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场》是一部由科比·迪克执导,Diane Rosenfeld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狩猎场》影评(一):无题
校园性侵的特殊在于特殊的环境,在于这个环境下产生的一些微妙的自成体系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方式。所以这样的性侵在事件本身上可能就存在诸多模棱两可的元素,加上举证和当中插着学校这个小社会“当局者”的态度,使得一件本来在现代社会已经很明晰的法制事件变得诡异起来。我觉得这样的案件的确应该更多的受到重视,而且应该不完全是单一的受害者角度,如何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才是重点,因为对某些“施暴者”来说,界限模糊和有恃无恐也是需要提前敲醒的。
《狩猎场》影评(二):短评写不下
开头启发了我在三月份等结果时也录视频。开头学生们无比兴奋,却不会知道之后遇到的意外,形成对比后非常痛心。
看完纪录片之后,再次看了Lady Gaga在88届奥斯卡的现场表演,更加的感动。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完整地展示了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展开,也提及事件无法被解决的原因,也在结尾展示成功的一步。插曲Words as Weapons再合适不过。
为题材打高分。
结尾短短的一句“We can stop this epidemic”是那样有力量,伴随Till It Happens to You,热泪盈眶。
《狩猎场》影评(三):校园性侵黑幕,没想到哈佛也这么不要脸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性侵这个话题,沉重又老生常谈。
最近一段时间派爷给你们介绍过的——
电影《小白兔》,网络娈童题材。
《狩猎场》影评(四):《狩猎场》观后感
生而为人已不是易事,生为女人更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我们面对的黑暗要更多,看着纪录片里一个个还年轻美丽的女孩流着泪讲述自己的遭遇,真的很难过,无助绝望从她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来,想到之前一位日本记者写的书《黑箱》讲的就是在她遇到性侵害之后无法及时有效的得到法律上的帮助,比起沉默,她选择勇敢的说出来,向大众揭露个人的罪恶和整个组织和环境的腐败,这部纪录片里也有两个勇敢的女孩这么做了,而且真的帮助到了那些受害者,然而影片的最后是一位父亲的电话,述说着女儿遭遇性侵害的事实,悲愤至极。果然现实就是这样,我有的时候在想,我们不仅仅应该告诉受害者该怎么做,我们更应该告诉会成为加害者的那些人什么不应该做,所有的帮助都是发生在伤害之后,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这些事情的发生不是更好吗?但是谁知道哪些人会成为加害者呢,他们一个个对外都光鲜亮丽,但是在直面欲望的时候都如同野兽一般失去控制,伤害他人。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位圣玛丽学院的女学生在最后说,我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人不都是善良的。人是罪恶的。
《狩猎场》影评(五):一点感想
大学一直被誉为象牙塔,而《狩猎场》聚焦敏感的校园性侵话题,讲述了关于美国高校的性侵事件以及背后种种复杂的利益纠葛。而今天浪潮社就组织我们观看了这部入围了圣丹斯电影节的纪录片,作为我们第一次的社团活动。 影片由女孩们被录取时的激动不已开始,与之后遭受侵犯的痛苦不堪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痛苦不仅源于肉体的伤害,更来自学校的冷漠处理和对强奸犯的包庇、社会对受害者的谴责与不信任——特别是后者,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PTSD让不少人自残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 令人钦佩的是,有一些勇敢的人选择站出来揭露这些丑陋和罪恶,努力通过法律手段寻求正义,让悲剧不再重演。但他们的行为遭遇了各方的阻力,特别是因为触及到盘根错节的利益,这使得他们的正义之路更加艰难。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勇敢的行为激励了更多的人,甚至整个社会也在慢慢开始关注校园性侵事件,美国教育部也开始介入敦促校方改进,世界在慢慢变好,正如影片结尾最后所说“We should and can stop this epidemic”。
《狩猎场》影评(六):一场对权威的挑战
前言:第一次写影评,很怕写不好。求见谅
其实这篇的题材真的跟spotlight很相似,hunting ground 是对rape的控诉,spotlight是对猥亵的揭露。前者是对校园利益集团的挑战,后者是对教堂势力的抵抗。 spotlight里的专门小组一开始各种困难重重,没有多少人愿意帮他们。然后在hunting ground里受害的学生更是无助。
这个纪录片揭露了美国大学系统的利益关系。印象深刻的是最后那个橄榄球全美明星球员案例。学校从这个球员身上获利,从体育场的使用,校友的捐赠,学校的知名度 等各个方面。
其中有一点不足也是无奈的事情,其中大部分强奸受害者案例都是女生。只有一两个男生在里面发了言。也正如纪录片所说,男性一般强奸,大部分出于男性的尊严不敢说出来。社会其实期待男性,坚强和勇敢。受害者会怕被人嘲笑和轻视。然而, 男性往往在强奸案中影响最大,因为一些男性当被男性强奸后,受害者原本并不是同性恋却会被改变价值观和饱受精神上的折磨。
《狩猎场》影评(七):大学从来不是狩猎场。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一个写作者,说点儿什么。把纪录片《猎场》看了,也了解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从这部纪录片在CNN上映,到Ke$ha状告制作人性侵败诉,直到本届奥斯卡上Gaga和副总统拜登的合作。Sexual Assaults或许可能是社会(包括大学)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根据纪录片中数据,在美国,而今的性侵受害者占比1/5,且几乎遍布包括哈佛,斯坦福在内的所有名校,甚至是高中。而受害者也不仅仅局限于女性(包括一部分男性,尤其是同性恋者或性倒错者)。可怕的是,施暴者往往并不是陌生人,而是所认识的人。大部分学校对性侵案的态度也都是漠视或置之不理,毕竟在他们眼里,学校的声誉更为重要。必须被提及的是,受害者在之后的生活中往往会产生PTSD心理,这件事可能会颠覆他或她的整个一生。在法国2015年统计的数据中,9.8万性侵受害者中1.4万是男性。在亚洲,这个问题也很严重。日本女生的援助交际可算是一种表现,而援交在日本女学生中已很普遍。在中国大学中,以北大,厦大教授性侵案为例,这个现象愈加严重,而在二三流学校中更多发。尽管在中国,性的问题更多表现为禁欲主义,精神型性侵或性威胁等,但性侵是不可忽略的,青年及青少年心理问题也应该被更多关注。And,it should be stop.那句歌词里,Til it happens to you,you won't know,how I feel.
:如果想帮助他们,可以加入我们正在组建的团队。豆瓣上联系我,或加微信号silkrain7.
《狩猎场》影评(八):We can stop this epidemic.
作为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开始新生活的freshman来说 此时看这部纪录片再合适不过了 之前看到过Columbia University一名女生搬床垫参加毕业典礼为谴责学校对于学生被性侵报案后的不作为的新闻 近段时间又有新闻说Stanford University一名性侵女生的男学生不被追究责任 我都漠视了 以为这些都只是与我无关的新闻 直到今天看完这部纪录片 我才意识到Sexual assault有多么可怕 那些数据 那些亲身经历有多么的触目惊心
quot;Till it happens to you, you don't know how it feels."
开头很美好 录取的喜悦 然而结尾却并不美丽 恶人有恶报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 还是有那么多的rapists逍遥法外 而victims却要为其行为背着莫须有的cunt whore的骂名 可叹可气又可悲 这个社会的认知还是那么的狭隘 还是那么容易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No matter what you do, you're not gonna win."
记得有一个片段是一位在St Mary college的女生说 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 他的父亲把Notre Dame的毕业戒指取下了 大学本应该是一个人为之骄傲的地方 然而那些阴暗面却使得我们感到羞耻
我相信 片中的那些女生只代表了很少一部分 然而她们也反映了很大一部分 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勇气甚至没有机会说出来的人 不论男女 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尊重去支持
片中最后提及了我的学校 我着实很震惊 这些事再也不是与我无关的事了 而是即将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了
We should and we can stop this epidemic.
《狩猎场》影评(九):校园问题,就是社会问题的缩影
看了简介,以为这只是一部讲述校园性侵现象的纪录片,受害人哭哭啼啼讲述经历,然后那些始作俑者被绳之以法。
远非如此。
首先,当你看着被害人的眼睛,听他们讲述那些人生最脆弱、腿痛苦的时刻,看着他们流泪、扭曲的面孔,你的心会被深深震撼。你会被那些鼓起勇气、以一己之力挑战高校体制的女孩折服。
其次,这部片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解剖。兄弟会(fraternity)是性侵高发地,而运动员又占到校园强奸犯中的相当比重。然而兄弟会是大学捐款的重要来源,运动员能给大学带来声誉和可观利润,这些因素让大学并不愿意为受害者声张正义。
再次,我们越接近源头、越感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越感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校园问题,而是美国价值观出了问题。学校也信奉金钱至上,“校长的主要职责就是募捐”。问题存在多年,涉及美国哈佛、斯坦福在内的近百所高校,也给受害人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心灵创伤、乃至导致自杀和自残。但在这么严重的问题面前,学校一方面开除敢于发声的教员、告诉受害者是他们的过错,另一方面让有强奸历史的人毕业、继续毫无阻碍地奔向人生巅峰。
特别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一段对橄榄球比赛观众的采访。“这种事太常见了,所有高校球队都有这个问题。” “我觉得她就是个骗子,想让自己出名。”对于丑恶现象的层出不穷,人们见怪不怪,而不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寻找解决的出路。
这种反应不禁让我联想到成功当选的特朗普。我之前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有严重道德缺陷、辱骂妇女和移民、雇佣俄国间谍做国家政策顾问、至今说不清有没有利用总统头衔谋取商业利益的人,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总统。或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心态,或许金钱和权利操控的媒体蒙蔽了我们对社会的科学认知。这些因素,恰恰也是70年代文化命和纳粹大屠杀政策得以执行的土壤。
校园性侵得以持续的逻辑,完全可能以另一种社会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可能是食品安全问题,校园凌霸,环境污染问题......
历史不断重演,但人类远未吸取足够的教训。
《狩猎场》影评(十):《狩猎场》超140字影评
主题是很震撼的。不过,纪录片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太多太平凡,不具有超级清晰的presentation超级凌厉的persuasive power,不够专业不够强悍不够凌厉。不得我心意。社会是残酷的,利益(权益属于利益)需要力量去争取去抢夺。在我看,这部片很高明,做到了先争取女性的目的,却并未做成一颗尖锐的子弹。 就纪录片而言,对于评价其他电影的 平衡、节奏 等词,似乎要改动一下。近几年纪录片钟爱话题是环保、人权,抱有目的去拍电影,镜头(素材)、剪辑(最终模样)必然会染上极强的主题色彩,平衡就会失去,变得更加像矛。但是,作为电影,抛开主题的平衡性,电影的平衡又在哪里呢。总觉得——不只这一部电影——哪里怪怪的,却又讲不清楚看不明白。量积不够?思考缺乏?经历浅薄? 影片在后面的展示搞出来一些层次,古典乐配音很提气,能量蕴藉着,专注也被完全吸引过去。但依然看得出混乱、无序,缺乏焦点。大概60多分钟时,出现主角及围绕她发生、讲述的主要事件,故事有所凝聚。这里有一个闪光点,各种场景贡献于一个快节奏的目的(前面都是嘴炮没有实际的有冲击的行动,也是减分),路上,奋斗、抗争。很激动。 好吧。我们抛开影片的中规中矩,来看一看片子展现的价值。刚刚讲最近几年纪录片扎堆儿环保、人权。大量作品涌现,明星作品很多,《海豚湾》、戈尔、《河中女孩》、《印度的女儿》,world-wide attention。也有低调不被众多知晓的《我们每日的面包》等。但更多的片子,既无法做到明星级别,又不能保证影片价值,更加无奈的是,大多影片,传达出的价值观,是比较理想化的。人类,文明,历史,强权,这些拥有强烈印记的存在,被多数影片从镜头中抹除,或忽略掉。就权利讲,男权是无须争取的客观事实,权力决定着权利归属和分配,而女权弱势得很,看到的更多是嘴炮。没有哪件事能够轻易得到,多数人在做的,是无用功,是为自己经历添砖加瓦,不,是补齐自己缺失的认知教育。进入社会,无论是谁,都要沉浸在再教育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谁也逃不脱,这不是我在两个人生低谷后的专属。而且,很多人是无意识的,透支老本儿的,价值观不足以支撑行为,价值观不足以铺就一条通达have it done的路。一堵堵墙挡住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愿,沮丧、失落,却罕有反省。我们讲权益,我们讲平等,可世界何时在一个固定框架内形成平等。那是权力者贩卖你以一种又一种生活模式。~~写的很乱,正在去阳台山的路上。这些话,讲真,需要一点时间需要一点心思,才能捏合成形。就这样先放在这里吧。同者自同。 豆瓣评分8.5,但是这个高分,也只是在纪录片里面排中下而已。可以看见纪录片的普遍高分特征,和大众(相对观影人群其实是小众)的不加挑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