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没课,我们三个忙着阅作文,突然就提起了自己上学时的事情。
我说自己读的是县直初中,那时的老师是原来教高中的老师退下来教初中的,素质相对比较高,很多人现在还在各地重点高中教学。即使是体育课,也是按部就班的认真进行各项能力训练,因此我的体育成绩一直是很棒的,音乐课每周有时上到两节,似乎很少随意被哪个老师占过课。
老师说,我可惨了,读的是村里的联中,老师根本不会教书,很多时候让一个普通话好的同学站起来读课文,他就找个地方坐着听,听够了呢,就提名到黑板上写生字,课文似乎没有讲过,有时比着教材念念,就这样读完了初中。
没想到话头被A老师接过去了,说:我比你更惨,记得有篇写县委干部的文章,说夏天穿着黑色衬衫跟农民一道收割。当时有个同学不理解衬衫的意思,就跑上去询问老师,你道老师怎么说呢?――衬衫就是裤衩子!还有,刘胡兰从青纱帐里钻出来,学生不解青纱帐的意思,老师解释说:就是刘胡兰出来清查账 !
直笑得我们眼泪都快出来了。不由得想起农村教师的素质。远的且不说,在整体师资不怎么景气的二十年前,农村教师常常是随意从村民里选取的,往往是家境贫寒的青年,至于学识才能,实在不敢让人恭维。记得小学时有位老师为我们上地理课,上课铃响后并不急于开讲,而是先大讲本地新闻人物。记得泰山脚下有个个子非常高的人,要常常进入他的讲话内容,他一边挥舞着手臂表演,一边讲述此人如何比别人能干,诸如推土要在载重上比别人多出两筐了,什么吃饭如何刚猛了。他讲得眉飞色舞,你必须听得津津有味。这时如果你不小心插嘴提问,他会立马停下讲课,怒形于色的斥责你的不礼貌,然后罚站是必然的了。这样的老师到底有几成,恐怕小心的估算一下会让人大吃一惊的。
即使到了今天,师范生已经趋于饱和的状态下,我们如果走进农村课堂,也仍然会叹惋农村教师的素质。我教语文很多年,单看这一科,发现教师的素养令人忧虑。
第一,真正有敬业精神者少。如何对这群单纯依赖学校教育摆脱贫困的学生负责,恐怕极少有老师思索过。记得有个同事,在学生写他的文章里,提到他的上课三部曲:一开始讲课,全是讲述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什么天文地理,逸闻趣事,无所不讲,就是不讲课文,等到时间过了大半的大半,就开始进行第二乐章,骂学生。你们这群小私孩子啊,不好好学。总是这么一句。大约剩下几分钟的时候,老先生开始讲课文,自然是刚刚开头就要下课了。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什么呢?
还有误人子弟者。听他的课,几乎能找出无数的知识性错误,教语法,讲到句子成分竟然规定好划分方法,结果学生非但不会,连原来的语感都丢了。有的老师教书多年竟然连自己也搞不懂有些固定的知识,每当学生问时,也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罢了。记得有个老师讲《纪念白求恩》时,读到“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微不足道的人”,竟然把一般解释做“普通,寻常”,老先生啊,稍稍动动脑子就会知道,这是一帮子的意思啊。公开课上这样讲,丢人算是丢到家了,可是人家却以语文界大哥大而沾沾自喜。曾经翻阅一位所谓的大学毕业的老师的批改,人家竟然将“男子汉”写成“男子汗”,还大言不惭的到处指点别人,动辄以自己上大学时如何如何引以为豪。我是为这样的人汗颜的。
究竟有多少老师心中装着本专业的所有系统知识,能够在各个年级阶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能力培养,有的放矢的将自己的教学搞的系统而合理?我觉得真的不多。很多老师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起什么就讲什么,照本宣科的讲死了的,往往还小有收获,这样的老师考分稍好些。但是其知识的宽度厚度是不敢让人恭维的。
曾记得乡下教书时有位年轻老师,讲课前总是焦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哎呀,我这节课讲什么呢?我还不知道学什么呢!进到课堂不过几分钟,人家就当当当的高跟敲地回来了,在办公室玩一阵儿,再返回去,如是者三番,四十五分钟就过去了。
二:教师职业素养不高。有些老师做了班主任,三番五次暗示学生请酒。记得我做班主任三年的一个班,被人接手后不出半月,就有五家连续请酒。有些任课老师对我说:跟着你教了多年都没有被请过,你看人家,多会办事!我这样的教师是被嗤笑做书呆的。还有些教师,每当秋季收获的时候,就找好一两个编织袋子,专门到山上的学生家家访,回来时自然是装满了核桃栗子等山果。还有的教师,专门忽悠学生家长,把原本不怎么有希望的孩子夸的一朵花似的,一会儿鼓动家长让孩子学绘画,一会儿怂恿人家学音乐,他从中赚取中介费。这样的老师,一开始还很有人买它的账,等到学生毕业“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现实到来的时候,才知是被人涮了。更有些老师,自己私下做买卖,把学生当成了倾销货物的消费者,鼓励学生买自己的商品,可以以购买的数量为之加分。
三,合作意识淡薄。凡是向别人敞开的老师,他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水准才提高的快。我在农村时常常看见一些老师自己偷印讲义,而且还对学生反复叮咛――不要让外班知道啊!学科间的合作就更别提了,班主任只管抓自己的学科,至于学生学科间的匀衡,是极少考虑的。有时老师争课,早自习时弄的学生看见语文老师来了读语文,一会儿语文老师出去政治老师进来立马换成读政治,一会儿英语老师来了又换成英语,搞的无所适从。所以,农村孩子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间矛盾的发泄物。有合作意识的老师也有,但是总在少数。事实上,越是心眼儿比较小特别爱斤斤计较的老师,成绩往往高些,评优的也大多是这样的人。曾经有个老师因为自己迟到而改上了别科,他当着学生的面就大发雷霆说:课是你上了,但是,补课费仍然是我的!
这样淡薄的合作意识,教学质量怎样,可想而知。有的学生偏科的吓人,但是班主任对此无动于衷。谁真正从学生的发展着眼?有这样的老师,他往往要被沦为平庸者。
我在农村教学十四年,对农村教师的素养摸得一清二楚。很多有志于教育教学的老师不堪忍受这样混乱无序的环境,一走了之。近几年,优秀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青黄不接的局面。很多优秀孩子不得不花大代价进城学习。谁来挽救农村教育?这是个非常头疼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