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久没在热搜上出现的马思纯因为吃药控制情绪又引起大家的讨论。
她在《看我的生活》这档节目中,因为减肥的话题她提到自己3天减了7斤,但是后来因为吃药3天又胖了8斤,带出了自己需要依靠控制情绪的药,不得不吃。
因为在她情绪最差的时候,身体会变的僵硬、腿软,从床走到房门口都走不过去,感觉非常无助,还不停地气喘,眼睛看不见。
在这个综艺中,她的表现也很明显,经常性失眠,凌晨三四点才入睡,两三个小时睡眠时间就够了。
节目弹幕上不乏说她“作”和“矫情”的,也看到一些人认为她家世优越,一路上有家人保驾护航,生活顺遂,何必还要给自己强加牢笼,把自己弄得如此狼狈?
谁也不会想到,十几岁的马思纯曾经历过严重的校园暴力,可乐中被一个女同学放入粉笔灰,拖把水,后来其他同学看不过去才告诉了她。
因为肥胖总是被这位女同学嘲笑,还拦了她寄给朋友的信,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
那些不成理由的针对,那些无端的情绪碎片,尖锐地扎进他人的人生,非得蜕去半层皮才能摆脱。
在最近还挺火的一部娱乐圈剧《怪你过分美丽》中,大明星林湘在经历了爱情的背叛、经纪人的被迫离去、粉丝的控制等一系列事件后,选择了自杀。
点着白蜡烛,化着最美的妆,穿着她最喜欢的裙子,在花一样的年纪将自己的生命定格。
但其实她一直都在尝试自救,但还是因为情绪的叠加走到了这一步。
她最后留下的字条是这样写道的: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要睡了。”
当她死后,所有人都开始爱她。所有人都感叹一句,原来是抑郁症啊。
无端地想到了那个有着“人间水蜜桃”别称的女孩,想到了那些独自在深夜痛哭的人。
长期以来,人们对抑郁症、焦虑症此类心理疾病颇有偏见,或是认为是神经病,或是认为这些人多半是自找苦吃,没事找事。
因为这些不正确的偏见导致了很多患病者讳疾忌医,更因为得不到周遭的理解反而加重病情。
我们要知道,抑郁症、焦虑症都是精神心理疾病,是控制情感的神经出了问题。
这些精神心理疾病就像感冒一样,正常吃药控制,而不是假装自己没事。
从医学方面来说,导致发病的原因也有很多,可能是基因、其他疾病引起,也可能是生活压力、药物副作用等。
可能是单一的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组合导致。
我有个男性朋友,特别开朗帅气的男孩子,家底丰厚,待人彬彬有礼。
某天,突然给我们看了他以前的诊断报告,中度抑郁症。
他平静地叙述着当年自己曾几次有过轻生的念头,但周围没有人知道。
好在他胜利了。
给自己施加了太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差点就成为了拖垮他的罪恶。
压力或许是动力,但也可能成为原罪。
他试着给自己的人生做了很多减法,断舍离在短期内很痛苦,但丢掉那些无意义的情绪,让他变得轻松了很多。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能够感知当下的快乐就已经很棒了。
麦吉尔大学心理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曾表示:
“自杀”是可传染的,媒体上大肆报道,或有公众人物自杀时,同地区同年自杀率会突然提升。
所以希望大家在转载和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尽量指出自杀并非唯一的出路,导向要积极一些。
前几天偶然看到这段话,大概是我想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也许我的发声微不足道,但我想,或许可以努力一下。
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短期的抑郁,短期内陷入全盘的自我否认,迷失方向。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得病了,积极自我调整就会好的。
但如果长期走不出来,那合理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当觉得自己有倾向时,不要质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而是可以试着找一个可靠理解的人诉说。
有条件的可以直接找专业心理医师做咨询。
不要轻易觉得自己好像被全世界抛弃了,走出来再看看,你会发现,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默默爱着你。
又其实,不被爱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只是你,独一无二的你。
学会接纳自己,试着和世界和解。
在某期的《向往的生活中》,黄磊老师的一番话想和大家分享:
“尽量在面对友情、爱情、婚姻的时候,要学会模糊一点。因为一清楚,可能就会变成苛刻,变成计较了。
所以任何人跟何老师相处,都很有安全感,因为他深知,这个世界属于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累了不妨和我聊聊。
小贴士:
下次原创更新7/15
我在这里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