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孩子训练趴睡被闷死,妈妈全程直播:觉醒的母亲,是孩子一生的
日期:2020-05-13 12:01:47 作者:唤醒疗愈创造 来源:张德芬空间 阅读:

​孩子训练趴睡被闷死,妈妈全程直播:觉醒的母亲,是孩子一生的

  最近,有一则的新闻事件,让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一位新手妈妈购买婴儿课程后,按照机构指导自己3个月大的女儿独自训练“趴睡”。

  宝妈通过监控孩子挣扎哭闹,却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向课程群求助

  虽然担心,但她还是听从了群友的建议,没有干预孩子。

  大约1小时后,她进房给孩子喂奶,发现孩子流鼻血、嘴唇变紫、已经没有呼吸

  这位想培养孩子独立的宝妈,竟然眼睁睁地铸成无法挽回悲剧

  一开始,我和许多网友一样,怒其不争。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坏妈妈?

  可我仔细看了那些聊天记录后,有一种哀其不幸情绪笼罩了我。

  我也是一位母亲,在育儿过程中,也曾经历过类似心路历程

  养儿方知母辛苦养育孩子是花体力精力心力的过程。

  而当下的育儿环境,对所有的妈妈并不友好。“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残酷现实不禁让我们感叹:做妈妈难,做一个好妈妈更难。

  没有绝对科学育儿,却有不变的母亲直觉

  马伊琍为了培养大女儿的独立,曾用“哭声免疫疗法”训练睡觉。

  在训练的过程中,母女俩都非常痛苦。房内女儿在大哭,房外母亲也在哭。

  结果,大女儿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症,非常黏妈妈,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存在恐惧感

  痛定思痛后,马伊俐在养育二女儿时改变方式,没有进行任何训练。哭了就抱,饿了就喂,反而,小女儿1岁就可以自然睡整觉不吃夜奶。

  后来,马伊琍在微博上,反思自己放弃了自己母性的直觉。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妈妈和当初的马伊琍一样,养育孩子不依靠性本能,而依赖一些育儿教条

  诸如:

  按时哺乳,每隔三个小时喂一次

  不要一哭就抱,否则婴儿会被惯坏,母亲会被控制

  过早给孩子把尿,如厕训练

  这些育儿教条,往往不信任母亲的本能,不任婴儿,也不考虑个体差异,在无形中割断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天然联结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的首要需求归属感价值感。

  因此,一切以剥夺孩子首要心理需求为前提的育儿方法,都值得去怀疑

  在育儿这件事上,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最好的育儿方法,来自母性的直觉智慧,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唯一方法。

  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母的直觉?

  在了解上文事件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个宝妈的一句话

  “孩子突然翻了个身,我怕她闷死,我该怎么办?”

  你从这句话里,读到了什么?

  一个母亲担心孩子,却不知道如何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她是无知的,也是无助无力的。

  宝宝的脚已经卡在婴儿床的围栏动弹不得了,这位妈妈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破门而入,而是向群里求助:

  后来,她走进房门给宝宝吃奶时,发现孩子呼吸停止。第一反应不是抢救孩子,而是发消息到群里。

  宝宝在一个人房间里大哭,妈妈内心无比纠结,却最终选择听信陌生人的意见,酿成悲剧。

  心理学认为,亲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结。妈妈在怀孕后期和孩子出生后的几周,会有一种原始母爱贯注状态。

  妈妈对孩子会非常敏感,能感应到孩子的需求和内在的心声。妈妈会全神贯注地给予孩子细致入微的照料, 而忘掉和自我有关的所有东西。

  反观这位宝妈一系列行为,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她明明感觉到孩子可能会有危险,却还是依赖群友的建议。

  这种依赖,是因为内心害怕犯错的恐惧

  事实上,很多宝妈都是一个人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生怕自己的一个错误决定会耽误孩子的终身成长。

  因此,育儿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总是想从所谓的权威那里得到标准答案。即使内心挣扎,也还是会心甘情愿地把育儿主动权拱手相让。

  其实,好妈妈和坏妈妈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处理所犯的错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穆那提说:

  “没有认出自己的恐惧并好好处理它,会让我们无意识地伤害自己和最亲密的人。”

  未经处理的恐惧会不断制造分裂,不信任自己,不信任孩子。而不信任造成的疏离感,让母亲无法接收到来自孩子的内在讯息。

  因为这份源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许多母亲的直觉智慧正在逐渐退化。

  做妈妈的三个境界,你在哪一层?

  有人说,做妈妈有3个境界,不无道理。

  第一层:自然本初的妈妈

  这类妈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不纠结没有意识,也不学习。

  第二层:完美主义妈妈

  这类妈妈认为自己知道,也会有意识地学习育儿知识,但经常纠结焦虑,自责内疚。对自己过于苛责,心比较累。

  第三层:真实完整的妈妈

  这类妈妈知道我有限的,享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她们有学习意识,注重自我成长,在育儿过程中纠结少,接纳多。

  如果,你也是一位妈妈,是在哪一层呢?

  心理学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

  妈妈在一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但随着时间推移,她适应婴儿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调节自身。

  足够好的妈妈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这种爱包含着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成为他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妈妈想要的样子。

  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将“足够好的妈妈”翻译为“60分妈妈”,我觉得非常恰当。

  一位好妈妈,不一定要追求100分,而要学会隐藏40分的爱,让爱适度有序地流向孩子。

  一位好妈妈,不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才能收获一段美好的亲子关系。

  波斯诗人说,“我们是镜子,也是镜子里的容颜。”镜子照见了你,那一刻,我也是你。

  育儿先育已。

  一个懂得滋养自己的母亲,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唯有不断成长觉醒,才会找回母性的力量和智慧

  其实,初为人母,不管孩子处于哪个年龄阶段,我们都要在学习育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育儿底层逻辑。

  比如:

  了解孩子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建立属于自己的育儿基本理念

  不盲从,一定要因材施教

  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施加与婴儿身上

  心理学家沙法丽·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一书中说:

  觉醒的父母不会向外部的世界寻求答案,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同孩子的关系本身,而且有信心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到答案。

  深以为然。

  为人父母,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建设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学习,而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似的读书,或者只学一些头痛医头的具体技巧。

  身为一个母亲,我越来越觉得:育儿,其实就是一个找回自己的过程。

  唯有先和自己的内在亲密联结,方能建立与孩子的深度联结。

  爱孩子,更爱自己。有了爱,尺度分寸都可以微调。即使有“错”,也会通过爱来修复。

  愿我们找回母性的直觉智慧,让爱在亲子相处中流动。

  共勉。

  张德芬空间“橙光计划”签约作者

  JK不二子

  自由撰稿人

  APPC认证少儿心理咨询师

  曾从事中学教育10年

  个人公众号:悦心读书()

  育儿育己,滋养彼此的生命

  配图:日剧《母亲》

  编辑:王大拿

  橙 / 光 / 计 / 划

  “橙光计划”是张德芬空间联合今日头条、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起的心理领域优质内容创作者合作计划,为业界最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提供开放、广阔的发展平台,共同生产与传播心理健康领域的优质内容。

  有意加入橙光计划的作者,请添,我们共同携手,创造幸福生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孩子训练趴睡被闷死,妈妈全程直播:觉醒的母亲,是孩子一生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