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儿爸说
前天终于发了水浒第一季,钱儿妈让我看留言,我整看了两个小时。
我跟钱儿妈说,我得写篇文章,我很感谢大家,那么多贴心的话语,那么多支持的朋友,有的朋友留言跟写篇作文差不多,说起孩子,甚至她们一家子跟我们的渊源,热情洋溢,如数家珍,让我笑着看完,再一琢磨眼眶子红了,这情谊和关注是伴着孩子成长,一天天走过来的,不容易。。。
有多少朋友进来看第一眼,就去下单了,还有很多朋友买不止一份,送给亲戚朋友的孩子,这样的支持,在知识付费,各种名师名课如火如荼的今天,不多见。。。
我跟钱儿妈说,我就是恨没多生出两只手来,写得太慢。钱儿妈说,别了,你三头六臂也就这样了,只要动心,就快不了。另外孩子们打小听你讲,换旁人估计是不认的,就得这字,过过你的心,这话,出自你的口,非这样不可。你想想,钱儿打小坐个小板凳,在你身边听你录,到现在这么大一只,依然搬个小板凳,窝在你旁边听,多少孩子都跟他一样,可以了,足以欣慰不已,感恩了,慢点儿慢点儿吧,多了不一定都是精品,谁都一样。
这话很开解我,让我静下来,做我该做的,能做的,为孩子,哪怕就我一个人。。。
这么多年,我一直有个信念,我深深觉得,孩子信服你这个人,他才爱听你说话,爱听你讲故事,能听得进你讲的知识,典故,道理。
孩子听一个故事,他一定多少都会琢磨讲故事的这个人,他知道我不是故事里的角色,我是我,但他会想,我更像我讲的故事里的谁,从我的只言片语,我对他的态度,我投入的程度,我是真讲,还是逗孩子们玩儿,我是敷衍,还是全身心毫无保留,靠一惊一乍和哗众取宠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但一定长不了。
所以我讲所有的故事,一定带着情结,我希望让孩子听出我的态度,我怎么看他们,我是个什么人。我希望多年以后,孩子们说起小时候给他们讲故事那个人,会说那人像故事里的谁谁谁,我印象里的他,是那种一身正气,情深意重,又不乏幽默的人。他敢讲,敢动真感情,所以他能吸引我,他讲的故事,讲的人,讲的道理,我听得进去。
所以我觉得给孩子讲故事本身,不是个能很商业化的事,尤其给孩子讲名著,讲古籍,讲历史,这东西不能批量生产,因为里面不光有所谓知识,典故,有孩子该记住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有人性,有态度,有孩子该理解的,该认可的价值观,为人处事之道,将来会潜移默化对他们产生影响。
现在讲水浒,包括接下来很快会听到的三国,孩子们会发现,随着故事讲知识,说典故,只是一方面,我会更多跟孩子说点儿题外话,用个术语叫“聊点闲白儿”。
不是为图个乐子,而是跟孩子一起,用咱们现在人的眼光,看看当时那个社会,看看讲到的人,干的那些事儿,分析分析这些人,干这些事时候的处境和心情,还有原文里面没有涉及到的那些心理活动。同时推己及人,化到咱自己身上,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办。
说实话,小时候读三国,读水浒,里面的确诸多血腥暴力,尔虞我诈,但是今天留在我心里的,儿时那个印象,就一个字,正!
名著厉害就在这儿,他给你展现一个纷繁复杂的人世景象,有英雄落难,奸臣当道,也有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一个个人物走马灯般,来,去,但最终留在我记忆中,伴随我成长的,是那些浑身是胆,忠心不二,情深意重的英雄,好人,留下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情谊。即使结局悲壮,也不会觉得做人不值,起码留着这些个深情厚谊,一片赤诚,总感觉这一世不枉为人!
所谓大丈夫行得正,坐得端,苟且之人行苟且之事,这样的人即便一时得势,不过过眼云烟,时间过滤渣滓,后人自有评说。
比如说到高俅,我跳出来跟孩子们聊了很长的闲白儿。从他的球技谈起,如果放在今天,说不定带着国足冲进世界杯了,为什么放在那个社会就只能是雕虫小技,连糊口都不可能。。。
又说到他靠这球技攀上了端王爷,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却怎么极尽谄媚之能事,干了他最不应当干的事——当官。虽然位极人臣,享尽荣华富贵,我告诉孩子,反正我一点儿也不羡慕,压根儿看不上,因为他坏事做绝,祸国殃民,然后会让孩子们自己琢磨。
与之相对的,是对英雄豪杰的钦慕和追随。说起英雄豪杰,即便被奸臣诬陷,身陷囹圄,落魄潦倒,但那一身正气,是随时随地感染着人的,能长久记住,是因为向往,所以真的影响三观。这也是我一定要掰开了揉碎了跟孩子们讲,所以闲白儿不白,我希望孩子听完我讲的水浒,三国,留下的也是这个字,正!毕竟在什么时代,三观正都很重要。。。
所以我说我讲三国水浒,可能讲的很长,出的会慢,但还是那句话,就这点儿对孩子的真心,半点不藏私,一定讲到底。。。
最后,这里是《超级水浒传》的,咱们的所有超级故事,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私人
新浪微博:不吃胡萝卜的白小白
免费App:钱儿频道
更多新书↓↓↓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