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说想要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我说出口,原因之一就是想找个发泄口。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希望能让我以匿名的方式写在公众号里;希望能警告各位家长不要这么无知,引以为鉴。
01
尽管年初的疫情还相当严重,但我和男友也没有被病毒打趴下,两人在那时还是天天见面。(我知道这当然是对身体不负责,影响了社会安全)
可谁能想到的是,最近男友在微信上和我说:“我好烦,不知道跟爸妈去哪了”接着就离奇失踪了。
但我的内心还是坚定地告诉自己,消失并非是因为对方不爱,而是因为被迫。
“是我啊!我被我爸妈送去叛逆戒断学校了!等我出来!!!现在唯一能出来的办法就是割腕自杀,我打算这几天施行!!!”
当时的我听着吓坏了,先是安抚他的情绪,阻止他做那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原本以为,出现了“杨永信事件!”,这种学校早就该凉透了...
百度搜索“网瘾戒断学校”词条,最上面的几个链接,就是一些这样的“学校”。
很难想象,在这个呼喊着科学育儿、爱的教育、释放天性的年代,竟还有那么多家庭,把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问题,或是他们自己不太讨人喜欢的性格,看成是一个错误。(何况朋友男友是个25岁的成年人,有些地方真是为了赚黑心钱什么都能做!)
02
作为成年人其实都能理解,在成长的道路上,确实会有那么一点,让父母觉得我们不乖,不管教,觉得我们是错的。
例如:早恋,反叛,偶尔厌学,如不理解时冷淡一点。
现在我们都是父母了,为什么还要想改变孩子呢?
生活中,我们采取的“矫正方式”并不是那么暴力,而是种“软暴力”,甚至这些方式看似温柔,但本质都是一样。
03
郑渊洁的童话《驯兔记》被改编为一部小电影,很让人回味。
“
故事里,所有听话的小孩,都会变成“满脸长毛、红红的眼睛、长耳朵”的兔子。
而皮皮鲁是个典型的皮孩子,上课不老实,还爱在课堂上开小差。
渐渐地,班里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赞扬,一个个都变成了乖兔子,大家都为成为兔子而自豪。
没过多久,整个学校只剩下皮皮鲁一个人,还保持着他的个性,没有变成兔子。
父母和老师都对皮皮鲁很失望,开始想尽办法改造他。
为让他“成兔”,爸爸妈妈只吃胡萝卜和青菜,并在他的胡萝卜汁中添加激素,还把屋子的墙全涂红,希望他早一点长出红眼睛。
最终皮皮鲁看到父母和老师的不易,只能强迫自己去改变。
他去买了一只假兔子的头套,套在头上,这下老师和父母看着高兴极了。
惟有自己,在没人的时候,摘下头套,沮丧无比。
没事的,这只是童话。
抱歉,这真的不是童话。
选择兔子作为听话形象,是因为它们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喜欢竖着耳朵听;如果别人超越自己,它们就会犯红眼病;它们怕别人揪尾巴,所以尾巴要短短的。
作为家长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道理,都渴望孩子变成一只兔子,成为“标准答案”。
假装听话的孩子,就像戴着“兔子”头套的皮皮鲁,表面上看起来与他人一样,内心,却仍然还是那个“皮皮鲁”
“乖孩子长大会有两个后果,一个是失去天性,而是叛逆迟缓”
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当孩子长大成人后,他的内心深处就渴望着他所失去的东西,这种渴望将是他一生所追求。
04
小宇就是这个“标准答案”,
从小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是家长口中里“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每个月花1000元,他花500元;即使他们家很富裕;
读书时,家长他不允许他恋爱;导致他读了研究生还没谈过恋爱,只好等着亲戚们给他介绍。
爸妈要他回去,他就放弃了在北京一年几十万的薪水,回到了老家奋斗。
有人就会好奇了,为什么这个小宇这么乖?
因为一旦他有了不顺从的时候,爸妈就会选择冷言冷语,或是和自己的孩子倾诉说自己养育他很不容易,慢慢地,小宇就服了。
可是现在,小宇娶了一位妈妈选的姑娘,找了一份妈妈托人找工作,却处处碰壁。
工作中,他非常保守,像个机器人一样,领导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当领导要他创新时,他就不知所措;他甚至想离开工作岗位回到校园生活。
结婚的妻子同样也是妈妈挑选的“乖乖女”。
有了孩子后,两个乖乖孩在一起,怎么也建立不起亲密无间的感觉,他们的婚姻就变成了典型的“合股生活”。
不久前,小宇大醉一场,把自己多年压抑多年的话都说出了口;
他想与像同龄人一样,活得生动,但又怎么也撑不起来。
起初妈妈把小宇当“榜样”告诉我时,我就对她说,
“小宇这么做,其实并不开心,他的听话只会成为自己生活的枷锁。”
在失去本性的同时,还要感叹,父母对孩子的百般压制,别让孩子的生活成为了“标准答案”,伤害了孩子的一生。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亮点,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不想改变,不想打压,让孩子自由成长,必定就会看到孩子阳光的一面。
我们曾是孩子,也终将是父母。
但愿我们做孩子的时候,能自由成长,
做父母的时候,能让孩子像小孩子一样成长。
点击下图,马上找到对象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