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斯皮尔伯格》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0-05-28 22:1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斯皮尔伯格》经典影评集

  《斯皮尔伯格》是一部由苏珊娜·莱西执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阿诺德·斯皮尔伯格 / 莉娅·阿德勒主演的一部传记 / 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斯皮尔伯格》影评(一):大神

  

啊啊啊,大神!原来大师年轻时也受到那么多质疑。影片里讲的他的先辈大师,电影小白还没有来得及他们的作品,哈哈.但看过的et,拯救大兵瑞恩,西部风云史等,他绝对是我心目中的大师巅峰了。还有在斯皮尔伯格小组找到一位同样喜欢斯导的小伙伴,更加认为斯导很厉害

  《斯皮尔伯格》影评(二):堪称当代美国电影第一人。

  斯皮尔伯格与工厂电影公司签署的协议里,有这样一节条款:即使在电影拍片阶段,也必须每晚给斯皮尔伯格固定时间家人共进晚餐。“餐桌上的故事会”是斯皮尔伯格家每天晚餐时间的环节。斯皮尔伯格会先说出一个故事主线,然后让孩子一个接一个按这条主线编故事情节,通常在二三十分钟之后,又会轮到斯皮尔伯格来为故事作一个总结或者结尾。

  《斯皮尔伯格》影评(三):《斯皮爾伯格傳》:真是可惜

  開頭看得很興奮,後面越來越覺得無聊。可以剪短一點。訪談形式也略單一,關鍵也是素材的選擇不當,可以多選選演員當事人,而不是什麼影評人,就算要評價,也選選導演來談嘛,比如哪些導演或者演員受到斯皮爾伯格電影的影響,有哪些童年記憶。我知道Tom Cruise跟斯皮爾伯格關係不好,但畢竟演過大師兩部科幻巨制,請了就剪兩句話不太合適吧。後面真是又臭又長。BTW, 星戰系列開頭的經典字幕是帕爾瑪建議的。也可以看出斯皮爾伯格的童年回憶對他的作品有很大影響。老斯在片中有許多坦誠的回溯,這我看得出,但關於他對於猶太人身份看法我持保留意見。

  《斯皮尔伯格》影评(四):寻找超出仰、格局的电影

  涉及片单

  《阿拉伯的劳伦斯》斯皮尔伯格终身影响电影

  《大白鲨》

  《飞轮喋血》

  《第三类接触》斯皮尔伯格自称最私人

  《外星人E.T》斯皮尔伯格电影门槛跨越

  《夺宝奇兵》系列篇

  《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篇

  《紫色姐妹花》斯皮尔伯格看待生活不再乐观转折点反映

  《太阳帝国》斯皮尔伯格自述强项:用孩子方式展现残酷真实

  《辛德勒名单不用说了,太伟大的一部片!!!

  《侏罗纪公园作为电影首次探索电脑合成特效,全新时代开始

  《少数派报告》超复杂黑暗

  《世界大战》斯皮尔伯格开始对人类社会产生质疑的反映

  《拯救大兵瑞恩》不用说了~

  《人工智能》斯皮尔伯格消极世界流露出来

  《慕尼黑惨案

  电影语言熟练处处体现在他的电影中,所谓的玩电影

  受到童年时的孤立影响,孤独孩子的内表现在他的影片中很常见

  斯皮尔伯格自述更喜欢寻找超出信仰、格局的电影

  《斯皮尔伯格》影评(五):造梦人

  斯皮尔伯格永远在保鲜期,他的热爱是源源不断的鸡血。一部电影可以反复观看以分析镜头和结构的想法。对自己的完美主义:一部好电影的要素:画面、各种角度摄影、光与影的衬托、音效、配乐。

  对团队的信任和依赖:喜欢熟悉的环境,能够更高效并带来安全感。几十年来,一直御用熟悉的制作人员。

  为啥用不完的热情,从小被母亲培养爱思考爱做梦、保持童心,未来唯一不变就是会有很多新事物。

  拍摄特色:喜欢从儿童视角看世界,他的梦工厂是个造梦的地儿。

  他的电影里基本会穿插“团聚和分离”:源于童年生活父母离异内心的敏感脆弱、犹太血液的凄惨印记。原来每个人的经历都会化作潜意识陪伴其一生。很神奇的是,他伟大的父亲一直默默承受离异的唾弃。然后十几年过去,还能够复婚恩爱至头。老爸绝对是真爱。爱玩的母亲也是魅力大。

  电影人物接地气,再闪亮的主角也有阴暗面。请接受不完美。

  从娱乐大众——人文——道德。能拍商业片也能拍艺术片。从传统到《侏罗纪时代》特效尝试。每一次每一步也都是巨大的压力。年轻时候也是不断新突破不断被质疑。

  通过《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与自己父亲讲和、不在逃避自己的犹太血脉,正视历史、思考历史和未来。他每一阶段的人生价值观也渗透在电影主题里。

  联想到前天看的《肖申克救赎》,并没有高声阔论的真理,而是让观众带有自己经历细细去感受和了解。其中的珍贵性愈发沉淀。

  一部好电影就像一壶老酒,日久弥香。

  一位伟大的导演,也将是史诗级的传奇。

  《斯皮尔伯格》影评(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斯皮尔伯格没有让他的"观众"失望

  斯皮尔伯格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电影织梦者”,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导演之一,他被认为是新好莱坞时代的第一批开创者,也是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导演和制作人之一。在影片的商业化表现方面,在不考虑票价通胀的情况下,斯皮尔伯格所创造的全部票房价值目前是最高的,也是唯一一个全球票房累计超过100亿美元的导演(《头号玩家》上映后的记录)。

  1946年12月18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出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一个美国犹太人家庭 ,父亲是个电子计算机专家,其母是位古典乐演奏家。

  从小时候到高中时,由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犹太人外表和血统,他经常被同龄人欺凌,他一度因为自己是犹太人而自卑。所以史蒂文小时候喜欢经常看电视或者听原声带,或者呆呆地坐着看云,对学校没什么兴趣,孤独的同时,自尊心也不是很强。

  特殊的家庭背景与社会环境塑造了斯皮尔伯格的独特性格与爱好,如果自己有限的力量不足以改变社会对自己的态度,斯皮尔伯格选择以电影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纪录片里斯皮尔伯格说到:“摄像机就是我的笔,我用镜头书写故事。我能够说开拍和停的时候,我就控制了我的人生。”,导演阿贝拉姆斯也评价斯皮尔伯格,他拍电影的兴趣也是一种逃避的方式,通过这种间接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不得不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为他敞开了精彩世界的大门。

  斯皮尔伯格如在兴趣的路上越变越强呢?纪录片提供了一些线索。 在洛杉矶上学的时候,年轻的斯皮尔伯格非常喜欢在环球影城游荡,会想办法混进影城。他自己透露,他会坐上影城的观光巴士,并利用上厕所的时间躲起来,直到巴士离开,因而他才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传闻斯皮尔伯格曾走进了一座塔楼,并且占用了6楼的一间办公室,呆了六个月无人发现。还有一次,斯皮尔伯格溜进了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拍摄基地偷师学艺,直到被发现并被赶走。正是通过这样的机会,他不断地向摄影师、灯光师、编剧以及导演学习,才奠定了他天才般的导演才能。

  兴趣的力量早就的结果是惊人的,很快,在导演《安培林》之后,斯皮尔伯格天才般的导演才能得到了时任环球影业副总裁Sid Sheinberg的赏识,决定给他提供了一份7年期合同,并对他说无论成功与否都会支持他(原话:"A lot of people will stick with you in success; I'll stick with you in failure."),事实证明Sid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兴趣是一种选择,坚持兴趣是一种毅力,坚持兴趣后的果实会让人出乎意料。致敬斯皮尔伯格!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科林观影”,或者搜索“cocmovie”。

  《斯皮尔伯格》影评(七):我爱斯皮尔伯格!

  作为一个之前对导演一文不知且没看过导演任何电影的无知的人,看了这部纪录片,对导演的认识以及导演的形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一方面来自家庭,你不敢想象他四岁就拿着家里的摄像机开始拍摄,还想出来把土弹起来当作爆炸来拍摄,13岁拍摄了第一部片子,13岁呀。还有就是能发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爸爸是计算机专家,妈妈是古典曲演奏家。想象一下,你可能七八岁,半夜父亲走进你的房间,把你叫起来去外面山上看流星,cool daddy。自制望远镜教你看其他行星,so cool.而妈妈就是个和自己“同龄”的小朋友,别人家都是小朋友问妈妈我可以养某个小动物吗,但导演的妈妈看到一只受伤的猴子,自己就带回家养,也太酷了吧。有这么美好的父母简直太幸福了,但是还是有但是,快乐不是永恒的,某一天父母吵架后妈妈在钢琴旁弹舒曼的钢琴曲,(原谅我不懂也不了解舒曼)一遍谈一遍哭,小斯皮尔伯格走到妈妈身边,妈妈说自己感觉太孤单了,太孤单了。小斯皮尔伯格跟着妈妈一起哭。然后就是父母离婚,他跟着妈妈。所以他懂得父母的离婚对小孩子的影响,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里都表达了家庭的重要性,从小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他想着自己有天结婚了一定不会离婚,可惜还是离了一次,就在这部2017年出的纪录片里他还是对他和前妻的儿子表达对不起,不该让他经历这些。他父母离婚后,他一直跟着母亲生活,他对父亲有怨恨,虽然没有发生过口角,她妹妹说,她知道斯皮尔伯格对父亲是有怨恨的。但是当时离婚并不是他父亲的错,也许现在说谁对谁错已经无所谓了,没什么意义了,但是说起来也并不怪他父亲,当时是他母亲爱上了他父亲的好朋友,才导致离婚的,他妹妹现在说起来这个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哇塞,自己的母亲爱上了父亲的好朋友,太bad了。而他伟大的父亲什么话都没有说,说他伟大就是因为他宁愿自己的孩子怨恨自己也没有去过多的解释。因为离婚产生的父子之间的这道鸿沟,斯皮尔伯格用了十五年才填平,父子之间又变得亲密无间,母亲和父亲也重新在一起了,又相亲相爱着。所以导演的电影从快乐到伤心最后又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这从他的生活中可以看到。另一方面,因为犹太的血统,他小时候经常受欺负,因为和周围人不一样,经常受排挤。所以他对自己的身份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同时也一直逃避着,直到遇见凯特,他的第二任妻子,她对犹太文化感兴趣,也喜欢。甚至在嫁给他之前入了犹太教。因为她,他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重新认可自己的犹太血统,最终与自己的身份达成了和解。拍《辛德勒名单》时,太痛苦的时候他就哭,凯特陪着他一起哭,小时候受人欺负他一个人哭,现在他有凯特陪着他一起哭,两人有如天作之合,纪录片里有个朋友也说,因为有凯特,加速了他成为一个艺术家。不得不感叹另一半对自己的重要性。

  从他的故事开始,他的原生家庭,他自己的家庭(这里插一句,他会要求拍片时有足够的时间和家人晚餐,在餐桌上,他们有个传统—餐桌上的故事会,他先说出个故事主线,孩子们一个个根据主线展开故事情节,二三十分钟后又回到他这里,他来结尾。原生家庭的教育太重要了)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些影响构成他自己,他将这些反应到电影里。他不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是一直拥有童心的善良又温暖的老小孩,我爱上他了,现在开始斯皮尔伯格时间,我要好好开始看老小孩的经典了,原谅我了解的这么迟。

  老小孩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斯皮尔伯格》影评(八):戏精上身

  看了纪录片之后,想到的是每年都被我当作文素材送学生的卡梅隆。感觉他们的人生轨迹似乎一致。

  都是对于某部电影的痴迷和敬畏,使得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卡梅隆喜欢的是《2001太空漫游》而斯皮尔伯格喜欢的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然后他们都爱上了电影事业,坚定地走上了电影人生旅途。而且他们也都是混迹于影厂,学到了本事。卡梅隆是做特效,并且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立风格。而斯皮尔伯格靠着参观好莱坞,然后躲厕所,藏身好莱坞好多次,其中一次长达数月。于是,他看到了电影的方方面面,而且也装熟人,问了很多问题,学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旁观者,他看得也许更清澈。除此,我们还可以发现斯皮尔伯格和王家卫一样,不带剧本,当然也没准备什么分镜头(不过这样做的缺点就是只能拍情节简单的故事,比如《侏罗纪公园》之类)。用他的话说:他要造成“压迫感”,这样可以创造奇迹。就像是临时发挥,然后就会发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找到最好的角度,最好的方式去表达。换言之,真正地把导演置身最高境界,超越编剧,超越演员。这点我很理解,因为我也最享受这样的教学,教了很多年的教材,不仅不会再去备课,也不会再去看课文,当然临上课也不会去想什么。但是当面对学生,咕咕噜噜开讲,不仅能够保证该讲的知识讲了,而且总是能够在课堂上讲出一些新东西来。

  当然,从斯皮尔伯格的“终身成就”上,我们不仅可以领悟到这些。

  最关键的是,我发现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表现欲,而且一直都在尝试表现自己。理解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斯皮尔伯格一切的一切。

  首先是斯皮尔伯格的恐怖片,从何而来。他自己的解释是“童年窗外的树木”,我们都做过孩子,都理解童年对于现实庞大世界的恐惧感,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尤其是黑夜。小斯皮尔伯格一个人躺在房间的床上,床上可以看到一扇窗,窗外有一棵“张牙舞爪”的大树。这样的经历该是多么入心入脑啊。斯皮尔伯格很快就找到了办法,就是把恐惧转移给姐姐们(人类本性就是这么恶劣)。因为不断琢磨,不断钻研,他总是能够吓到姐姐。所以他的电影《大白鲨》就吓到我们了,即便是《外星人ET》他也要吓我们一跳。因为恐惧的记忆最深刻,所以他创造了电影的奇迹。其实,他只是把内心,从童年就累积的恐怖,一直传达出来,传播开去,延伸扩大。

  斯皮尔伯格是个可怜的孩子,他的人生经历,最重要一环,就是父母离异。母亲爱上了别人,于是和父亲离婚。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父母离开,因为这样他就失去了一大半。所以,他的内心充满幻想,一直就想着“父母重圆”。毕竟在孩童时,这只是个幻想,但是幻想多了,就是故事。正如斯皮尔伯格自言,他的电影里都有家庭,都有分散与重聚。用他的伙伴所言:“他的作品有一种深深的信念,失去的东西会以某种方式回来”。同样,这样的感情,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的“聚散太匆匆”,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我们都有这样的幻梦:“别后重逢”。于是,斯皮尔伯格就这样经常地让我们引发共鸣。即便他给我们看的是战斗片,童话故事,恐怖片……

  不管是个人的,家庭的,还是民族的,人类到底都在表现自己的感受。斯皮尔伯格最经典的莫过于《辛德勒的名单》。这是他拍了很多商业片之后,赢得电影人尊敬的电影。也是他对自己的一次飞跃。然而我们看到了其中最微妙的东西却是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他讲的是自己民族的悲惨故事,所以他自己就是身临其境,心临其事。于是,他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拍摄方式,让观众成为一名囚徒,置身其间,亲眼看着周围的一切。

  所以,斯皮尔伯格告诉我们,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本质就是表达,表达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因为人性的共通的。展示共同的人性,自然引起永恒的共鸣,自然也就创造了经典,成就了传奇。18.5.25

  �l#�J���4��

  《斯皮尔伯格》影评(九):究竟是他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部好莱坞电影,还是好莱坞人把他的人生拍成了一部好莱坞电影?

  他被认为是好莱坞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他电影一向都是“大”的,大投资、大制作、大银幕。1975年完成的《大白鲨》,不仅给了他通向未来的门票,也开启了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时代”。

  《大白鲨》《第三类接触》《E.T》《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这些风格多异的商业大电影似乎和“个人”“作者”并没有什么关联。但,这个月刚刚在美国和中国同步推出的HBO纪录片《斯皮尔伯格》,却为我们找到了那个把自己藏在商业大电影中的斯皮尔伯格。

  这位伟大的造梦师,五十多年里孜孜不倦地为我们制造了许多深具魔力的梦境,今天,我们终于钻进了造梦师自己的梦里。

  同样,借由摄影机的方式。

  斯皮尔伯格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另一位电影人的主角,直到他遇到了苏珊娜·莱西(Susan Lacy)。

  《美国大师》主创之一、曾获得过13座艾美奖奖杯的苏珊娜·莱西是纪录片《斯皮尔伯格》的导演和制片人。她不停地向斯皮尔伯格提出拍摄纪录片的建议,终于得到了同意。也许是因为那一年,斯皮尔伯格已经70岁了。他开玩笑地说,“做部纪录片总比坐下来写部自传容易得多”。

  尽管得到了拍摄认可,但完成这部片子仍然不容易。因为斯皮尔伯格实在太忙了,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全世界的跑,苏珊娜·莱西也只能满世界的追。将近30个小时的独家采访,就是这样见缝插针,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完成的。

  不过,据说,他们在第一次聊了两个钟头,还没有走出斯皮尔伯格的童年。

  毕竟,无论对于大师,还是平凡人,童年都是太重要的存在。尤其孩童的视角,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又占有这样重要的分量。

  斯皮尔伯格认为自己是一个在郊区长大的波西米亚人。因为有一个像小飞侠似的妈妈,所以,自己的童年也充满了幻想。但是,在长大的过程中,他又早早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孩子。那时卧室的窗外有一棵树,黑夜里那张牙舞爪的树影,就成了小斯皮尔伯格心中的恶魔。他有太多的幻想和恐惧需要释放。当他发现通过电影,可以吓唬所有人的时候,他的三个姐妹终于获得了解脱。而1975年的大白鲨就成了很多人的心中噩梦。

  这位史上签订合同的最年轻的的导演,在报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于是,他溜进影城,“新一代好莱坞之手”就这样在环球影城里一边游荡,一边自学成才。

  那是好莱坞的黄金年代,大门突然打开了,除了斯皮尔伯格之外,还有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对电影的狂热把大家凝聚在一起。这种狂热和天才的辈出,就像二十年代的巴黎。

  这群疯狂热爱电影的青年人最后都成功了,他们统治了此后的好莱坞电影,并在光影中写下了自己的传奇。

  电影一部接一部的制作出来,电影外个人的生活磨难、身份感悟以及时代的变化,也一点点揉碎了放进了自己的作品中。

  四十多年后,正是透过这一部部电影,苏珊娜·莱西发现这位因为商业上太过成功而被认为没有把自己的独特灵魂带入影片中的大导演,才是一位真正的电影作者。

  她在每一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里,都看到了斯皮尔伯格的影子和他自己的故事。

  而这一点,可能连斯皮尔伯格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直到苏珊娜·莱西把这些充满试探性的问题探入他的内心时,他才恍然明白,“原来30年前我是这样想的。”

  30个小时的采访,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就像一次“完形治疗”(Gestalt therapy)。他说,正在这部纪录片帮助自己把许多事情联系在了一起,填补了人生中的许多空隙。

  苏珊娜·莱西把斯皮尔伯格的创作轨迹和他的人生历程并置,在相互映照中,为我们讲述了斯皮尔伯格电影中很多主题和场景的来源,同时也呈现了斯皮尔伯格自己的人生故事。

  奇妙的是,就像他的电影一样,他的人生也充满了幻想、忧伤、失去与拯救的主题,但无论是他个人的梦想还是他的家庭,最终一切都回归到大团圆的圆满结局,像极了他最擅长的那个动人的好莱坞故事。

  《斯皮尔伯格》影评(十):责任心和童心兼有的大孩子

让演员相信他们过着故事里的生活

  《ET》 我从小在郊区长大,所以而在70-80年代拍的电影,反映了我所了解的一切,郊区就是我的基本信仰。没有人离婚,没有人相互讨厌。当然,这是假的。

  当史蒂文跟孩子一起工作时,他会给人一种“我们一起玩吧”的感觉。他不像在哄小孩,而是真的在跟他们沟通,把想法直接传递给他们。

  让小孩相信他们在过着故事的生活。

  我想了很多年,这部电影为什么吸引人,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世上没有任何两个人,比那些人类和那个外星人之间距离更远。

  画面→外星人:“走吧。” 少年:“留下。”“留下”

  外星人指着少年的脑袋说:“我就在这里。”

  如果电影中所有角色都能成为朋友的话,如果他们所有人都有爱和同情,跟外星人建立友好的关系,那么地球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我想这就是电影中传达出的潜的台词。这触动了人们的心。因为在后来的40年里,没有多少电影想这样,被那么多人喜欢和欣赏。它讲述了一种能够超越界限,触动他人的渴望。

B级片

  《夺宝奇兵》,讲述的是一个考古学家的故事,他去寻找超自然的艺术品,他不是那种标准的英雄,不是那种只需要浇水,就会成长你的梦中英雄的人。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主角才能更贴近观众。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冒动作险片,只有纯粹的逃亡乐趣。

  这是一部纯粹的B级片,而B级片很有趣,因为它们一点也不认真,你可以拍得又快又脏,可以尽可能的偷工减料,尽可能的省钱,你也不用担心他是否能成为神作。

  《夺宝奇兵》系列电影,就是纯粹的电影,没有其它主题,他们遵循特定的电影公式,这让它们可以做任何蠢事。

  这些电影明显是为观众拍的,它们纯粹的娱乐片,也就是说它们没有感情色彩。所以他们不会一直流行。但它们必须让观众开心。史蒂夫明白了 如何用让观众满意的方式,拍摄电影,很少有导演和制作人懂得这些。

  他懂得如何用电影的语言,引起观众情绪的共鸣。

通过孩子讲述战争

  《太阳帝国》 这是我的强项,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表现战争的冷酷黑暗,还有这个孩子看待战争的方式。吉姆是个迷茫的男孩,想找到他在这个世界中得位置,这个电影讲的是过快的成长,和抛弃一切曾经让你觉得安全的东西。当你失去所有依靠,你就会被迫快速成长,和其它人一样变成幸存者,然后你会快速成长。

  这个非凡的故事讲了孩子的韧性,不屈不挠的精神,比他身边的任何成年人都强。这是战争,有死亡和真正的恐惧,这是史蒂夫童真的结束。

  他不知道他要去哪里,但他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尝试,就是想知道自己可以去到哪里。

兴奋且害怕

  史蒂文说:“我觉得自己在导演,这是我的第一部没有做任何脚本的电影。”我觉得这让他很振奋,我们都感受到了,一种激情、警戒,我从没感到如此有活力和专注。电影已经融入的呼吸中,我不会说他是个理智的导演,我觉得他是用直觉和感情。

  我们拍《侏罗纪公园时》,没有人能保证这能行得通,这个兴奋和恐惧的比例,对史蒂文来说很合适。拍电影应该让你有点恐惧,否则你就不会全力以赴。

贴近观众

  《拯救大兵》 我尽我所能地让观众贴近电影中的场景,这样观众永远不会觉得安全。当你把距离缩小时,如果你能成功地把距离缩小,观众能成为那些角色。

  《林肯》 自由是需要通过争取获得到。我真的信任这个国家,一直都是,我想用我的作品来引起共鸣。讲述那些有原则有道德的人,他们不听建议和别人的评价(不在乎),一心想做正确的事。我知道我听起来像是理想主义者或爱国主义者,但我是爱国主义者…我也有点是理想主义者。

信仰真实

  《 慕尼黑惨案》 你为什么要拍一部电影?试图让人们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谋杀运动员,不是为这些人找借口,只是想理解他们。

  “我们到底完成目的了吗?被杀的人都被更坏的人代替了”

  “指甲剪了还会再长出来。”

  “我杀人是为了替换恐怖分子的领导,还是我们国家的领导?你告诉我我们都做了什么”

  “你杀他们是为了一个你现在选择抛弃的国家。”

  这电影的结尾不是庆祝敌人的死亡,他非常安静。

  失去的东西会以某种方式回来。我觉得在他拍的所有电影中,几乎都有这个信念。

  我爸妈现在的关系会让人觉得太夸张了。我很高兴分开这么多年后,我的父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表面上的东西,可能就是全部,后面可能什么也没有。”这太对了

  史蒂文依然对他的工作,怀着很大的兴趣,这很罕见。 我们可能都有保质期,我们可能已经过保质期,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但对于他来说,我觉得他会一直被他的工作吸引,直到他死去那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斯皮尔伯格》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