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是一部由萨姆·门德斯执导,Stephen Boxer / Cassie Bradley / Tom Brooke主演的一部舞台艺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点血腥有点拖沓
●三女儿矫情得要死,损人不利己,非要拆自己姐姐的台,伪圣母。赞扬自己的父亲有错吗,非要让大家难受才好。李尔王用老年痴呆来解释很合理,否则也不会想到用这种方式来分配财产,老头子有毒,谁碰上都要倒霉。第三部NTlive的莎剧,继续讨厌莎翁,屁话多的不行,情节荒诞。演出制作很用心,三星是满分。
●大女儿,我爱你,像糖一样:二女儿,我爱你,像蜜一样;小女儿,我爱你,像盐一样。ps 因为这个的缘故,我每每看到张云雷都想给他送一袋盐来表达我深刻的爱意。能get这个梗的张云雷的粉丝劝我,别了吧。 以张云雷的文化程度他未必能get到梗。ε=(´ο`*)))唉和我深爱的人在沟通上面有障碍啊!
●着装现代剧情循旧,台词量超大超密。善良清醒的弄臣、暴虐寡义的大女二女、装疯卖傻的爱德伽和奸猾的爱德蒙,每个人都出彩,但还是西蒙老戏骨轻松hold住全场,细腻的情绪过渡中和了情节的不合理。幕间采访时惊觉西蒙平常的声像与李尔完全不像。十字架舞台美,可剜眼和横七竖八死一地实在看不下去
●残酷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戏剧张力直刺人心,Simon老爷子简直神了!幕间采访他多次提到没有李尔王当年的辉煌,而年迈的他以现代的角度看就是典型老年痴呆症逐渐加重的过程,而他在表演中也带入了种种典型病症的细节。配角各种熟脸就不用提了,舞台上现场挖眼珠把坐我后面俩老太太吓得够呛。
●头一次看英国传统戏剧,被这台词量吓到了,全程脑筋不停地转。把历史剧换成现代版的呈现方式很有趣,李尔王那些动作细节超棒,李尔王跟老格罗斯特相认的那个瞬间棒极了
●时长考验体力。演技真的不说啥了。李尔王胖墩墩的很像我姥爷。修生养息,明儿再战。
●故事很复杂 话剧很多地方处理得不够劲 转折略生硬结尾略仓促 但是演员演技都没得说 看哭了到是真的
●Ntlive
这几年英国在复排经典时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不刻意做现代化改编,也不可以追求年代感的还原,诚实回归叙述。恰是我最喜欢的样子。
服装布景表现手法全面现代化,靠解剖戏剧内核和演员硬实力来贴近原著。因此西装、病服甚至是医用塑身衣的李尔并不突兀,
因为背后有老戏骨Beale对李尔行为的拆解——近二十年无人反抗的专制,老年痴呆前兆的易怒和幻想,甚至包括伴随而来的帕金森。
几乎每个版本的亮点都少不了格里呐尔和里根,但偷懒的版本总是把二者趋同化。
门德斯说自己导演的时候特别注意区分,也确实做到了。两个人的谄媚、无情和放浪都不一样。其他演员也多是BBC和ITV熟面孔。
出演过《布莱切利四人组》的Martin演的二女儿再次让我对她顶礼膜拜,那种内敛下爆发的扭曲感,使得她的角色比直接型凶狠的大女儿还要骇人。
爱德蒙的角色黑化亦很惊艳。
不太习惯看莎剧的人可能会觉得说台词的方式有些用力,但鉴于莎翁咏叹和长句的频繁,其实也还能消化。
念白当口演员表情的变化异常细腻,一万个好评和推荐。
《李尔王》观后感(二):看看周围的老人们吧,他们难道不是一个个李尔王吗?
还记得初中课上,语文老师为了勾起我们对莎翁的兴趣,以极其富有煽动性的语气讲述了《李尔王》的故事,那时候,老师过于把重点放在了小女儿的孝顺、忠诚、诚实上,相应地,更加贬低了另外两个姐姐贪婪、自私、无情的特点。似乎想通过这一经典的戏剧作品,来为学生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正那堂课听完以后,我回到家对爷爷特别好,又是帮着打扫卫生,又是夸他做的菜好吃,晚上看电视还帮他捶肩膀。
之后,到了研究生期间,因为戏剧专业的缘故,主动找来莎翁的剧本来看,注意力则放在朱生豪大师那种既有诗意又并不违和的翻译上,即便大声读出来也是感觉人物和情境历历在目,情绪和潜台词也很饱满,不由感叹,剧本就是要大声读出来去演绎的嘛。
特别是读到弄臣(FOOL)的段落,觉得这个滑稽的侏儒是真的聪明,能以诙谐讨巧机敏的言辞道破世间规律的真相,在愚弄老李尔同时又劝诫他,比那个老实巴交的肯特有趣多了!
直到今天,看了NTL的演绎之后,更多的感悟如闪闪星光一样耀眼。
我第一次发现,老李尔是那么孤独可怜,他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刚愎自用,曾经成功辉煌地称霸战场一举称王,到了暮年只想吸引大家注意,以受人尊重的一个任性老人而已啊。现在我们身边的老人不也都是这样吗?想听好话,想被关注,想老有所依。可我们又是怎么对他们的呢?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小女儿那样,就连老肯特和弄臣那样都做不到。是的,我们巴不得远离那种无意义的碎碎念,我们嫌弃给他们端屎端尿清理粪便弄脏的内裤,我们以为给钱和定期打个电话就算是孝顺,我们和那两个姐姐又有什么两样?
而且主演Simon Russell Beale甚至挖掘到了老人们潜在的帕金森和妄想症隐患,那一激动就止不住颤抖的双手,那像受惊的老鹿东张西望的眼神,那似疯非疯的胡言乱语若有所指,把一个活生生的老王塑造得如此生动,生动到我产生愧疚、怜爱、心疼的强烈情绪。
同时,经常被同化的两个姐姐也被做出了很清晰的分析,大姐和二姐各有各的小算盘,大姐明目张胆,二姐伪善精明,两人为了争夺一个更加虚伪的私生子起内讧的那一段于是有了很强的戏剧张力!
不过遗憾的是,小女儿虽然聪明漂亮可爱,但是仅仅停留在外表和剧本给予的内容上,个人形象并没有给我眼前一亮的惊喜。反倒是那位戏眼的私生子艾德蒙颇为夺睛!我甚至为之前深挖剧本时,经常忽略掉的公爵这条线感到惊讶,这一明一暗的两条线互相给予激励事件的推动,同时也在相互暗讽暗喻。这是莎翁惯用的手法,也是一个高级编剧善于编织穿插的针法,设身处地去想,我也许在创作时,只会专注于李尔这条主线,那么情节推动到某个点时就缺乏了动力,并且观众也容易审美疲劳,猜到结果,尚未得到内心的震撼。
总之,莎翁的戏常读常新,常看常悟,多年以后,我或许会为今天的感悟觉得肤浅,那是因为我的人生得到了更为丰富的体验。
Ҟ��W<
《李尔王》观后感(三):聊几句NTLIVE
在看罗马对利物浦,顺手写两句,我这人写东西就不爱想标题,又不是那些为了流量的文章,没这必要。
先提出问题,NTLIVE的这个系列,有着明显的摄影机变化、景别的选择甚至是正反打、剪辑推镜都有(我听说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暴风雨还有全息和动态捕捉,但是我还没看过这一部),这与戏剧“三面墙”全景展示--观众自己选择视角的观看形式显然是相悖的。从本体来思考,这个到底是戏剧,还是电影。
最近这两年虽然已经刻意减少自己的观影量了,但还是有两个地方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一个是Netflix,另一个就是这个NTLIVE。Netflix不仅引起了一系列产业方面的问题,我觉得甚至已经影响到电影(电视剧)的创作方式了,从下游反哺到上游,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嘛,我还在观察,这个有空再聊。
TLIVE在国内基本上没啥动静,我在知网上也只搜到3篇论文。我把我能找到的NTLIVE全看了,大家要是有新的资源,麻烦告我一声。
两年前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新的放映形式的时候,我以为是骗钱的,抱着找茬的心态去看了两场,结果还引发了我的一点思考。一是我开头提的那个问题。二是给自己没能在伦敦的一点安慰吧,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办法。第三,这个LIVE真的是LIVE,虽然时间不同,但是在上海的观众和在伦敦的观众,在空间上,确实是一起看的,你能听到看到伦敦观众的反应,和周围上海观众的反应。甚至是幕间休息都是一起的,摄影机并没有挪开。首先能观察到不同族群观众对一个“包袱”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其次,能和两拨观众一起同欢笑甚至是陷入几个小时的集体潜意识当中,会放大你对这个作品的观感。我想,这才是群体观影真正意义所在吧。当然,某个地方有着把所有的好事变坏的魔力,这个事我也不聊了。
好多人接触到NTLIVE,大概是康伯巴奇的那一版哈姆雷特吧,但是实际上罗里金奈尔的那一版更好。顺便提一嘴,之前有一个讨论----To Be Or Not To Be的重音应该放在哪,我觉得应该在the上,这是哈姆雷特整个世界观的体现,他是无助的软弱的,他原本只是想乐天知命的过此一生而已,为什么这些问题偏偏被他遇上,为什么别人可以淈其泥而扬其波而他不能,是the,而不是one或是some。
罗里金奈尔还演了一版NTLIVE的奥赛罗,是把故事背景转到伊战,这部的舞台装置花了一番心思,看得我极为过瘾。
大学时候不爱上课,用一个月时间在图书馆看完了莎翁全集,估计建馆以来也就我看过这套书,灰实在太多了,看一会就得去洗手。
李尔王的电影拍的太多了,乱,戈达尔的那版片头超屌,去年小林政广又套壳拍了一版海边的李尔,是给仲代达矢颁终身成就奖用的,我极为喜欢,是2017年给的倒数第二个满分片。其实说起来,黄金甲说是改编雷雨,我看还不如说是李尔王。
舞台的李尔王我看了两版,ntlive版和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版,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版稍微好一点,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记仇,三木闷得死搞砸了007,于是在这新仇旧恨一块算吧。
行了,罗马没戏了,等看完天使在美国,再聊吧。
《李尔王》观后感(四):就是一点吐槽
一、观前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李尔王》,《哈姆雷特》讲述的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思考,《麦克白》则探讨人与生俱来的野心,《奥赛罗》描写了人性中极致的恶。而《李尔王》描绘了一个父不父、子不子,伦理纲常全部不复存在的悲凉绝望的世界。作为一个没有钱去斯特拉特福沿岸又想看莎士比亚戏剧Live的穷孩子,看到这次《李尔王》的放映,自然是按捺不住的。但是,看到导演是萨姆·门德斯的时候,我是有一丢丢拒绝的,因为最近看的萨姆·门德斯导演的电影是……《幽灵党》,我在呵呵哒的心态下,坐满了150分钟,但想了想人家好歹拍过《美国丽人》,我还是很喜欢那只随风飘舞的塑料袋的,再加上这次《李尔王》也有老戏骨加入,还是决定去看了。
二、观时
看到中场休息、演员访谈时,才意识到这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将所有场景放置于现代背景下,还在于以现代医学的角度解读了李尔王这个人物形象。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去年也同为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电影《麦克白》,在这一版《麦克白》中,导演也同样采取了现代角度的改编,虚构了麦克白的儿子、将麦克白的行为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联系起来。不得不说,莎士比亚对人的观察的确是入木三分。但相比于《麦克白》改编的模糊和角度的变化,《李尔王》的改编就更为直接,虽然对原著内容并没有大范围的修改,但直接加入了现代医学也就是帕金森的角度。但是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改编,一方面剥夺了文学作品原先的多义性,破坏了整体的氛围。同时,可能由于这样的需要,改变了一些原著中的内容。原著中了弄人是个很讨人喜欢的角色,他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对于世界有清醒的认识,随口说的话中句句都是名人名言。在原著中,他悄悄地出现 ,又在李尔王控诉后悄悄消失,来去无踪。而在这次《李尔王》中,在考狄利亚被驱逐前,弄人与她拥抱告别,而弄人的结局是被发疯的李尔王活活打死在浴缸里,(我心疼啊)这样的改编让弄人变的“人”化,而他的死除了证明李尔王的病相当严重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吗?
三、其他
原著里李尔王将椅子比作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这一版用的是马桶……
以及,可能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如今的确有些不适合,一方面是因为时长,其次是因为看原著时觉得完全没笑点的地方,万万没想到现场笑了……就这样吧,可能是期待值不同吧。另外,推荐08年甘道夫爷爷主演的《李尔王》,其中的弄人是七爷爷演的,个人很喜欢,觉得深得原著精髓,而且至少这个版本弄人的结局我稍微可以接受一点。
《李尔王》观后感(五):有意义的诠释所造就的成功
T LIVE版的《李尔王》的导演萨姆·门德斯曾提到过,导这部戏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三女儿考狄莉娅对父亲的那段告白产生意义,而这其实也是我最初接触这个作品时所纳闷的。我心想,你父亲那么爱你,也没犯下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你就当哄哄老人家那样骗骗他又如何呢?而正是考狄莉亚那不咸不淡的告白激怒了李尔王,间接使得整个王室分崩离析,并将他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
而后来饰演考狄莉亚的女演员接受采访时,她坦言在这个情节点上她也踌躇了好久。她想象了这样的一种可能:李尔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是个残酷的暴君,杀戮无数并且从未接纳半句反对他的话,善良的考狄莉亚无法接受自己挚爱的父王是个暴君,因此对他的爱有所怠慢。尽管这个情节在莎翁的原作文本中并未明确提到,但经过这一人物小传的梳理,考狄莉亚对她父亲的态度就完全说得过去,他们二人的人物关系建立起来后,那么这两个角色也就立起来了。
而饰演李尔王的英国老戏骨西蒙·拉塞尔·比尔据说在现实生活中是位性情温和的绅士,但为了更深入地塑造出一个暴戾且精神崩溃的李尔王,他在心理学方面和医学方面都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他为此请教了自己在医学院上学的侄子,说李尔王这种抽搐、暴怒、在公众场合言行失控的行为源于何种病因?侄子告诉他,李尔王有可能得了“路易氏体型失智症”,是一种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疾病。而西蒙接受了侄子建议,对这种病症做出了详细的调查,并据此塑造出李尔王在舞台上的肢体语言。
这部“后现代版”的《李尔王》走的是极简的路线,三个小时内空旷的舞台上只有几块长桌、几把椅子还有墓碑、十字架这些简单的意象灵活移动而搭建起来,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彼得·布鲁克的“空的空间”理论,而布鲁克本尊恰好也执导过《李尔王》的舞台剧,并在1971年将之改编为电影。
而在人物的服装造型方面,则完全按照当代人的着装习惯,西装革履、军服、白大褂……舞台上的演员们的造型似乎都在暗示,历史意义在此剧中的功能已经很薄弱,将人物间的关系以及角色的性格特征视觉化,才能让观众直接地接受这部剧中戏剧矛盾的主要推动力。
这版的李尔王,无论面对直言还是谄媚都不苟言笑,他应该是缺乏仁慈的,花白的头发和胡须以及肥硕的身形都在暗示他因为衰老而缺乏活力,因此只能依靠着他人的俯首帖耳来维持自己脆弱的尊严。
他的不堪一击在格罗斯特伯爵的城堡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餐桌上摆放着的空酒瓶、酒杯以及药瓶都暗示着他对酒精和药物的极度依赖,而酗酒和嗑药又进一步恶化了他本就堪忧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让他离崩溃的边缘越来越近。
而当李尔王疯了后,他走在空旷的舞台上,手里拿着几朵野花,戴着一顶有花的帽子,上身只穿着一条及膝的睡裙。家人及群臣的背叛不仅让他从权力的顶峰跌进谷底,他甚至已经缺乏了作为男性的基本尊严,而帮他打吊瓶的女医生穿着军医制服站在他身边,甚至显得比他还阳刚。
以往的版本的《李尔王》,都喜欢在年龄上区分出三个女儿的年龄层次,而在这个版本当中,除了三女儿考狄莉亚稍显青涩外,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是风情万种的少妇,并没做出刻意老化的处理。除了区分出三个女儿的性格特征外,相近的着装风格还暗示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同盟关系。
二女儿里根在对父亲“示爱”的时候,甚至坐到了父亲的大腿上亲吻他——比大女儿花言巧语的谄媚更进一步的是,她差点就用上了色诱的手段。这夸张而层层推进的戏剧表现手法不但与之后两个女儿对李尔王的背叛形成鲜明反差,也为这两个荡妇的不安于室埋下伏笔。结局,当同样卑鄙无耻的艾德蒙临死前,说出了他同时与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有婚约时,居然带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反转和报复的快感。
用当下的眼光读莎翁的剧作,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常常只是骨架,而人物的血肉是依靠主创的二度创作充实进去的。这也是当我在看崔佛·纳恩执导的2008年的电影版《李尔王》时的感觉,解读虽忠实于原著却太过保守,看不出主创的态度,看不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萨姆·门德斯所做出的诠释,因为周到地考虑到了所有细节,因此更有活力。
for《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