响。然而英国为什么仍然低税吸引巨富呢?还有一种考虑是为了英国的经济数据更好看一些,也就是说巨富们带来的靓丽的经济数据可以掩盖英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事实,这也是政府一意孤行的原因之一。因为政府的需求,造成了英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实施,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我一直跟我一个读物理学博士的同学说,你可以不指望从金融系统中赚钱,但是不要变成金融的炮灰。08年次贷危机就是金融机构疯狂赚钱,底层民众苦做炮灰的故事。正常老百姓买房产生的抵押贷款已经不够银行赚钱用了,所以银行鼓励原本买不起房的老百姓买房,然后打包层层出售,攫取利益。然而风险的最终承担者AIG因为“大而不能倒”,得到了政府的援助。而底层百姓呢,因为银行家的“设计”,只能流落街头。

  其实大到买房,小到平时无节制的消费,何尝不是企业“设计”的结果,具体可观看《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此处不表。

  这个世界的设计太多,底层百姓因为息不对称、专业能力有限等等原因,基本上处于任人宰割的状态。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已经发生多起针对巨富的抗议示威,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后果可能比想象严重得多。

  《巨富与我们》观后感(七):我们是99%

  2015年,最有钱的85个人占有英国一半的资产,伦敦七成的房产是中东、俄罗斯和中国等外国人在买的……其中有位西雅图长得很好看的电子新贵接受访谈,说给穷人减税让他们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比维稳省钱多了。

  事实上,70年代,1%的人占有6%的资源,银行家的收入和老师医生一样,慢慢地政府用各种方法鼓励消费,保护欠债的人,资源向1%的人聚拢,达到14%。底层劳力,做到死,不过三餐。。。

  不平等会带来暴力,这是常识。但是,不安还会带来仇恨。这解释了脱欧和川建国的上任。后面会如何,继续看呢。

  对了,英国那点事,改革同龄人的我也感觉熟悉。

  《巨富与我们》观后感(八):有钱人的世界到底多疯狂?看看这片你就知道了

  

“穷人更穷,富人更富。全球1%的人口掌握着全球过半的财富。”

英国慈善机构乐施会曾发布了一份名为《为1%服务的经济》的报告。

报告称,现在世界上最富有的1%的人,比其他99%的人拥有的财富还要多。

全球62名富豪(其中53人为男性)拥有的财富与占全球人口一半的最贫穷人口拥有的财富相当。这62人,多数来自美国,17人来自欧洲,还有一些来自中国、巴西、墨西哥、日本和沙特。

美国乐施会政策总监高文·克里普克表示,财富“正快速地向金字塔的塔尖集聚”。

乐施会国际执行主席温妮·贝妮玛说:

“竟然人类中一半人口的财富总值还比不上一辆巴士上的富豪的财富,这真令人悲哀,而且这种不平等状况还在加剧当中。”

有些人天天996也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有的人轻轻松松坐拥千亿财富。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古话今天看来也依然如此啊。

一些超级富豪正在掌握着这个世界,其中85个人赚的钱就相当于世界总产值的一半。

我们或许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一群人站在人类财富金字塔的塔尖。

或许只有一个词能够概括这些拥有财富在社会前1%的超级富豪——巨富。

21世纪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不公平的时期,全球财富两极分化从未如此尖锐过。

报告显示,全球所创造的财富总额中,82%都流向了世界人口财富顶层的1%,而处于财富底层50%的人口却几乎一无所获。

2014年,英国BBC推出的这部纪录片,详细探讨了富豪阶层与“我们”的关系——

巨富与我们

The Super Rich and Us

类型:纪录片 主演:Jacques Peretti 首播: 2015-01-08

集数:2 单集片长:60分钟

剧组采访了顶级富豪们,目击了他们的奢侈生活。

同事也采访了普通民众,讲述他们金融危机之后的生计艰难。

这部纪录片揭示的事实是触目惊心的,

然而时至今天,这些事实并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更尖锐了……

如今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很突出,作为中国人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部纪录片中有所借鉴……

主持人雅克·佩雷蒂Jacques Peretti,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也出自他之手。

贫富差距究竟可以有多大?真相足以令你怀疑人生。

在伦敦这样的避税天堂里,巨富们的日常是——

从瑞士搭私人飞机到英国,购买价值一栋公寓的老爷车。

在超级手表展上捡漏,镶满钻石价值200万英镑的“便宜货”。

每月去做数次价格3万英镑的黄金鱼子酱面膜。

在伦敦时装周上血拼上百万英镑的衣裙,相当于一个英国家庭5年的平均收入。

当然,他们还很热衷于花费3500万英镑购买一支英超球队。

或者买天价马,组建马球队。

购置价值2亿5千万英镑的豪宅。

普通人为柴米油盐发愁时,他们在奢靡的party上纵情声色。

而“普通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呢?主持人随机在街头采访了一些路人:

“我和我的老公一生都在工作,但收入一直很低,我们快活不下去。”

“自2008年以来我的工资一直没涨过。因为通货膨胀,实际上我现在赚的比2008年还要少。”

“我认为个人财富将会不断下降,我的父母有不错的退休金,他们有冬季燃油补助之类的很多免费套餐,但我不认为我会有退休金,老了以后会穷很多。”

拿英国举例,十年内大多数普通家庭每周的平均收入没有变化,一直都是429英镑。而英国最富有的一千个人财富增加了不止一倍,由1000亿英镑上升到5000亿英镑。

如此看来,虽然社会总体财富增加了,但只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英国的现状其实也映射了整个世界:从2006到2015年间,普通工人的收入平均每年仅增长2%,而亿万富豪们的财富年均增长却达到近13%,几乎是前者的6倍。

61位顶级富豪的财富总和等同于财富底层50%人口的全部财富。

仅仅在2017年,亿万富豪们的财富增长额达到了7,620亿美元之多,这笔财富足够终结全球极端贫困状态人口7次。

导致这种极端贫富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以英国为例,首当其冲的原因是上世纪70年代,英国为了重振经济出台了很多针对外籍人士的税收特惠政策。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富豪来此投资,政府相信这些富豪的消费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为其他人创造机会,让更多的穷人也从中获利。

这类政策使得英国成了富人们的避税天堂。

可是如果这个理论真的有效,英国这个避税天堂里,

普通人的生活为什么并没有整体变得更富有呢?

1%们的财富在增长,剩下的99%的生活水平仍停留在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因为事实证明,富豪们的消费大多用于奢侈品和炫耀性的资产。

无论是天价珠宝还是私人飞机豪华游轮。

这些消费行为跟普通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他们的钱只是在他们的世界流通着……

并且,这类优惠政策带来的法律漏洞,还导致了大量的税务欺诈,于是2008年,英国政府强制这些富豪每年缴纳3万英镑税款。

3万英镑听上去很多,但如果对方是亿万富豪,这点钱不过是他们为自己孩子开场派对的钱。

此外,房地产也成了富豪们游乐场。

随着全球各地投资者的涌入,他们买下英国大部分繁华地段的房产修建高级住宅区,再租给买不起房的人。

这使得大部分英国人都沦为了租房客,房子成了富豪们的投资工具。

而富人由于资本雄厚,从而能获取更多的财富。

以信用卡为代表的借贷消费工具和资产证券化的投资工具,其实是对社会资产的捆绑,穷人背上大量的消费债务。

财富更加从底层被抽向巨富们的囊中。

显然,富豪却并没有让英国社会变得更好。

而是创造了一个财富两极分化更严重的社会。

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会造成一个极度不稳定的社会结构。

事实上,已经有些富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尼克哈诺尔是亚马逊的首批投资者之一,身为亿万富翁的他在采访中说:

“那种让富人更富,全民都会受益的思想是错的,经济不是这样运转的。无论我多有钱,都无法独力延续庞大的国民经济,只有坚实的中产阶级才做得到。”

悲哀的是,这种不平等的社会造就了适者生存的职场文化。

残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越来越盛行。

人们为了利益拼得你死我活,整体社会的道德水平也因此逐渐倒退。

在一些公司中,老板的薪酬居然是雇员平均水平的780倍!

他们却不认为这有何不妥。

这种现象在好莱坞大片的题材中也有所体现。

电影《饥饿游戏》里人们为了生存拼个你死我活,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不得不说就是对当今社会的某种影射。

令人担忧的是,一个《饥饿游戏》式的未来可能不仅仅是科幻电影。

美国政府报告中,海军少将Chris Parry说:

“这是一个我金玉满堂、你家徒四壁的游戏。如果这只不过是个游戏,那他们停止游戏就是了。但如果这是经济,那他们很可能就会暴跳如雷,冲过来杀掉我,抢光我的东西。因为他们在那时候只剩下这一个选择了。”

近些年来,欧美国家隔三差五就有民众为了反对底薪和贫富悬殊而示威游行。

来自底层的愤怒之火,已经愈烧愈旺。

这种不平等的紧张感在加剧,很多人心中已经种下了未来暴力的种子。

在这种一方赢得盆满钵满,而对方一无所获的游戏中。

富豪们也嗅到了危险。

亿万富豪尼克哈诺尔说:“如果这只是一场游戏,他们可以不玩。但如果是一种经济,最终他们可能会很愤怒过来杀了我,并拿走所有的东西。”

尼克哈诺尔很可能是对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不平等的现状继续下去将会很危险。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中产阶级不发达是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当中产阶级弱小无力并且组织很差时,国家就会分裂为穷人和富人两派,由于穷人和富人是天然的敌人,两者之间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排斥,很难妥协,这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如今看来,完全得到了印证。

财富分布的极端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分裂,

不仅损害了穷人,对富人本身也是一种威胁。

影片末尾,支持人对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发出了意味深长的警告:

“超级富豪可以把自己封闭在这种不平等中,但也不会太久。”

*本文作者:RAMA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巨富与我们》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