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老少爷们上法场》经典观后感有感
日期:2022-03-27 03:31: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老少爷们上法场》经典观后感有感

  《老少爷们上法场》是一部由金韬执导,赵乃勋 / 王洪武 / 李幼斌主演的一部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少爷们上法场》精选点评:

  ●勉强及格。有对清末生活惊人的还原,当然基础是天津卫独特的市井小说。主线是天津教案后,外国要求16个人抵命,清廷开出赏格招人送死,在官二代主角穿针引线下,各种目的的赴死者聚齐,片尾的上刑场一幕有罕见的死亡狂欢,在大厦将倾的背景下倒也有为国捐躯的壮烈,不好说它反讽了什么。手法还是俗套了

  ●这才叫电影啊,有情节有演技有精神,电影制片厂出来的片子就是讲究,里面的龙套群演都没有对付的,一码天津卫的味道,不要笑话那时为国为民为皇上,三皇五帝到如今,哪朝不是?话说还是道台大人水平高,够老辣,像个官样!

  ●印象中,似乎很不错。

  ●#又黑我大卫城#

  ●长大了,读书多了,才知道不是历史片……

  ●难得让我感动的电影。最后上法场的戏,震撼!!!

  ●“同治九年五月,土棍若干,相聚攻教堂,共死教士十数人,震惊世界。法国将兴问罪之师,清廷乃惧,钦差来津查办。劫灰虽在,凶手无名。乃时总兵张某,接洽无赖,做顶凶之好汉,每名顶凶银二百两。刑期,说笑自若,从容就死。”戴愚庵《沽水旧闻·烧河楼》好故事,89年拍成好电影:《老少爷们上法场》。

  ●荒诞现实与黑色幽默折射出清末天津卫民生百态,那一个愚昧中国如今何尝有变?大家喝了这碗酒相顾无言,穿戏服说快板上法场,谈笑自若背后是相顾无言时那份苦酸。

  ●既可悲又可敬的愚昧底层平民、贪婪腐败的官员……陌生的即视感。放在放在当下中国,还可深层次解读。89年的片子,拍得真好。

  ●补mark。 神奇的最后场景

  《老少爷们上法场》观后感(一):与《京都球侠》一样成为那个年代的批判清廷和国民性的好电影!

  强大的历史背景。

  荒诞却真实。

  颜色,基调,语言,方言,镜头结构,运动效果,配乐与靠前的音效............充满了脑子。

  看准了,行动!

  100两银子买一个脑袋。大清国疯了!这是怎么了?

  为此展开,铺陈,渲染,悲怆。

  干净的表演,并不清淡,也不疯长,更不扭捏。

  也许,这就是时间的痕迹,时间的力量。

  但已经成为定格。

  成为,一块磁石。

  那个年代没有给大辫子舔屁股沟子的畜生编导,那个年代的正气与对艺术的执着!一部《老少爷们上法场》,一部《京都球侠》,都是那个年代寓意深刻的好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张丰毅和李幼斌,值得收藏。

  《老少爷们上法场》观后感(二):两难与历史进步论

  关于本片的历史背景,熟悉天津地方史的人应该都不陌生——即火烧望海楼或者说是望海楼事件。 关于这一历史事件,不能仅仅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地方性的历史事件,而是应该把这件事放到整个历史的评价语言当中来去看。 这里,《老少爷们上法场》突出了残酷的封建制度对人的压迫,包括贫穷、三纲五常(为父卖命)、下九流之名(戏子三代不可求功名)、迷信(妄想得道升天)等。 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一开始就设定在了火烧望海楼事件发生之后,选择“卖头者”来进行善后的这么一时间段。 事情发生了当然要反思,这部作品的思想倾向性还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即清末封建政权与外国势力联合起来对无辜的人民进行压迫的论断。 那么余秋雨先生在《艺术创造学》中提出的两难结构,是否适用于我们的艺术创作,或者说,两难结构能否放在我们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里,这是一个问题。

  《老少爷们上法场》观后感(三):国产老电影简直是宝库

  国产老电影简直是宝库。这个电影实在是太厉害了。最后法场前的天马行空 嬉笑怒骂是这么的光怪陆离 震撼人心。有点像后来 《顽主》里的T台上的群魔乱舞,看来这才是出处。

  为了银子和功名,素不相识的人卖了自己的命。谈不上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可是就连一个地痞混混也有底线良知,在最后关头却崩发了生命力就连那个无耻官员在上法场前竟也显示的那么大义凛然,然而惟独他在这个群体里的变化不大可能。

  八零年代末的电影里的色调是真好啊,简直像纪录片一样还原了清末的街景和民俗。那蓬头垢面 衣衫不整 却又充满了生命里的街头简直和清末老照片里的精神气质完全一样。偶而人群中出现了一个戴旗头的女子,那旗头的样饰简直也和照片里一模一样。哪里像现在的影视,给各朝各代尤其清末上了几层滤境,恨不得人人光鲜亮丽,街道整整齐齐,那不是清末啊。老电影还原的样子才是历史啊。

  在演员表里看到有李幼斌所以一直找他,想不到这里他还演了个文化人。我本想着终于能看到他年轻时的样子了,想不到这里面他看起来也不算年轻。赶情,李大爷是从来就没年轻过!?

  这看起来荒诞的故事却是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真实的资料。也许历史上卖命的那十六人最后没有这般慷慨赴义,可是他们在死前也会有些许悲壮之感吧。

  想不到导演是金韬,我一直以为他只拍过革命战争片。再一查,更不想不到原来太后吉祥也是他拍的。简直是全能啊。

  《老少爷们上法场》观后感(四):前人之述备矣——又一部阿Q正传(剧透,慎!)

  影片拍摄在1989年,演出的是鲁迅等人笔下的大清。其时清之国祚不存已有76年,<<鲁迅文集>>、<<儒林外史>>流传日久,黑屋子里的人要么已经醒了,要么已经死了,还有剩下的,就是真的不愿醒的。此时出现的这部电影,像是对着空气打枪,枪法再准,也不知道子弹落在了谁的头上。 电影取材于历史,但绝非历史。天津教案是真实的,但历史中决不存在邋遢张、强举人、二狠子、金螃蟹、李八疯子等人。 这些人是高度抽象化的、旧时代的小人物的缩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一颗人头,值多少两银子?二百两够不够? 你可以说不够。 电影里的每个人也都觉得不值。 但他们最终献出了自己的脑袋。因为收买人头的并非白银。 邋遢张是典型的穷鬼,父亲死时都凑不出棺材钱。可他也没有点头就要这银子,而是靠猜硬币才下定的决心。让他有这个决心的是一个“孝”字。旧社会的三纲五常,催生了这种愚孝。透过这个人物,可以看到对纲常对人民思想的束缚:如果邋遢张不死,以这不孝之名,他不免要遭人唾骂。 透过强举人可以看到旧社会贵族对百姓的世代奴役。强举人是读书人,和范进一样想中举(到底中没中我没注意= =),不及范进的是他爹是唱戏的。因为这个,他三代不得科考。让他情愿送上人头的,是逃离这个枷锁的机会。   李八疯子,这个人大约要说明牛鬼蛇神的不靠谱。四旧破的有道理。比如这家伙,想当仙想疯了,送出钱砍自己头的,也没谁了。 请强举人题字的老头算是求仁得仁。剧中只有他真正心系国家大事。只可惜他死的虽有气节,却无名声,更于国家无益。 金螃蟹和二狠子这两人的死,我认为更多出于剧情需要。因为剧中他们是反派,恶有恶报显然更喜闻乐见。 二狠子如果不是有着讲义气这唯一的优点,若肯拉兄弟垫背,死的也不会是他。当然,像他这样的混混,为虎作伥的缺德事干了不少,早晚都要死的。他自己也知道这点,才会在金螃蟹告诉他必死时答应得那么爽快。 金螃蟹的死就纯粹是剧情需要了:被艳秋塞进麻袋,当作最后一个犯人扔到了钦差和洋人面前。 艳秋是这部电影里唯一超脱了时代的人。她身虽贱籍(妓女),却通晓事理,并不因为身份而觉得低人一等;攒下钱来供自己的孩子读书,即使这孩子根本不能科考;敢爱敢恨,认为强举人蒙冤便去击鼓,认定金螃蟹是罪魁就将他装进麻袋。这样的人,不仅旧社会罕有,今时今日同样少见。如果这部电影意在描绘旧社会原始的风貌,她就是最不和谐的一笔;如果电影想将一种崭新的普世价值观展现给人看,她就是唯一的亮点。 随着电影落幕,赴刑的好汉们粉墨登场,从中又可以看到鲁迅的影子。无论是街边站满的、高呼着“唱一个!唱一个!”的人群,还是穿戴着不伦不类的戏服的好汉,都与鲁迅笔下无异。 此时,作恶的金螃蟹、二狠子,自己也成了赴刑的好汉;视人命如草芥,还要克扣好汉卖命钱的道台也被迫辞官,诚可谓恶有恶报矣。 然而,依旧不倒的是嘿嘿冷笑的钦差太监,是他背后所有既得利益的官员、整个清廷,以及无处不在的吃人的旧社会。 洋人们窃窃私语,随意地听那太监说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或许他们听不懂这话的意思,但这不妨碍他们知道,这个懦弱的国度又一次让他们达成了目的。

  《老少爷们上法场》观后感(五):一个卖人头的故事

  晚清政坛的奇闻怪事不可谓不多,在正史、野史中层出不穷,而文学影视更是将其三炸五炒,像《银鼠》匪夷所思的肛门盗银,《投名状》至今未解的刺马案,《京都球侠》令人汗颜的中国足球,《一代妖后》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估计三岁小孩看到这些也要叹上一句:大青果吃枣药丸!

  本话要讲的《老少爷们上法场》,也同上段那些荒唐事一样,改编自清末的历史事件。其创作基材是骇人听闻的“天津教案”。

  《老少爷们上法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清廷卑躬屈膝,跟法国人讨价还价后,责令地方官员“捉拿”这16名“凶犯”。显然,是“捉拿”还是其它手段并不重要,是不是“凶犯”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凑够“16”个人数。毕竟只是做样子给法国人瞧,洋人也不知道凶犯是谁。不过即便只是走形式,面子上也要过得去,倘若在法场上喊出个“窦娥冤”就有点小尴尬了,所以这16个替死鬼必须走得心甘情愿。于是朝廷拨款给天津道台、巡抚买人头,每颗400两。耿直的道台无可奈何,而巡抚则大包大揽,并背着道台把这丧良心的差事交办给自己亲外甥金螃蟹,每颗人头200两。金螃蟹贪财心切,却深知难度太高,于是“分包”给街头混混二狠子,每颗人头100两。于是一场波及天津各个阶级的买人头故事上演了,含冤受辱的强举人、卖身葬父的邋遢张、一心求死的李八疯子,甚至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的二狠子先后卷入其中……在金螃蟹的坑蒙拐骗和威逼利诱的攻势下,他们悉数聚集在大牢,等待无情的宰割。然而戏剧性的是,众人在另一个小人物青楼义女艳秋的帮助下识破了真相,并取得主动权,在死牢中与恶势力斗智斗勇,尽最大程度地伸张正义、拉奸佞下水,只是深知国难当前,不忍全身而退,故而还是慷慨赴法场,在百姓送行时更是放声唱出了至今仍被津津乐道的那出戏。

  影片歌颂了好汉们为国捐躯的深明大义。在浩劫面前,乡绅、穷人、书生、地痞、儿童等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结为“反抗压迫同盟”和“救国统一战线”。此外在狱中桥段,观者们清晰地看到,对于逆境中的老弱病残,最重要的一是不屈不挠的小强精神,二是群策群力与团结协作意识,三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英勇气魄,基于这些才得以制衡敌对力量,完成从“晚节不保”到“死得其所”的华丽转身。

  作为一部小众的独立电影,笔者认为其处处闪耀着可贵:从体裁上看,此片是历史片与Cult片的交融,既有历史背景的厚重感,又有天马行空的戏剧性,尤其是法场桥段别具一格;从创作时间上看,八十年代是国产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的审核环境相对宽松,催生了第四代导演们像《老少爷们上法场》这样妙手偶得的上乘佳作。客观上讲,在现在很难具备复制的条件。

  影片依靠丑角与小人物拼成的主线,对小人物们命运的塑造做到细致入微,这也得益于李幼斌、倪大红等戏骨们表演的张力,把角色的光明和弱点深度挖掘出来,也把愚昧平民的思想形态和贪腐酷吏的政治手段暴露出来,观者们看完不禁要感同身受地说“这很天朝”。

  另外,浓郁的地域文化也是亮点之一,影片再现了天津卫市井人家和三教九流的生存状态,处处彰显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天津传统街头文化。说到文化又不得不提语言,众所周知天津方言带有难以名状的喜感(唯一遗憾是李幼斌的天津方言讲得并不6),这种喜感贯穿了整部影片,自始至终反衬着好汉们的壮烈故事,相信曾让很多观者笑着流出了眼泪,不知在这点上导演是否借鉴了前南斯拉夫电影惯用的手法。

  在影片高潮,众好汉端起了粗瓷大碗,一饮而尽,身披戏服,摔碗而去,生旦净末,且歌且行,偶有围观群众插科打诨,爽朗一笑,气吞山河!

  只见带头的将一把把纸钱抛在空中,高唱:“走过了望乡台,就看见了阎王殿,二百银子卖了命,再给咱撒点钱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老少爷们上法场》经典观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