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7岁女童失踪后,尸体从后院挖出,检验结果令人震惊,这件事家长再
日期:2020-08-17 18:31:08 作者:小豆子妈妈 来源:小豆子妈妈 阅读:

7岁女童失踪后,尸体从后院挖出,检验结果令人震惊,这件事家长再

  有一群散落山间的“野百合”,处在社会边缘角落

  她们成长过程中充斥着的挣扎无奈

  今天,豆妈要跟大家探讨一个沉重话题留守女童

  根据民政部最近一次公布的数据我国留守儿童数量有900多万,其中留守女童超500万。

  这个庞大数字背后,却隐匿着太多残酷心酸故事

  就在前几天,湖北襄阳7岁留守女童被邻居杀害后埋尸后院

  悲剧频发,让我不得不担忧这一群特殊女孩童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孩子民族未来,数百万留守女童的现状和未来,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父母在远方,稚嫩女孩被迫一夜长大

  父母奔走千里外乡谋生,女孩们被迫留在荒凉家乡

  照顾的他们的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为了维持全家生计大人们日常总是在繁重的劳作中周而复始

  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给孙辈的照顾是有限的。只能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像学习辅导陪伴健康知识科普......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爷爷奶奶来说,实在有心无力

  尤其是女孩,还要面临身体发育带来的难以启齿尴尬

  我们采访了几位留守女童第一次迎接大姨妈时的心理感受

  @漫天风铃

  读六年级时候,一次课间上厕所突然发现自己下身开始流血,时吓得哭了起来,以为自己快死了。

  @小布多多

  住在寄宿的学校,早上突然自己肚子痛,一床单上还有血,同宿舍室友才告诉我,这是来了月经

  @思园

  10岁的时候,第一次来大姨妈,最开始什么也不懂,身体开始流血,吓得赶紧去找奶奶。

  @杰杰

  刚来大姨妈,感觉身体特别不舒服不好意思跟爷爷开口,只能偷偷跟玩得好的小伙伴分享这个秘密

  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告诉她们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身体变化

  女孩们对于成长的觉知,或许就是源于那突如其来的一抹红,才发现自己从小女孩变成了少女

  身体发育的秘密,伴随着惶恐不安,逐渐消散在童年的记忆里。

  除了那些尴尬外,更痛苦的是她们不得不早早收起自己的孩子性。

  不像城里的孩子,留守女童很早就觉醒什么叫责任,课余时间,除了帮助家里干活,如果家中有弟妹的情况,他们还要担起长姐如母的角色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一6岁留守女童的日常视频着实让人揪心

  每天洗菜做饭,娴熟之极。

  照顾家中弟妹,俨然一副大人姿态

  山野田间,择菜挖地丝毫不逊色

  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本是嬉戏玩闹,在爸妈怀里撒娇的年纪,却迫于现实,早早扛起长姐如母的担子

  然而像这样的留守女童,遍布全国

  “小妈姐”背着弟弟打工

  年仅3岁的孩子上山捡柴,分担家务

  父亲去世,妈妈外出打工,14岁力洛独自一人在家生活5年,1825个漫长的日日夜夜,没人知道她是怎么扛过来的。

  她说孤独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偷偷哭泣。

  打开网络视频平台,我惊讶地发现山间“野百合”遍布天南地北,可她们的命运却如此相似。

  谁不想天真烂漫,做父母手里宠爱的小甜心呢!

  但父母不在,家中长辈年迈。留守女童们不得不缩短自己的童年周期,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大人。

  明明是小小孩,却早早地收起孩子性。

  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和双手帮衬家务,告诉异乡的父母,我很好,已经可以分担生活重负,照顾好自己和家人了。

  勿念,请安心在他乡打拼。

  不知道大家感动之余的同时,有没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与心酸升腾。

  提前学会懂事,在一个孩子的童年阶段,还有比这更残忍的事情吗?

  诸多问题显现,留守女童谁来守护

  比起提前长大面临的艰难,我更担心的是留守女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与遭受的意外伤害。

  今年初,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他们历时10月,横跨15省,采集了14000多个留守家庭,发现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以下心理问题。

  亲子关系疏离

  长期分隔异地,孩子对父母的感知较少,亲子缺乏互动 ,偶尔的一通电话,甚至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家看望孩子,很难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连接。

  尤其是面对突然回家的父母,孩子还会表现出排斥感与陌生感。

  但比起长期的分离,女孩们最难面对的还是短暂团聚后的痛苦,刚刚感触到团圆的温暖,转眼,父母又要踏上外出务工的迁徙之程。

  孩子们不舍,却没办法阻止这一切,于是只有撒泼打滚、追赶父母远去的背影宣泄心中不快。

  这一幕幕琼瑶苦情剧上演后,留给孩子们的便是一汪怨恨。

  她们怨恨父母为什么要抛下自己一个人在老家,为什么不得不接受现实。

  所以在2017年的留守儿童调研中,有10%的留守儿童选择说“父母已死”。

  孩子口无遮拦的背后,折射的是,父母缺位,孩子产生严重负面消极情绪。

  而这种心理问题,极有可能影响孩子后天的幸福力,所以父母的陪伴和监护,是祖辈无法替代的。

  人际交往障碍

  缺乏父母陪伴支撑的留守女童,人际交往能力会稍弱,尤其是女孩本身性格内敛胆怯,更会逃避与人交往,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童年时期的交友,更会影响后天人格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有父母长期陪伴长大的女孩,成年后,更自信、乐观,拥有更为健康的人际交往圈。

  外界伤害高发

  留守女童面临外界伤害的几率要远远大于留守男童。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女童遭受躯体暴力对待、精神暴力对待、性暴力对待,发生率分别达到65.1%、91.3%、30.6%。

  缺乏家长监护,她们更容易遭受欺凌,尤其是辱骂、歧视现象非常普遍。

  尤其是女孩处在性别弱势,她们更容易遭受性侵害。近年来留守女童遭遇性侵的新闻也是不绝于耳。

  就在前不久,贵州7岁留守女童被爷爷性侵染上性病。

  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单亲妈妈除了痛不欲生,却无力回天。

  而父母的长期陪伴,是减少意外伤害最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别因疏忽留下终身遗憾。

  拿起工作抱不了孩子,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谁不知道留守对孩子不好,可若不是身不由己,谁愿意把孩子丢在老家。

  为人父母最大的辛酸就是,拿起工作抱不了孩子,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

  曾经有一张街头照片刷爆网络,妈妈后背扛着比人还高的行李,前胸驮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出门打工。

  一张照片,道破的是千千万万个外出务工父母的艰难。

  没有哪个狠心的父母,愿意跟孩子分隔千里。

  可留在家乡,收入来源单一、微薄,全家人的开销,孩子上学、买房......实在是撑不住!

  外出务工,虽说骨肉分离,但起码家庭收入能够增加不少。

  依据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和全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等资料显示。

  我们发现留守女童不能随父母外出主要面临上学难、无人监护,生活条件受限等多方面的难题。

  尤其是低龄孩子,需要大量时间监护,夫妻双方早出晚归,高强度工作,哪有余力照看。

  再则把孩子带到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昂,难以落户,上学难解决,就算可以借读,高考时还是得返回老家。

  除此之外,在外务工,住宿条件简陋,为了省钱很多家长都是窝身在公司集体宿舍,租着巴掌大的小房间,甚至建筑从业者只能在临时工棚生活。

  面对如此窘迫的生活环境,带孩子同行谈何容易。

  “自己在外风餐露宿可以,可若是孩子也跟着吃苦,实在是于心不忍。”

  一位留守女童家长这样表示。

  带不走的孩子,留不下的乡村,这是摆在留守女童家长面前的一座沉重大山。

  夜幕降临,城市里灯火通明 ,千万小家尽享天伦之乐。

  工地上的老刘,环顾了一圈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发现没有一盏客厅的灯为自己亮起。

  他落寞地抽起了一支烟,心底泛起了一阵愧疚。

  此时留守女童小彤正遥望夜空的月亮,她期盼数百公里外的父母可以收到心中的哀思。

  这座城市的繁华和热闹那么温暖人心,可是这份热闹却不属于留守女童与家长。

  写在最后:

  尽管现实艰难,留守女童与父母长期分割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可我们衷心希望,针对外出务工家长和孩子的政策和公益服务,可以更加完善。

  让家长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留守女童不再村头翘首期盼,世间再无骨肉分离之痛。

  家长们,请多陪陪孩子吧!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点击视频,聆听留守女童心声

  点个“在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分离无奈不再,数亿务工人员和孩子尽享天伦之乐。

  守护留守女童的未来,豆妈与你同在

  如果你也愿意加入山村花蕾的守护中

  请点击“阅读原文”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的贫困儿童助力活动吧!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孩子的未来,就是民族的未来!

  点击阅读原文,为爱助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7岁女童失踪后,尸体从后院挖出,检验结果令人震惊,这件事家长再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