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你的朋友圈,就知道你没怎么读过书!
日期:2020-04-23 19:15:18 作者:脉望 来源:咪咕阅读 阅读:

看你的朋友圈,就知道你没怎么读过书!

  14个问题,带你洞察阅读奥义

  作者:脉望

  本文为咪咕阅读原创

  著名学者梁文道说,本来想写一本关于阅读的书,但看了唐诺的《阅读的故事》后,颇有一种“崔颢之后再无黄鹤楼诗”的感慨珠玉在前,不写也罢。

  唐诺自称”专业读者”,他的作品多与阅读本质有关,比如《读者时代》《文字的故事》。

  今年世界阅读日,梁文道、陈丹青名家邀请共同回答“唐诺问卷”。一共14个问题,脱胎自《阅读的故事》14章。

  文化大家的回答势必如雷贯耳我们在此就找了几个不同身份的“普通人来回答,你也可以自问一番。

  答不出来没关系,阅读只有深浅之分,没有高低之别。只要是阅读,那就是令人愉快的

  回答者:

  厚朴:咪咕阅读原创作者曾经情感电台主播,现在的三好奶爸目标),喜欢听故事的人。

  大丹:咪咕阅读原创作者,曾经的纸媒人音乐古典文化痴狂

  马尔克斯推荐的书,和百万人投票选出的书,你会买哪一本?

  厚朴:我会选百万人选出来的。我这个人没什么大师情结,而且一直觉得这类大师的作品要看原著,不要看译本译本再好,于我看来也是一种二次创作,不能百分百体现作者的原意

  大丹:前者吧,可能我个人不太什么百万人票选结果。就比如之前有个榜单评选最差睡前读物,第一名竟然是袁枚的《随园食单》。这书我读过,不差啊,是讲美食的。等等,睡前读物?那算了。

  重读有必要吗?

  厚朴:非常有。有些书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去读,感觉是不一样的。最简单来说,婚前婚后;没有孩子之前和有孩子之后;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之后。

  这些时间的变化,会让我们的阅读体验产生变化,同一本书读完的感觉也不一样,每次读都有每次的收货。我有些书,可能读了都有十几二十遍吧。

  大丹:每一本好书都有重读的必要,哪怕是一本推理小说。比如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尽管第一遍看完就知道结局了,但还是忍不住翻回去,仔细看那几个人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结局。

  又比如远藤周作的《深河》,每个人物关于救赎理解都不一样,这不是读者在某个年龄段就能理解透彻的。

  如果注定流落荒,你只能带一本书在身上,你会带哪一本?

  厚朴:蔡崇达的《皮囊》或者蔡澜的任意一本。《皮囊》是一本读了二三十遍的书,每次读完都感觉很通透。而蔡先生的文字可以让人在孤岛上也能笑着过完每一天,且不失去希望

  大丹:必须是《红楼梦》。等等,流落荒岛?那我还是带《牛津百科全书》吧,里面有很多求生知识,而且这书够厚,遇到猛兽还能武器

  买错书,你会懊恼吗?

  厚朴:会。但最近越来越少的买错书了,我是那种会把一个作者的书读完的人。只要他的一本书不错,那么其他的作品一般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过偶尔也买到过一些被捧得过高的书,翻两页就会觉得钱白花了,不如买咖啡喝。

  大丹:买书需谨慎啊,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很多年前在书店,看到历史类书架有新书,书腰上还是某位百讲坛常客力荐的字样。时间紧,粗略一翻我就买了。到家细看,我的天呐,这作者是翻译家吗?全书后半本几乎就是把《史记》相关故事翻译成了大白话,字里行间还有很多历史错误。当然这本书并非一无是处,亲戚们打麻将时垫桌脚很给力。

  为什么也要读没那么经典的书?

  厚朴:经典也都是从非经典过来的。书是一个偏个人化的东西,每个人对于经典的概念也不一样。我除了看一些大部头的书,也很喜欢看一些快速文学的网文,不用过脑子的那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压方式。

  大丹:米饭有米饭的价值,薯片有薯片的意义。我不太喜欢把一本书归纳为经典或非经典,对于读者而言,只有爱看的书和不爱看的书,两种。

  书读不懂怎么办?

  厚朴:我会自己查或者去问朋友。以前还会觉得不好意思会不会被嘲笑没文化,现在年纪大了脸皮也厚了许多,加上认识的朋友有很多书虫和学者,所以经常向他们请教。

  大丹:所以,我喜欢买注解多的书,比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我差不多十年前在新华书店买到了权景的译版,里面写到爵士乐时,基本都有注解衍生,帮助理解两位男主的心境,棒棒哒。

  请说出一件因为阅读而发生的美好的/记忆深刻的事。

  厚朴:跟我妻子算是因为书认识的吧。一开始朋友介绍的时候觉得没那么合适,双方都这么觉得。后来有几回看她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自己看的书和想法,感觉跟我几乎一样:喜好、三观都很像。慢慢的就聊上了,也就走到一起了。后来聊起来,她说他也是这样觉得的,想想还挺神奇的。

  大丹:小学四年级暑假时,自己在家读《三国演义》,看到“武乡侯骂死王朗”那一回,好精彩。刚好电视机里放《三国演义》那一集,认真看了一遍。这也成了整部三国我最爱读的片段,只是没想到如今成了二次元鬼畜鼻祖。

  你喜欢在什么地方(场景)阅读?

  厚朴:通常在阳台上,窝在懒人沙发里,周末的时候一家人出去或者出差,也老是塞一本书在包里。

  大丹:我很爱音乐,阅读时喜欢听情景相似的BGM。比如读历史书籍时,我喜欢听和平之月的音乐;看古典小说时,我会听《大明宫词》原声带;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时,我就听大塚爱的音乐;读玛丽苏小说时,emmm,《极乐净土》点开……

  你心中理想的书店长什么样子?

  厚朴:几年前去广州,去过一家二十四小时的书店,记不得名字了,门脸不大,里面是个二层的空间,凌晨一点多了还有一些人在看书选书。上楼的墙面是红砖,就是那种一块块的红砖,每块红砖上都有一个作家的签名。上到二楼后,大家都很安静,各自看各自的,没有人说话,只有翻书的声音,很舒服。我比较喜欢这种小小的,但是有自己味道的书店。

  大丹:能提供免费饮料的,无限续杯的,洗手间不太远的,WiFi好一点的。最好在湖边,用《红楼》里贾母的话说:伴着水声也好听。

  太忙了没空读书你会怎么办?

  厚朴:我还好,不是特别忙,哪怕有忙的时候,也会带着kindle之类的。每月初会给自己列个书单,一周一本。每个月末看完后会给自己买一个很想买的东西,比如乐高或者电子产品之类的。这样下来,一年还是会读个几十本书。太忙不是理由,忙都是对比的。

  大丹:可以听书啊!咱咪咕不就有听书功能吗?在健身房跑步机上也可以听呀,5G时代,阅读的场景更加多元化了。

  如何寻找你的下一本书?

  厚朴:知乎、豆瓣或者好友推荐。我看书比较杂,通常读一部分觉得不错就会买下来。

  大丹:随缘,与一本好书相遇真的看缘分,很多时候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你认为,阅读带给你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厚朴:看问题的角度更理性了。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东西真真假假难以分辨,但阅读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考的机会,去多问几个问题,让自己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理性。

  大丹:快乐!读到一段精彩的文字时,比在哥老官里啃牛蛙更爽!

  你有没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

  厚朴:我一般先看目录,再看开头结尾。这方面我有点急性子,我很想先知道结局是什么,特别是读小说的时候(希望以后能改掉这个不好的习惯)。

  大丹:我看历史文化类书籍时,会先根据目录,读自己相对熟悉的部分,比如唐宋明清时代。熟悉了作者的笔法后,再去读远古时代、先秦时代等,就会更好地理解融入。我读许倬云老师的《说中国》时就是这样读完的。

  你觉得读小说有什么用?(为什么我们要读小说?)

  厚朴:小说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需要不同的故事。大多数人的生活通常都是按部就班的,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但小说里的世界则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只要你足够共情,就可以代入其中,在阅读的时间里把自己当成其中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这种感觉很舒服。

  大丹:这个问题很大,杨义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写道,“小说”二字包容了这种文体的故事性、通俗性、娱乐性。“说”与“悦”相通,自然是给人娱乐、快乐的感觉。无论是古典小说还是现在的网络小说,阅读都能给人快乐。

  写在文末

  记得《康熙王朝》电视剧里有一幕,康熙为了磨姚启圣的性子,把他关起来三个月,不许任何人跟他说话,也不给他任何书看,只是每天吃喝养着。

  三个月后,姚启圣几乎疯了,朝着狱吏大喊:爷,说句话吧,聊个天吧,给本书看看吧,黄历也行啊!

  喜欢读书的人,别说三个月,三周不读都浑身难受。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阅读,小到一个APP的弹框都算信息的接收。移动世界里,怎能没有阅读?

  世界阅读日,问一下自己,最近在读什么?

  ▲长按扫描,立刻阅见5G时代

  作者:脉望,本文为咪咕阅读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特别鸣谢:卓望公司、杭州沃驰科技有限公司对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的大力支持。

  疫情尚未结束,这些书店却“死”在了2020!

  美国病例突破78万后,来自中国的神秘力量正式出动!

  纸质书和电子书,这对冤家终于要和解了!

  百位国际大咖参与,70亿人共同见证,这场史诗级抗疫演唱会刷屏全球

  戳阅读原文,直达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你的朋友圈,就知道你没怎么读过书!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