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热播剧《蜗居》,剧中的苏醇、海萍、海藻,他们出身于平民阶层。苏醇据他自己说来自于小镇,父母很可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海萍、海藻来自于小城市,父母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可以说,他们一无背景,二无权势。好在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与勤奋,先后都考上了连不少富家子弟都可望而不可即的名牌大学。毕业后,他们怀揣着大都市的梦想,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在这个城市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最后,海萍在贵人的大力帮助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住房梦;而海藻却走上了捷径,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时候,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的是包分配政策。不管你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从你考上大学那天起,
生活费用基本上有国家来支付。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到单位后,单位为其在城市分配房子。这样,一个农村大学生只要你在城市单位上班,也就轻而易举地变成一个标准的城里人了。因此,在那个时候,老百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学;我们农村学生学习也分外地刻苦。有的学生为了能跳出农门,成为一个体面的城里人,持续抗战8年也在所不惜。
然而,随着大学教育的市场化,大学生纷纷被推向了市场,这使得农村学生的求学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求职难,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求职难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现如今的就业形势,对于城市的大学生来说还好些,毕竟出身于城市的大学生在各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退一步说,即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城市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但这对他们而言,仅仅是梦想成为城市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首先就要在你工作生活的城市有自己的栖身之所——房子。可是,在城市买房子,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一个出身于农村,只上大学就榨干了父母所有积蓄,又只靠自己微薄工资艰难度日的大学生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种农村大学生求城市人而不可得的种种艰难遭遇,无论是对农村的家长还是农村的学生都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如今,不管是农村孩子的学习热情、用功程度还是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劲头都已大不如以前了。就我所在的这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初中而言,就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最近几年,农村初中生的辍学率并没有因为国家“两免一补”的好政策而消减,反而持续走高。每届从初一到初三,将近有一半学生中途辍学,纷纷加入了农民工大军,成为了光荣的农民工二代。更令人不安的是,每当问及家长对孩子辍学的态度,家长大都漠然、默认,甚至还说出一大串自己村上大学生们悲惨的境遇来作为让孩子辍学的理由。
如此看来,我们农村孩子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
长此以往,我们的农村还是新农村吗,我们的农民还是新农民吗?
我不能回答自己。
其实,这正是我的伤心之处。因为我也出身于农民,也曾上过大学。本以为大学毕业后,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做一个让人羡慕的城市人。没想到,我在城市转悠了一圈后,又莫名其妙地回到了自己的原点,任我使尽所有的解数也没有逃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纸派令,我成了一个光荣的乡村教师。屈指算来,我在这片乡村教育的园地里工作了已经13年了。这10多年来,我得到了什么呢?想来不禁使我黯然神伤。微薄的工资,除了吃喝拉撒外,现如今我几乎还是两手空空。甚至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至今,我们三口之家还挤在学校的一间破房子里。
每次回老家,见到自己那些没有考上学的儿时的伙伴,人家的衣食住行都让我羡慕不已。一向自信的我,却缺少了那份站在村头的从容与淡定。每当夜深人静,辗转难眠时,我就禁不住想:如果当年我不是上大学,也许我也和他们一样,靠打工挣钱,早就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虽比不上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毕竟有自己的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