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即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浩浩荡荡,生生不息。它真实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留下了古代先贤们或深或浅的生命的足印和人生的智慧。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历史的潮流,便于人们在生活中表达交流,从20世纪伊始,文言文才逐渐被现代文取代,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因此,在现代白话文大行其道的今天,也难怪有不少老师和同学对于学习艰深难懂的文言文感到困惑不解了。
尽管这样,为了沟通历史、现在与将来的联系,学习文言文也是当今中学生必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教师能适当引导,培养起学生的文言语感,学习文言文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下面,我就联系钱、宋两位老师的讲解,并结合自己十多年来文言文教学的亲身体会,谈谈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肤浅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是了解背景,走进作者。由于文言文记录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远离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再加之学生年龄小,社会生活面窄,阅历浅,很难理解古人隐藏在文字中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之前,一定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文章相关的社会背景,以彼时彼地的生活为钥匙,敲开古人生活的大门,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是指导朗读,熟读成诵。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可以把无声的、僵死的语言转化成有声的、活脱的生活语言,并使之附带上朗读者丰富的情感,从而使一篇文言文声情并茂,沟通今人与古人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朗读的要求,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须加强对学生文言文朗读的指导,切实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要领,读出古人的感情来。在学生朗读、熟读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背诵,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培养其文言语感,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成功飞跃。
三是学会梳理,积累文言词语。这一步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后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因为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看懂文言文。学生将来要想读得懂文言文,就必须扫除其中的字词障碍,而这要从学会积累文言字词开始。一般来说,指导学生梳理文言词语的工作,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字和常用文言句式。这五个方面,在每一篇文言文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是需要我们积累的重点文言词语。只有我们的学生文言词语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剩下的阅读文言文才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