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分析明朝为什么会亡?
有说是天灾造成的,明朝正好遇到小冰河期,特别是在明朝末年的几十年里,几乎每年都会有天灾,不是大旱就是大水,不是大水就是遭百年不遇的大雪。特别是西北大旱,造成非常严重的饥荒,人民甚至易子而食。
有说是人祸,内部整个国家的吏治已经彻底腐烂,外部有建州女真,内部有各路农民起义军。
明朝末年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整个大明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就会倾覆。
其实明朝覆灭的最根本原因是税收制度和士大夫减免税收的制度问题。
而崇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基,崇祯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但终究还是不能扭转颓势。
整个明朝已经腐朽了,修修补补已经无济于事,只能打破重建。
首先是重建大都督府,自任大都督,建立军校,自任校长,让各地总兵轮流进入军校学习,成为自己的学生(呵呵,学习将校长,收买军心。),提高军队待遇。
改革军制,逐步废除已经名存实亡的卫所屯田制,改变兵为将有的局面,不过这不能急,以免逼反旧军官。
所谓的卫所屯田制卫军实行屯田制度。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
废除兵为将有的制度,提高京军的待遇,重视禁军的训练,把京军改造为自己的军队,地方军因为屯田制已经彻底腐烂,是指望不上了。
牢牢掌握军队之后,就可以改革吏治和政治制度了。
首先是开放海禁,设立海关,跟其他国家通商,用收来的关税养军队,在乱世掌握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牢牢掌握了军队之后,就对皇族特权下手,要知道明朝到后期光养着皇族子孙就差不多占去了明朝一半的收入,而民间被皇族兼并的土地,间接把持的商业已经逼得大批百姓成为流民。
收回三代以外皇族的封号,只保留少部分封地,多余的封地收回。三代以内的皇族,待遇降低,国家也没有余粮呀!多出来的资金还要赈灾和打造强大的军队。谁改造反,直接灭了抄家。
改革商税制度,农税是骨头先先解决商税的问题。万历年间才重新征收商税,明朝的农税大概占75%,盐税大概占10%,剩下的皇庄收入乱七八糟的大概占5%,商税只占10%左右。
也就说明朝把所有的税收压力转嫁到农民身上,一旦发生天灾,粮食减产,农民只有揭竿而起这一条路。
而相比于宋朝的商税占70%,明朝商税却只占10%左右,难怪国库空虚发不出军饷,军队发不了饷只能自己想办法,那就是抢老百姓的钱粮,只会加剧国家的灭亡。
商税这个大头 竟然只占10%,说明商税过低,偷税漏税的情况严重,甚至是公然抗税,特别是东林党人与商人勾结严重,反对征收商税,这时就可以动用军队镇压一些反对商税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商勾结严重,“无官不商”的地步,整个朝野都跟商人利益紧密勾结在一起,例如在万历年间,每次收税都会受到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反对,甚至阻挠。
这时手中的军队就尤为重要了,随时镇压可能发生的官商勾结的反叛,这无异于重新建国。
非常时期锦衣卫还是要好好使用,但要制约他们的权利。
其实太监也是很好的家奴,可以用来制约既得利益的士大夫阶层。
最后就是改革农税制度这个硬骨头,农税制度可以说是明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之一,明朝时期收税重点在农业税,无论是一条鞭法还是其它什么税,重点就是土地,重点就是农民,而佃户不在其中,因为佃户没有土地,耕种的是地主的地,而大多数地主都是科举做官出身,按照制度是不缴税或者少缴税。所以这农业税是越来越少,政府财政收入也越来越少,到了万历年间经常会有官员发不下来工资的事情。
所以必须要改变这个局面,就是皇族和士大夫一体纳粮,开展减租减息,这必然会触及整个皇族和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这几乎是跟整个国家的皇族和官员开战,所以掌握一支效忠于自己的军队尤为重要。
对于反对农税改革的一切敌人只能动用手中的军队,甚至不惜发生内战,所以说深层次的改革相当于重建一个国家,皇帝有国家大义在,绝大多数人会站在皇帝的一边。
农税制度改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活不下去的问题,商税制度改革可以增加国库收入,用于军队改革和救灾,平息内乱。内乱平息后建州女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接下来是改革匠户制度。
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匠户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其中匠籍全为手工业者,军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器局中服役者,称为军匠。从法律地位上说,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且为了便于勾补不许分户。
民籍、匠籍制度好废除一道指令下去就可以了,对于军匠制度要慢慢来,既要废除军匠制度又要照顾到旧军官的利益,以免激起卫所旧军官的哗变。
最后就是改革科举制,这个也要 慢慢来,温水煮青蛙,最终目的是改革科举制的考试内容,废除八股文自制度,考试内容改为诸子百家的内容,逐步增加杂学的内容,特别是数理化天文地理的内容。
国家制度改革好了,国家自然会变得强盛起来,国库就会变得充盈起来,人民能活下去了,自然就不会有人造反,外患也不是问题。
所以说,明朝的问题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国家治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