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是一部由乔·塔尔博执导,吉米·费尔斯 / 乔纳森·梅杰斯 / 丹尼·格洛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精选点评:
●本片算给gentrifying的自己一点忠告,被Kofi的字字箴言骂醒,还算没白费我苦学的黑话听力。基本符合我的三番印象,依然典型a24的审美体验:运镜,室内scene布光和弦乐都需要一点赞美!每一场bus scene都很戳很戳我泪点…You don’t get to hate it unless you love it. 下一场补The Farewell!
●被预告片的音乐和摄影吸引,开头半小时依然十分惊喜,无奈剧情实在太过形式化,更像是舞台剧而非电影。现在的艺术片动不动就要靠死人来制造戏剧冲突,实在是一种非常懒惰的手段。
●非理性行为逻辑是如何被观众认知乃至内化为影片动力的呢?也许因为局部动作的扭曲从更微观层面完成了人物特质的凝聚。人物通过动作展现异常的同时,站在高于现实的语境,歇斯底里地呐喊出底层窃宅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并且这一切都自然且归于电影内部。更令人惊奇的,一整套相仿并有效的视听思路乃至运转逻辑似乎正于近两年逐渐渗入A24,一位超级英雄般的制片体系“作者”正在诞生。
●06/26/2019, @ Cinépolis Chelsea. So unique and with so much heart and soul. Moment to moment poetry and light. Gorgeously realized and deeply felt. Location-specific and people-specific. An ode to friendship and the very place that we feel belong to. 十分真诚炙热,令人感动。“You don’t get to hate it unless you love it.”
●旧金山为何让人又爱又恨?城市容得下一个个梦想包容得下不同种族和阶级吗?也许,所有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心中都有一座想留下却又无处为家无地立足的“旧金山”,它旖旎夺目,也腐败堕落,影片让人惊喜的一面是跳脱了种族问题,更上升到众生的问题,唱美声的印第安人街头艺人,唱蓝调的穷苦黑人大叔,抱怨工作辛苦的白人女孩,因遗产纠纷被赶出豪宅伤心的中产大妈,谁人不在自己的痛苦与窘境中挣扎,很多人的梦想也像那趟永远也等不到的公车,叫人无限失望。
●Opening那段滑板镜头真正绝美又让人会心。我喜欢这座城市,也知道它和我印象里夏天的样子早已不是一个样子,所以看到熟悉的好看的三番,会格外被打动。关于identity和gentrification的讨论也很容易引起共鸣,升华到了“家”与“人”的关系的部分很喜欢。You can’t hate it unless you love it.
●音乐摄影布景都一级棒,A24 的片子我现在真的出一部看一部。故事平平无奇但是情绪异常饱满,很妙,不感动可以说不是人了。
●原本一个独特有趣且具有本地情怀的故事居然被如此炫技做作地拍了出来,视觉完全没有为塑造人物而工作,只看到了导演的自恋。
●不少地方我挺喜欢的,镜头语言配乐剪辑等等,只是到了后来大体剧情就……以及结尾也是差了点啥,仿佛实在不知道如何收场。其实这点也很人间真实,估计观众也想不出这个故事应该怎么结束才算好
●(A3.0/P2.5)A24怕是要打造美国城市系列,全片滑板镜头有点《滑板少年》的意思,摄影美术极其漂亮,看着玩可以。
《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影评(一):黑人对现实诉求与自身归属感的探讨
《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影评(二):《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我在这个城市的归属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肠粉少年(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0764430/
这么直白这么吸引人的电影名字,很多人难免会不自觉把自己注意力往这部片子身上转移,真正促使我观看的一个原因是海报,我一直觉得审视一部片子的的质量从海报能看出来七八成,甚至有些导演会为电影海报大费周章,因为单从一个人来讲吸引注意力的往往是令人着迷的外表,也不一定非得多绚丽起码得让人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人,这是一部有意思的片子。
不出我所期待,影片呈现出来的镜头美感,我真的脱口而出,这画面太漂亮了,如果是以电影美感来评判,这是一部满分甚至完美都不为过的片子起码它给观众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非常舒适的观影感受,任何一个喜欢摄影的人都会为此赞叹,我所看到的是我无法用语言所描述,那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我相信每个热爱的人真的会深有体会。影片里面的长镜头是自然而流畅的就像是被精心剪辑过的短片一样,包括配乐也一样这部影片的配乐也是会让人产生一种融合感,如果一部影片的镜头语言跟配乐是完全融合的,那么观众也就不自觉的会融入这个影片里面,每一段配乐每一个长镜头都让人觉得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这是一部影片的精髓所在。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归属感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自我幻想的影片,于是它便击中了我内心,吉米是一名滑板爱好者,而滑板也贯穿了整部影片,吉米在整部影片中至始至终就一套衣服,是否就代表了吉米内心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单看片名很多人都会觉得是涉及到群体地区涉及到种族,但我觉得重点却是个体,每一个生存在城市寻找归属的个体,因为每个人的归属感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当吉米在旧金山的街头踩着滑板在这样的一个长镜头里面,我看到的不仅是旧金山的美,不仅是镜头语言的美感,可能吉米在踩滑板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得到这个城市是有他的归属地的,在影片开头那段也是,当吉米踩着滑板路过人群的时候,有个人疯了似的一边脱光一边奔着吉米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归属感的共鸣。
吉米有父母但从来却没有家庭归属感,他在巴士里跟母亲的碰面竟尴尬到无话可聊,去跟父亲会面前还要把滑板藏起来,我们很难会有身处同境这种想法,实际上我们也不能够去批判其中任何一个人,吉米的祖父是旧金山的第一个黑人,建造了一栋大房子,吉米在幻想着某一天能够住进自己祖父建造的房子,他认为这是他获取这个城市归属感的一种方法也是唯一一种方法,当代青年最现实也是残酷的事实城市没有归属感,回家又回不去的那种感觉可以说是每个年轻人的心病,面对400万美金的房费,吉米只能偷偷住进去,吉米认为他祖父是旧金山第一个黑人,同时建造了这一栋房子,所以他住进去了他就有家庭归属感,这是一个缺乏归属感的人多么渴望的一件事,于是乎他去做了,偷偷摸摸的做。
现实对于一个或者每个有心病的年轻人都不友好,吉米一直在幻想,一直在幻想他祖父是旧金山第一个黑人,同时建造了那栋房子,于是他把内心的归属感全部倾注到了这栋房子上,都说大城市有机会,都说大城市多么残酷,还是一批批年轻人扎进这里头,抓住机会的那些人有多少又有谁知道我们所能知的包括自己多数人只不过也还是卑微的存在,问那些人看得到希望吗,不仅两眼一抹黑,有些人连希望是什么都不知道,反正他们说有机会,可他们是谁,谁知道啊。
我打小开始,从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有模糊认识开始,我就开始有自卑情绪,在别人的童年里,可能玩具,动画,伙伴占多数,我没有,我只有自卑,现在往回想,所浮现在脑海里的也只有自卑,我不知道自己在那种稚嫩的思想里为什么会蹦跶出这个词,这种性格,所以从我中学开始我开始不断的在幻想我见过心理医生,我跟别人无意间的谈起也是很自然的谈吐我见过心理医生,我心理有问题,但我有去接受心理治疗,我把我幻想当成真的了,并且是不断的去跟自己暗示跟别人透露我是有这种经历的人,于是乎我便理所当然的好受了很多,我的情绪病我的焦虑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好像都得到了解决,因为我见过心理医生我接受过心理治疗,所以这一切在我的生命里就都顺理成章了。
吉米在幻想也坚信他祖父就是旧金山第一个黑人,他祖父建造了一间房子,于是乎他理所当然也渴望的认为只要他住进了他祖父建造的房子,他就有归属感,原生家庭带来吉米的心病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吉米是缩影,还有多少个吉米在挣扎在固执在幻想。
《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影评(三):我们都在被赤裸的现实击垮…
人最怕梦想破灭,梦想破灭的时候,精神世界坍塌…吉米永远追求的那幢爷爷所盖的房子,他可以跳跃白人的歧视、同为黑人的歧视、房产中介的白眼,但那是他唯一的精神所在,他可以忍受一切暴力,但是只要能得到爷爷盖的房子,似乎一切都可以变得更美好…唯一在他身边的,支持他的,对生活抱有希望的蒙特,在一出自己终于上演的戏剧里,告诉了他真相,然而这就是现实…朋友的死,透露了黑人之间永远无法抹去的隔阂,白人歧视也罢,但远不及同人种之间那种相互践踏的现实,nigga永远是他们彼此之间很随意的称呼,吉米从未叫任何人nigga,蒙特也是,他永远穿着一身旧西服旧衬衫,但是却永远想证明自己,是有身份,有教养的人…
金门大桥的边上,是白人嘴里想快速逃离的那座城市,然而那里却有一座黑人永远都无法得到的“城堡”,在公车上听着白人唾骂这座城市,吉米依旧在为他辩护,可是这里永远也没有他容身之地,现实…赤裸裸的现实。吉米在公车上看到许久未见的母亲,先是妈妈认出了他,两人之间非常客气的对话,让人感觉到无奈,多少破碎的家庭,带给了年少的孩子伤痛,这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所有的人都问吉米,“嘿!你还在滑滑板么?”似乎这就是他给所有人唯一的印象,包括自己的父亲…吉米滑着滑板,走在街头,所有的人都认为,黑人就应该是下等、粗俗、坑抢拐骗…但是吉米和蒙特,做什么都守着规矩,他们想融入到旧金山城区里的生活,但是人们的眼光永远也无法改变,直到最后得知这座房子不是自己的爷爷所盖,他踩断了唯一属于自己的滑板,那也透露着他,再也没有什么希望,精神世界的崩塌,就是这么迅速…现实,依旧赤裸裸…
蒙特的独角戏,上演的全是街区街头每天生活的画面,抗争着环境污染的演说家,街头小混混的脏话,而一切都是为了祭奠那个在街边被枪杀的朋友,当蒙特邀请他去做客时,在干净的房子里,他也那么的彬彬有礼,但是离开以后,依旧站在街边,随其他人,辱骂着吉米和蒙特,内心的自卑演变成了暴力,现实生活逼迫他们,变成了自己也不愿成为的自己…
当他们所有人看到这出戏的时候,有的笑了,有的内心无法平复…是的,大家都住在一个被污染了五十多年的地方,蒙特在小船上,蹦起的鱼长了四只眼睛,核污染如此严重,但是…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谁也不能改变,谁也没有任何的办法改变,所以吉米想要逃离这里,蒙特相随着吉米离开这里…同生为人,为什么不能追求更好的一切呢?
黑人在街边歌颂着圣弗朗西斯科,吉米去看父亲时,街边的黑人唱着“我亲爱的爸爸”…但是这里却不属于他们,即便有再多的热爱…
最后的最后,吉米唯一能做的,就是离开,他留了纸条在好朋友的笔记本上,因为在这里,再也没有梦想,再也没有精神的支撑,他是多么爱着旧金山,但最后只能把这一切留在自己的过去…多么让人伤感啊!
一部电影看似极其的平淡,但是里面却把所有社会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让人不禁联想,何为深度?这就是深度,你所能看到的,就是深度,每天发生的一切,就是深度,只不过搬上荧幕,把它放大了无数倍,才发现,原来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无奈,我们却从未抬头看过!非常不错的电影,让人深受触动,尤其在当下美国正在因为种族歧视的问题而焦灼的时段…A24出品,必属精品!
《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影评(四):归宿(简评,The Last Black Man in San Francisco)
美国电影《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Jimmie Fails、Jonathan Majors
故事概述:找寻“心灵之家”
上映时间:2019年10月25日在英国上映
作品获奖一览:
不愧为本年度最有实力角逐奥斯卡小金人的电影,出色的画面表现力、情调十足的配乐、深邃的内涵影射,三大利器,足以挑战群雄。
不多赘述,进入简评。
摄影篇
1,画面
a,画质纹理---每一帧都在诉说城市(旧金山)的变迁、黑人居民生存状态的转变
,色调迷人---复古色系(衣着服饰)+对比反差(房屋色系)
2,镜头
a,正(端正),如:开场那段黑人演讲场面,极具“舞台”效果。
,动(灵动),如:随后那场“两人滑板进城”的影像,充满“动静皆宜”韵律。
配乐篇
只提一下“背景乐”,有效提升作品的“乡愁”氛围,很有代入感。
a,黑人音乐,不是众人熟知的嘻哈、饶舌,而是黑人灵歌(灵魂乐),其醇厚、深沉的曲调,意味深长的歌词,完美契合了本作的主旨。
,古典音乐,以教堂圣乐为主,神圣、庄严、唯美,管风琴的音律、质感绝赞,与灵魂乐相得益彰。
说句题外话:美国黑人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占第一位。所以在黑人电影中,出现圣乐,合情合理。
内涵篇
评说之前,先简单概括一下剧情。
流浪汉Jimmie回到旧金山故居(早已出售于他人居住),试图找回昨日的“辉煌”,但困顿、残酷的现实搅扰了这场春梦,Jimmie拥有的(虚幻)、失去的(执念),在此刻被风带走...留下的只有一叶扁舟,在水一方...
再看内涵,罗列一下。
美国社会层面
a,环保基调,怒斥美国当局为了拓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
,民权基调,贫穷的人(黑人居多)忍饥挨饿,富有的人空置房屋,这一进一出,美国高举的“人权”就此告吹。
c,金钱理论,中国有句古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一看剧中的旧金山,似乎也不例外,陌生的城市,熟悉的境遇。原来,有钱人的思维模式,都是一个样。
Jimmie自身层面
a,幻想
Jimmie侵占他人的房屋,编造美丽的谎言欺骗自己,以为“幻想”就是“现实”,这种“妄想症”,严重阻碍了他的判断能力,陷入了“偏执”的陷阱。
,执念
Jimmie心心念念这套故居,可称之为“执念”,甚至“癫狂”。这个执念,其实包含了多种情绪。
①对过去(美好时光)怀念
②对现在(生活窘境)无奈
③对未来(不确定性)彷徨
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份最初(纯粹)“执念”变了质,当“执念”散去之时(滑板被踹折了),迷茫之人又将漂泊何处...
c,归属
Jimmie进城(为了追随前辈的足迹)、Jimmie出城(为了寻觅自己的归宿),两个对立的行为,都在告诉观众“归宿”的意义。此剧名为“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我们既理解可以为“Jimmie的祖父,最初那一代黑人拓荒者”,又可以解读成“最后那个坐在石头上、看着车来车往,留守下来的Mont”,一个先行者,一个留守人,“最后一个黑人”所追寻的不是物质的财富,而是心灵的归宿。
《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从寻根(祖父建造的房屋)到斩断乡愁(幻想破灭,黯然离去),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内心激烈争战,是顺应时代,还是持守信念,值得观众深思。
编剧★★★★☆(口语化的台词,让人记忆犹新,就是听着费劲)
导演★★★★☆(以全新的切入点诠释黑人现状,以白人的角度拍摄纯粹的黑人电影,Joe Talbot的实践、成果,令人肃然起敬)
演员★★★★★(两个主角不是在演戏,是在演绎自己)
剧情★★★★☆(刨去开头、结尾,中间那段尤其是“占据故居”之后,显得过于停滞)
视效★★★★★(每一帧都是一个故事)
音效★★★★★(每一曲都是一段感情)
推荐度★★★★☆(年度必看电影)
《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影评(五):《肥明观影指南》最后一期
【简评】
这部电影是冲击奥斯卡的热门,其亮点不在于剧情,而在于大师级的配音和画面质感,当然还有厚实的主题立意。
对于一个非电影专业的观众来说,虽然不能准确地描述其拍摄手法,但是影片确实能给人一种“高清油画”的既视感,那种静不是来自于音效,而是来自于画面,仔细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背景事物都是静止不动的,连一点风也没有,这种凝重氛围的压抑感和油画般的鲜明色彩形成一种说不出来的话剧加成效果,就像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那种亲切而又苦涩的生活味道。
最后用一段话来揣摩导演的潜台词吧:“恶心的商业社会像肿瘤一样飞速扩散,世界上的任何一片土地都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属于钱,这个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正在驱动着人类的行为,最终将泯灭角落里仅剩的一丝人性,然而,政府对此视而不见,因为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甚至可以说是被金钱控制的重灾区。”
【剧情简介】
该片围绕两位旧金山的黑人讲述了一个荒唐的占房故事。
吉米和乔纳森是一对好友,吉米因无家可归暂住在乔纳森家里,期间吉米一直对金门大桥边的老房子念念不忘,时不时过去修缮一下,就算遭到了现主人的驱逐依然锲而不舍。
这所老房子的原主人本是吉米一家,但是由于其父亲涉毒,败掉了家产,一家人四分五裂,各自奔走。按照吉米父亲的话来说,这所大房子是吉米的祖父亲手修建的,吉米对此深信不疑。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吉米得知现主人的母亲去世了,他们一家因争夺房屋拥有权暂时将房屋空置起来,得知这个消息的吉米欣喜若狂,从郊区的姑妈家运回了以前的家具,自作主张地搬进了这所大房子。
准备就绪后吉米邀请乔纳森过来同住,还向碰到的人炫耀着自己的住处,好像这真是自己的房子一样,给人的感觉是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落脚之处。
但是,好景不长,房屋中介很快介入了进来,吉米深信不疑的谎言被戳穿,紧接着乔纳森办了一场滑稽的闹剧,演出中点破了房屋的历史真相。
唯一的信念被扼杀了,吉米无所适从,与乔纳森一起回到了原来的住处,可是这时吉米已经对旧金山失去了唯一的念想,影片的最后他独自划着小船离开了这座城市。
【深度镜头解读】
第一个深度镜头是一位黑人在污染严重的河边演讲,孤零零的,几乎没有观众,他的经典台词是“你用谷歌可查不到事实的真相”。
演讲者的对面是一个公交车站,两位男主坐在路边等候多时,却没有一辆公交车经过,这种等车的镜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片头的这一系列描绘看似没有意义,其实铺垫了整个社会基调,即随着白人的扩张,这块土地上的污染问题终于得到重视,然而看到后面就会发现,不是白人善心大发,而是他们要将这块地域占为己有,原本住在这里的黑人会面临驱逐,而驱逐的方式不像以前那么野蛮,而是通过高昂的住房价格来变相驱逐。
另外,美国的公共交通本就不发达,特别是黑人居住区,公交车可以把人等睡着,这也呼应着社会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仅凭这个深度立意,本片就可以打十分,不过由于剧情太过于索然无味,受众人群确实不广,所以给不了满分,如果能像《绿皮书》一样增添些趣味性就完美了。
第二个深度镜头是两位男主和朋友从车里看着一所廉租房被拆除的画面,一百多位居住在此的人面临无家可归,这时男主的朋友所说的话一针见血:“他们以为这地方是他们的。”
看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美国的土地政策,虽然有大量土地是人民私有的,但是你还是得持续交纳房产税和土地税,每年的税费约为房屋价值的百分之三,这个政策也算有利有弊,好处就是炒房的人消亡了,坏处就是穷人会被持续排挤到新扩张的城市边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此类税收的绝大部分是用于当地的教育建设,所以居民还算好想一点,如果是集中税收发展大城市,那估计都不愿意交税了。
其实肥明对土地问题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黑社会收保护费就是违法,政府占用土地就是合法呢?
第三个深度镜头是两位男主与房产中介的对话,房产中介自己都说街上那么多人无家可归而诸多住房空置的现象不公平,然而,人们却只能被迫接受这个事实。
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的小区入住率这个指标,这是一个多么滑稽的指标啊,如果我有无限的财富,是不是可以把全国的房子都买下来,然后让全国人民无家可归?
第四个深度镜头是吉米站在老房子的阳台上给街道上的参观小队讲解房屋的历史,这时使用远景镜头凸显了吉米内心的自豪和对这房子的热爱,这种热爱不仅是对建筑的热爱,还有一层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历史渊源的热爱,有一种家园主人的荣誉感。
这个镜头与后面的一句台词遥相呼应:“如果你不爱它,你就没有资格恨它。”
第五个深度镜头是吉米对房屋历史的叙述,按照他的说法,很久以前,这里是日本人的聚集地,后来居住在这里的日本人被抓进了集中营。
这个设定看似为了说明房子的由来,其实隐晦地体现了亘古不变的恃强凌弱现象,先是赶走了印第安人,然后赶走了日本人,现在又要赶走黑人,只不过使用的方式不同而已,最后他们在这些房子里添加了桑拿房,这就变成了自己的家园。
第六个深度镜头是两位男主陪着双目失明的亲人看电视,他们给老人讲解着电视里的画面,老人结合听到的声音看得有滋有味,其实他们想要的幸福无非就是这么简单,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亲人在一起和谐相处就足够了,然而就是因为他们想要的太少了,与世无争,所以他们的空间才一步步被压缩,最后只能挤在一起,所以人到底是应该为善还是为恶呢?
最后一个深度镜头完成了全片的升华,是否看懂了这部电影就看对这个镜头的理解了,影片名叫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这个黑人是谁?其实正是老好人乔纳森。
吉米因为有自己的追求离开了城市,他们的朋友为了维护自己的强硬姿态被枪杀,只有乔纳森留了下来。
这个镜头中乔纳森独自坐在公交车站,独自往来于流水线生活轨迹,依然与世无争,依然服务着社会,不求回报,放弃自我权利就是留下来的代价,其实想一想,这与任人宰割的奴隶有什么区别?
【简评】
这部电影是冲击奥斯卡的热门,其亮点不在于剧情,而在于大师级的配音和画面质感,当然还有厚实的主题立意。
对于一个非电影专业的观众来说,虽然不能准确地描述其拍摄手法,但是影片确实能给人一种“高清油画”的既视感,那种静不是来自于音效,而是来自于画面,仔细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背景事物都是静止不动的,连一点风也没有,这种凝重氛围的压抑感和油画般的鲜明色彩形成一种说不出来的话剧加成效果,就像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那种亲切而又苦涩的生活味道。
最后用一段话来揣摩导演的潜台词吧:“恶心的商业社会像肿瘤一样飞速扩散,世界上的任何一片土地都不再属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属于钱,这个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正在驱动着人类的行为,最终将泯灭角落里仅剩的一丝人性,然而,政府对此视而不见,因为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甚至可以说是被金钱控制的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