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假新闻和爱看假新闻的人,简直是绝配!
日期:2020-05-28 09:02:10 作者:书单君 来源:书单 阅读:

假新闻和爱看假新闻的人,简直是绝配!

  每天,至少十万人在这里新闻

  书单君曾以为,人是讨厌被愚弄和欺骗的。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有点让我怀疑人生

  前两天,一个名为“至道学宫”的公众号被封禁了。的主要内容简单概括,就是发布假新闻。其中的很多消息,甚至假到“侮辱智商”的地步

  比如,这个号曾发过一篇名为《濒死:美国沉没》的文章,说因为疫情,“美国死了上百万人无处安葬,于是做成了人肉汉堡或人肉热狗,给其他的美国人吃掉了”。

  除此之外,还有类似“学英语会让人变傻”,”出国是一种精神贫贱“等等违反基本常识的文章

  更魔幻的是,这个公众号的简介是——有思想的人都在这里。

  你猜猜,这么“有思想”的人,数量大概有多少呢?

  书单君查了一下,发现这个号的预估活跃粉丝有600多万,有人估计它的总粉丝量实际有1000多万,头条阅读量基本都在十万以上。

  这个影响力,在文化领域,基本跟我们熟悉的“读者”“三联生活周刊”等公号不相上下可以说,关注这个号并且经常阅读的人,绝对不算少。

  到底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相,甚至是看假新闻呢?

  美国学者尼科尔斯在专家之死》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反智已经成为一种浪潮,很多人甚至以无知为荣。

  他们很难理解这个复杂世界,又没有耐学习,却总是有一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就是对的。

  作者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

  2014年,《华盛顿邮报》做过一项民调,问题是:2014年俄罗斯、乌克兰冲突,美国是否应该军事介入

  结果,只有1/6的美国人能在地图上指出乌克兰的位置

  不过,认知不足并不妨碍人们表达偏激观点,他们对军事介入乌克兰这件事,依旧很有热情

  换句话说,越是认为乌克兰在拉丁美洲或大洋洲的人,越是希望国发动军事干预——虽然我不知道乌克兰在哪,也不想知道,但是打就对了

  更让人沮丧的是,无知的人往往更难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达克效应”:越愚蠢的人,越是会高估自己。

  “这种人不仅会得出错误结论,做出不选择,而且能力不足还会蒙蔽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无法认识到这一点。”

  更可悲的是,即使别人给出其他证据,他们也不会接受自己错了,反而会更加坚定原先的判断

  就像这次“至道学宫”被封后,还是有很多粉丝苦苦追随,坚信“邪不压正”,封号是被人“抹黑”。

  看到这些留言,书单君不得不感叹一句,“无知要比博学容易产生自信。”

  人们为什么爱听假话

  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至道学宫的控制人姚玉祥,也就是主笔白云先生,显然深谙此理。

  公号被查封后,有媒体起底了这个“反智内容制造机”背后的玄机

  姚玉祥在写公号之前,其实是南京某证券公司的期货经理,之后自己开了公司,搞起了国学教育。

  公众号创办之初,发布的内容与先秦诸子学说相关。但2016年,它的内容画风突变,改做所谓“时评”,而且迎合着读者们的口味,文章越来越魔幻,阅读量也随之飙升,粉丝蹭蹭地往上涨。

  <某平台发布的2020公众号原创4月榜top5>

  之后通过打赏、广告分成、付费课程等渠道,赚得盆满钵满。

  公众号的魔幻内容也被出版成书《世界是红的》,销量相当不错,在当当网上,有19000多条购买评论,使姚玉祥又成功收了一波智商税。

  从经历上看,精通胡说八道的姚玉祥不但不蠢,且是一个精明的坏人。

  在自媒体行业,他把金融圈那套割韭菜的玩法,运用得淋漓精致。

  他的目标从不是做内容,而是做生意——以有复古倾向的民粹主义者为目标消费群体,推出“订制商品”。

  把内容当生意来做,不独是至道学宫,它早已是网络媒体行业的普遍现象。

  就像销售员揣测客户的需求,进行推销,网络平台的算法根据用户喜好,推荐内容一样。

  网络媒体也会根据读者画像,拿捏着读者的心态,推送他们喜欢看到且愿意转发的消息。

  比如,5月19日某公众号发布的爆款文章,讲述了一个催泪故事:

  在首都机场的停车场里,停着两辆豪车,一辆是保时捷,另一辆是雷克萨斯,六年了一直没有人来开走,车身布满了灰尘,而车的主人正是马航MH370的失踪乘客。

  随后多个大号转载了这篇推送,也获得了10w+阅读量,爆了一轮又一轮。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该文章为不实信息,原文随即被删除。

  这样的内容,正是配合着读者的期待酝酿而生的,击中了人们的道德感和同情心。

  尼科尔斯在《专家之死》中提到,我们与生俱来就会寻找,与自身信仰相契合的证据,且会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人们只愿意看到想看的内容,媒体针对人们的偏好,推送他们想看的文章。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而网络信息来源庞杂,媒体从业者道德水平参差不齐,不出现类似《保时捷停首都机场6年》这样刷屏的假消息才怪。

  《专家之死》中还提到,相比无知者的无畏和自信,知识和能力较强的人,对异见就宽容很多,甚至过分的宽容。

  为了不使对方尴尬,避免社交中的矛盾,即便对方的观点明显错误,他们也不会提出反驳。

  比如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劝说父母们别看那些民科养生号,只要不损害身体健康,就随他们去吧,开心就好。

  如此一来,网络中的假消息和谬论,以及偏见,就会越来越泛滥。

  为了对抗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华盛顿邮报曾开设过一个名为《互联网上哪些是假的》的专栏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辟谣的速度根本追赶不上假新闻的更新传播,绝望之下,只能将专栏永久关闭。

  现在你能明,为啥微信每天拦截几万条假消息,可类似“至道学宫”的魔幻公号和文章依然无处不在了吧。

  重拾敬畏之心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我们如何才能躲过假新闻的荼毒,不让自己陷入谣言的信息茧房呢?

  书单君觉得,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去努力。

  第一,重拾对知识的敬畏之心。

  在现代生活中,社会分工明确,律师打官司,医生开药方,各司其职,人们无须通晓一切。这很正常,毕竟我们谁都不是达·芬奇式的“天才”,可以早上画《蒙娜丽莎》,晚上设计直升机。

  但至少在态度上,人不能以无知为荣, 要承认自身的局限性。知识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竭尽全力,也最多窥见其中的一角。

  很多人应该都有这种感觉,越是探索一个领域,越是觉得自己无知——因为我们在探索中,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第二,改变阅读习惯,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信息。

  互联网不仅是好奇者的吸铁石,也是轻信者的落水坑。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接触到大量资讯,很少有人认真去看页面上的内容,几乎不会花时间,认真评估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或权威性。

  这种快速浏览与传统的阅读对立,人们的目的往往不是学习,而是为了证实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

  只有对网络上的资讯保持怀疑和警惕,学会停下来,思考一下,从不同平台获取全面信息,了解不同的观点,哪怕与自己看法相左,才能尽可能地避免陷入“证实性偏见”。

  第三,多读书,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虽然至道学宫出的那本《世界是红的》震碎了我的三观,但我们依然不能轻视阅读的力量。

  在这世界上,阅读可以说是提升自我门槛最低的方式。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从不是为了印证与自己契合的观点,而是与作者的交流,让思想的边界变得更辽阔,完善自己的世界观。

  毛姆曾说过,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希望你我能通过阅读,在这个信息被污染的混沌世界,逃离反智的讨论,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主笔 | 清凉油 燕妮 编辑 | 黑羊

  图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个“在看”,独立思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假新闻和爱看假新闻的人,简直是绝配!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