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亚裔美国人》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0-07-25 19: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亚裔美国人》的观后感大全

  《亚裔国人》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2020-05-11(美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亚裔美国人》观后感(一):American First?

  American-Indian和Indian-American有什么区别?前者是美国土印第安人,后者是印度裔美国人。 后者强调的是美国人的身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派兵到欧洲参战,没人会说派出的“美国人”是“尔兰裔美国人”或“意大利裔美国人”,却专门报道了主要由第二代日裔美国人组成的一个兵团。 在国与国的战争中,亚裔需要证明国家忠诚欧洲人后裔却不需要。历史原因是他们已经在独立宣言里证明了

  先来者总是会对后来者怀疑态度。后来者既然来了,就要fit in, 而不是留在自己小圈子里抱团取暖

  这个记录片面向的观众,是Americans, 其中包括Asian-Americans,和希望成为American的Asian们.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from, you have to become an American before you can shape American history.

  《亚裔美国人》观后感(二):如何待别人,如何认同自己

  这部纪录片终于翻完了,其实在这段时期翻译这样一部片子,很微妙,也很引人思考。如果我来总结观后感,有两点,一是如何看待别人,一是如何认同自己。 如何看待别人,主要在于能不能克服歧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歧视已经不限于种族性别年龄肤色国籍,有些东西无法改变,而人们却无端因此成为被害者加害者。 如何认同自己。在一个格格不入环境中,如何自处,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又如何自处。这就像是第一代移民,和之后的移民面对的问题。而亚裔移民的经历也给出了答案奋斗。无论是增强个人能力的奋斗,还是为公平正义的奋斗,要进步,就要奋斗。用奋斗获得成就,便是立身之本,便有了自我认同的自。 这部片子也让人反思作为亚洲人,中国人,我们是如何看待亚裔移民的?我们看待亚裔移民的目光,是否也带着歧视?我们大肆宣扬华裔亚裔取得的成就,同胞之喜,便是你我之喜,但又是否曾有过蔑视不屑留学生回国尚且有可能被称为“千里投毒”,那不是本国公民的亚裔华裔,我们能包容接受到什么程度? 该庆幸国为我们提供了一隅和平之地,不必漂泊求生,也有文化与肤色都相近的同胞,互帮互助荣辱与共。但更加开放的国家也会迎来更加多元的文化,你是否做好准备,与这样的未来对接,与全世界朋友们对话

  《亚裔美国人》观后感(三):美国亚裔top6族群故事

  

感谢华人同事推荐,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纪录片剧集,非常长见识,推荐给每一个人对AsAm议题兴趣的人。

就个人来说,即使以后拿到绿卡,在美国成家养家,我对亚裔美国人这个身份的归属感不会有太大改变,23岁才以留学生身份出国的我如果不是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个in-between,顶多有一天也许会接受海外华人这个身份。然而对于6岁就来美国的家属、10岁左右来美国的我的新移民学生,还有以后可能会在这里出生长大的我的小孩而言,亚裔美国人肯定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社会身份之一。

虽然亚裔美国人的历史已经有超过一个半世纪了,但这个身份被亚裔美国人广泛接受并认同却只有小半个世纪。这种赋权的叙事一方面可以让仅占全美6%整个亚裔群体团结起来,一方面又显得很无奈。单就美国华裔这个群体来说,内部巨大的差异都很难让华人们有一片无法被撼动的common ground,更别说母国文化与汉字圈文化迥异的中亚和南亚各国的亚裔。

但无论怎么说,现在在美国长大中的亚裔孩子们比起之前几代人的幸运多了,家长和老师们有越来越多有说服力的优质资源来培养他们对母国文化的了解和对亚裔美国人历史的了解,流行文化中有越来越多自信有魅力的亚裔面孔给他们传递积极的信息,至于他们长大后多种identities在他们中分量如何,那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了,至少选择会越来越多。

  《亚裔美国人》观后感(四):把自己锻造成更好的人,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

  刚到美国留学的时候,看了好几本有关the identity of Asian Americans 方面的书,刚开始还是有些不能够完全理解这个群体的心理。那时候有一个韩国裔美国小哥,感觉他似乎对我们这些个亚洲来的人们有种天然的亲切感,对于这种亲切感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感到无厘头。课堂上出现的有关李小龙相关的影视作品也莫名地令整个课堂的人感到骄傲与自豪,可实际上我在国内的时候可是从来都不看什么武打片的。

  只是后来慢慢知道,李小龙不仅仅是武打,他更象征着一种力量,是一种身份焦虑之后的确认。

  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尤其是疫情来袭,经历了一段时间对于种族歧视的隐忧,就在这个时候,很幸运的,看到了这部纪录片。终于,对亚裔在美国生活的历史,我有了一个更加纵深的理解。

  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权利都不是白给的,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华人在美国买房的权利、小孩上学的权利、参政议政的权利,就连夏威夷变成美国的一个州的权利都是需要无数人夜以继日地不断争取。总之,现在的人可以享受的哪怕一点一滴的权利,都是一代又一代的人走上街头、流着泪水、大声疾呼所换来的。

  当然,电影里也毫不犹豫地揭露了美国这个自我号称移民之国的虚伪之处。一方面,美国自称是一个移民国家,用眩目的“美国梦”来召唤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来到美国。但,另一方面,当美国遭遇某些困境的时候,美国政府又会怀疑这些少数族裔对美国的忠诚度(loyalty)。比方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政府竟然将在美日裔美国人全部抓到集中营里,关了两年,其中很多在美国出生的日裔美国人连日语都不会说。但美国有意思的地方也在于,只要这些少数族裔一直坚持,似乎正义总会来临,只是来得晚了一点。但争取正义之路之艰辛,所付出的巨大的代价,应该只有争取之人才能理解个中滋味吧。

  第三,“go back home”这种话,说话之人喊出来容易,但是对于那些就在美国出生的亚裔二代、三代的人来说,美国就是他们的home。

  美国发生新冠病毒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台湾同学在facebook上面吐槽,说:“你们歧视错了人,我是台湾人”。看到这种吐槽,我真是既觉得气愤又觉得可笑,她所攻击的对象,并不是“基于种族进行歧视”这件事,而在于:“你不该来歧视我,你应该去歧视他/她”。

  历史或许在前进,但更多时候,历史都在不断重演,就像一个圆圈一样。如今,在美留学生、在美华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并且时刻拥有给自己争取同等待遇、争取正义的力量与勇气。

  《亚裔美国人》观后感(五):从社会边缘劳工到模范少数族裔精英,亚裔真的成为自己了吗?

  -- 注:本文已同时授权微信公众号——多样学堂——刊登。豆瓣版本为纯文字版,公众号版为图文版,并内附相关亚裔电影与书籍推荐。

Where are you from? (你来自哪儿?)I am from San Francisco. (我来自旧金山。)No, I mean,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哦不,我意思是你原本来自哪里?)Well, my parents immigrated from South Korea, if that’s what you mean. (喔,我父母是从韩国移民来的,如果你是这个意思。)

  以上这段对话来自于我的一位亚裔朋友的真实遭遇,但这样的对话,对于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大部分亚裔,也许并不陌生。生来带着一张亚裔面孔,“我来自旧金山”这样的回答丝毫不能让对方满足,哪怕她/他的朋友就出生在旧金山,一生从未离开过旧金山。

亚裔标签

  从1860年代来到美国修铁路的第一批中国移民,到今天占美国总人口比例5.9%的第四大族裔(据2019年7月美国人口数据估计,资料来源), 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s)已经远远不再指向任何一个单一国家,而是一个包含印度、日本、韩国、菲律宾、缅甸、越南等亚洲国家族裔的复合概念。

  同样,亚裔标签的符号意义也在过去几百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第一代亚裔来到美国,当”亚裔“还不成为一个词汇,那些单眼皮、扁平面孔的华裔、日裔、菲律宾裔们,组成了当时的亚裔。不论是因为战争还是生计,为了家,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来到美利坚的土地上,修筑铁路,却在铁路合龙之际进入相框的机会都没有。

  早期的亚裔,更多的是为生活所迫来到美利坚。美国之于他们,是一个避难所,一个新天地,是一切重新开始的希望。他们剪掉辫子、忘记过去,以为美国梦是所有移民的想往。可事实是,在主流依然是白人的美国,他们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当奴隶、被剥削、连进入主流话语的机会都没有。而那些勉强跻身于白人世界里的亚裔,像Anna Mae Wong,却也只能穿着颇受争议的衣衫,演着不讨喜的负面角色。早期的亚裔,以及附着在亚裔身上的符号感,是负面,是贫穷,是强盗,是娼妓,是鸦片。

  但发展至今,亚裔却“成功地”通过自身努力,将过去负面的刻板印象洗刷殆尽,一跃成为少数族裔精英的典范。当一个连英语都说不利索的中国妈妈Toy Len Goon当选为美国国民母亲,当Jerry Yang创办Yahoo,当印度裔占领式的成为全球前500强公司的高管领袖,美国主流媒体无不交口称赞,“看,这就是美国梦。任何人都能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可是,这真的是他们的美国梦吗?那些亚裔真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了吗?

  同样作为移民以及移民的后代,亚裔仅仅因为比白人稍晚些来到美利坚的土地、人口占比不成为大多数,而被定义为”少数族裔“。”少数族裔“以及“亚裔”的标签仿佛成为伴随其一生的魔咒,将亚裔死死地钉在社会话语的边缘。耗费大半生,取悦主流话语权、成为”他人眼中的模范亚裔“,这真的是他们的美国梦吗。

美国梦与向谁效忠

  很难说清楚美国梦到底意味着什么,对19世纪的Joseph Tape或者Uno一家,美国梦也许代表新的生活、新的想往,对Yoke Suey来说,美国梦也许是那一张薄纸带来的生命权。美国梦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移民来说,具体指向虽有不同,但粗略地说,美国梦大概是鲁迅先生说的追求“正当幸福”的权利(见鲁迅《我之节烈观》)。尽自己所能,守护自己一家头顶的三尺天空,足矣。可实现这样的美国梦,又谈何容易?美国梦的脆弱,对于第一代亚裔移民而言,来源于自己不曾或从未属于这里的归属感、认同感。而对于社会主流,是他们,以及他们后代的代代相续的异乡者身份,是无法将美国公民与扁平的亚洲面孔画等号的本能。

  美国梦如一叶芦苇,飘摇不定,国际局势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蝴蝶振翅,便会掀起美国针对亚裔歧视的血雨腥风。从二战时日本突袭珍珠港,入侵关岛、占领菲律宾,当“美国人”的利益、尤其是主流为美国白人的尊严被践踏、被蔑视,在美国的日本裔以及日本裔的后人可没有什么美国梦而言。大量日本家庭被送往集中营,被禁闭、被怀疑、被隔离。他们走在街上,却遭到谩骂,让他们滚回自己的国家。可是,对于那些在美国出生的二代、三代,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美国就是他们的国家,他们究竟该回到哪去。可让人不安的是,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怀疑、同样的歧视、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背景下,一以贯之地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华裔、美越战争时的越南裔,911时的中东裔、以及当今COVID-19语境下的所有亚裔身上。那些叫嚣着让他们“滚回自己国家”的人们,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们,不会去问别人来自哪里,而只是对着一张张扁平的面孔,叫喊道,“滚回自己的国家!” 对于在美国已经扎根一百多年的亚裔而言,至今,这个国家,也许都不曾真正的成为他们的国家。

  因此,他们不服,他们争辩,“I am an American! I was born here! I like hot dogs and apple pies!” (我是美国人!我在这里出生!我爱吃热狗和苹果派!) “哦是吗?Prove it!”那些自命不凡的白人接着叫喊道。

  为了证明自己是美国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美国心,Uno家的两个兄弟参加二战,对抗美国的敌人日本,对抗自己的族裔国家日本。他们面对自己另一个为日本军队效力的兄弟,愤怒地说,“I would kill him.” 在家与国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对国家的忠心,哪怕这样的忠心,得不到任何报偿。哪怕这样的忠心,并不被认为是忠心。Edward回到自己的国家,回到美利坚的土地上,在哨兵的武装监视下,看望自己被监禁在集中营的父母。当自己的妈妈说,“お帰り”。可是这回的哪里是家,回家不需要第三方的监视,回家是与家人的紧紧相拥,而不是分坐在桌子两头,各自潸然。

  剖腹式的表忠心,告诉别人自己没有吃凉粉,证明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真的可行吗。英语里有一个词叫“whitewashed”, whitewashed的亚裔指那些让自己无限向白人靠拢的亚裔,说着白人口音的英语,追求白人的流行文化,谈论白人感兴趣的谈资,让自己以及他人忘记自己是亚裔的事实。“whitewashed”绝非是无足轻重的词汇,它承载着太多痛、太多矛盾、太多眼泪,是背叛,是无可奈何,是无法接受的自我认同,是暮年回望的一声叹息。

  那些一生勤勤恳恳地亚裔,不惹事生非、恪守本分的亚裔,为美国创造了大量财富的亚裔,他们真的是在实现他们的美国梦吗?还是仅仅是在恪守一个少数族裔的本分不想给主流白人落下被歧视嘲笑的口实。而当他们精英,成为镁光灯下那个众人艳羡的“少数族裔精英”,他们到底是成为了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成功为美国梦的幻境做了嫁衣?

成为

  Chloe Bennet, 本名Chole Wang, 1992年出生于芝加哥,起初带着“Wang”这个明显亚裔标签的姓氏,让她的好莱坞生涯并不顺遂。虽然连隐形规则都谈不上,但事实是她获得试镜的机会就是比其他族裔要少。她和爸爸沟通之后,将自己的姓氏改为爸爸的名字,Bennet,是一种妥协,但却不是对亚裔身份的背叛。

  当越来越多的亚裔在好莱坞站稳脚跟,去阐释更多元的角色,去成为更多元的人,当他们从各种各样呆头呆脑的学霸或是功夫小子的刻板印象中抽离,成为寻找女儿的父亲(《网络迷踪》),成为向母亲出柜的女儿(《面子》),成为情报局寻找杀手的探员(《杀死伊芙》),从龙套到舞台中央,从Bruce Lee到John Cho, 从Lucy Liu到Alice Wu, 从Sandra Oh到Kal Penn,越来越多的亚裔演员在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美国文化在亚裔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告诉大家,我是亚裔,我也是美国人。我可能数学不好,不会功夫,但是我也是亚裔,我也是美国人。

  当越来越多的亚裔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为主流文化对自己贴上的标签而禁锢束缚,他们走向广场,走进议会,走进白宫,不再为自己的身份感到羞耻,为亚裔发声,为亚裔平权。他们愿意处在每一次旋涡的中心,去呐喊,去呼号,为的是做自己的权利,为的是亚裔美国人作为整体群体走向正当幸福的可能性。

  从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第三代,到90年代千禧年后新一批涌入的亚裔新移民,如涓涓细流,他们是那么不一样,不是所有的亚裔都是扁平单一的面孔,不是所有的亚裔都说着一种叫”Aisian”的语言,不论他们内部有多么不一样,信奉着多么不一样的价值观,他们都能如若干股涓涓细流,逐渐汇合,涌向大河,成为大河,成为亚裔,成为美国人,成为亚裔美国人。

  历史周而复始,有死灰复燃,也有激流勇进,有釜底抽薪,也有卷土重来。但同样身为亚裔的我,相信一次又一次的呐喊,总有他们自己的意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亚裔美国人》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