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是近些年亚洲和欧美各国纷纷学习和效仿的教育。为何芬兰教育会受到如此追捧呢?在本书中会让读者有切身的体会。初见书名就感觉非常吸引人——《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心想书中必有诸如“一、二、三”的制胜秘诀。实则不然。芬兰教育并不是为了争得世界排名而去规划和实施的,而是根据国情特点,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的符合芬兰需要的教育。而全球第一的评比,实属意外,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成绩。
作者陈之华长年旅居芬兰,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透过孩子在芬兰的求学过程及亲身体验、实地探访芬兰学校、参与教学研习、回溯其历史及教育改革之路,深入分析了芬兰教育的特点。全书没有深奥的教育论述,没有教条式的文字,有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动和震撼。
芬兰教育给我的总体感受主要在于两个字:“平”、“实”。平,即平等、平衡、平和;实,即真实、踏实、务实。
平等。由于芬兰是缺乏自然资源、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北欧小国,他们深知:唯一能够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他们还深知:如果有一个人没有被教育好,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和麻烦,在他成人后的几十年中,整个社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来改变他。所以,他们整个国家的教育团队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他们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不能有一个教育的“次品”,不能让一个人落后,人人都要成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和兴趣爱好,只要耐心去挖掘、去引导,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材。他们并不以分数定孩子的优劣,芬兰的孩子一生只有一次考试——高中毕业考试。在平时的学习中,及时发现不擅长学习文化课的孩子,便会专门编班,重点学习社会实践内容为主的课程。他们主张除了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与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人人都会缝纫、木工、织毛衣等等技术,每个学校都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这些课程。高中考试之后,喜欢继续学习文化课的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想学习技术的同学则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他们在不同的学校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成毕业之后去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工作,无高低优劣之分。
平衡。芬兰教育的均衡,是切实的均衡。城市学校的资源配置,自不必说。乡镇学校也有着与城市学校同等的教育资源。各种实验室、操作课的器材、残疾人专用生活空间及配套设施;每天都由政府付费的免费计程车接送家远的学生上学;每天中午免费的营养午餐,等等。就连全校只有2位老师、30名学生的偏远小学,也是同样的配置、同样的标准。其全国上下切切实实的均衡,不得不令人瞠目结舌。
平和。芬兰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及家长,都有着一颗平和的心。在芬兰,没有人想着抢跑,没有人害怕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功利的教育。比如,一所国际双语学校,是专门为来芬兰工作的官员或回国就业的芬兰人的孩子的需要,专门成立的过渡学校。采用芬兰语、英语的双语教学,与世界接轨,师资水平可见一斑。当作者问及当地教育部门领导,会不会担心学校会被当地人挤爆时,那位领导很诧异地回答:怎么会?他们不需要,他们在普通学校就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作者又去问家住附近的一位家长:“你们为什么不去这么好的国际双语学校上学呢”,家长平静地回答:“我的两个孩子在许多学科上都需要特殊辅导,想去念双语并行的学校,那是不切实际的,对孩子在基础教育上的扎根并不好。为孩子选择学校,有时必须看看孩子的能力与需求,不能强求。”当全国教育都是实质性的均衡,当每所学校都真的为每一个孩子着想,家长还会东奔西跑吗?
务实。芬兰不论是教材的编写与印制,还是教师的选择与培养,都体现着一个“实”字。他们从来不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评比,因为他们的老师都一样好。“平等、品质、公正”是芬兰教育不断强调的,芬兰的教师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芬兰人深知,天才和精英毕竟是少数。而他们要培养的是能够担负起各自的社会责任、能胜任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合格公民。
芬兰教育,不强调“精英”,却人人是“精英”。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以“平等、均衡、务实”为原则,以“不让一名学生落后”为教育目的,不只在意学习成绩,不盲目拔高,不追名逐利,以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做最真的教育,这就是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