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竹林七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这七个人是先有七贤之美称,后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辉县一带的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然后世人就把他们与地名竹林合称,称为竹林七贤。他们放荡不羁,蔑视名教礼法,做出种种“伤风败俗”、惊世骇俗的举动,深含对真正毁弃名教的统治者的无声控诉和抗议!所以,竹林七贤的大名流传至今。
“竹林七贤”中除山涛、王戎位居三公高位外,其他诸人,仕途皆不如人意。今天说的王戎,从小就聪慧过人,但是在仕途上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建树。
今天说王戎,因为王戎在竹林七贤之内,所以,王戎应该能算一个“贤”人才能配得上“竹林七贤”这个雅号。关于王戎能不能称之为“贤”,先从两个小故事说起。
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王戎不取道旁李》。文章说,当小伙伴对路边树上的累累果实都眼热之时,唯独王戎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必为苦李”。七岁的王戎能“不取道旁李”,通过此事,说明王戎判断、思维力超强,令人叹服。通过这个故事来看,可以说,足见这位少年英才的确配得上“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号。
但是,在《世说新语》中,关于王戎的记载,还有这么一个故事。也是写王戎和李子的故事,简单说就是“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大致意思是,王戎家的李子是优良品种,肉多核小,味甘甜,产量高。于是拿出去销售。这么好的李子当然价钱高,卖的快,利润丰厚。所以王戎担心他人买了自己的李子,吃了肉,得了核,如果也种植这样的李子,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竞争,导致自己利润的下降。所以聪明、智慧的王戎想了一个好办法,每次都钻破了李子核再出售。通过这件事,还说明王戎真的很聪明。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李子,让你把李子核钻破了,而不损坏李子,你能做到吗?王戎做到了!这样的王戎应该是与“贤”背道而驰了吧!
王戎不取道旁李,理当被夸为“聪慧”,还算“贤”一点吧。后来的“恒钻其核”,我觉得都不能算是奸商了。人家买你的李子,里面的核也花钱买了,而王戎却卖给人家不能发芽的李子核。这“贤”吗?还是“闲”,还是遭人“嫌”?
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但是李子也不是路边的李子,王戎也不是七岁的王戎了。在一个人身上,优雅的魏晋风度和精明悭吝是可以共存的。识人断事不能一刀切。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要允许朋友存在一些小的瑕疵,不然我们就会没有朋友。
王戎,成也李子,败也李子!但“竹林”还是“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