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是一部由特雷弗·希门尼斯执导,剧情 / 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钢琴和武士元素中来回切换。树林里的小浣熊,房间的小手指,爸爸家房间的小红马,和妈妈在一起时是无聊平静的,但却是稳定温暖的陪伴,在短头发女人戴上戒指的那一刻,周末时光不再切换,等不到周末按时来接他的爸爸;扔掉送来的花,和妈妈的生活逐渐平静稳定;在梦里,那段时光中的小红马与房间最终和手指融合到了一起,音乐响起时,心中波澜起伏
简单介绍本片:导演用孩子的视角窥探了离异家庭的现状,更是一步一步将孩子内心的孤独显现出来。
周末在爸爸家,周一到周五就在妈妈那,孩子似乎没有任何的发言权,就像被摄取灵石之后的傀儡。重组家庭后,陌生的另一半成为了孩子眼中的噩梦。顶着蜡烛的无头怪和炫耀着大钻戒的傲慢女子。孩子被迫长大,被迫懂事,心事无人可知,孤独便成为了常态。
该话题似乎回到了原生家庭的问题,离异后的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永远成了一个心结。大人似乎一下就能开始新的生活,迎接另一半,但给孩子留下的创伤却是永恒的。
所以还是在结婚之前认真考虑,结婚后认真生活,才是对自己负责,对以后的孩子负责。
《周末》影评(三):这部奥斯卡提名短片说出了离异家庭孩子的孤独
夫妻离异,往往是因为彼此的需求长期无法相互满足而无法解决产生的冲突。背后藏着无法表达的诸多的孤独,悲伤,与无助。
父母双方都在自己的情绪状态里,却无法关注到孩子的情绪状态。作为两个人的孩子因为本能地爱着父亲和母亲,往往会承担来自双方无法面对的情绪:恐惧,无助,悲伤,孤独。
这份孤独其实是每个人自我都必须面对的考验,而并不是寻找新欢,其他的事务(第三者)就能消除。
只有每个人承担起,各自要面对的责任,直面悲伤和恐惧,一切才会变得更好起来。
《周末》影评(四):为什么生活变了?
一个连恋爱、婚姻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孩子,面对父母离异,可能他会坦然接受事实,冷静地观察每天发生的一切,只是想要搞懂为什么生活变了。
孩子会和父亲一样跟着音乐节拍点头,和母亲一样“吹灭”烟雾警报器,他在寻找曾经一起生活的细节。他可以装作什么都没有改变,幻想一家三口的生活,即使他无法勾勒出父母的表情。直到父母亲各自的新伴侣出现,打破了他的梦境,恐惧被触发,梦中,母亲的男友燃烧起来,映红了旁边墙壁上悬挂的三口之家合照,昭示着这个家回不去了。
母亲喜欢钢琴,喜欢安静,房屋装修是青色系列。父亲喜欢科幻小说,喜欢冲突性风格的装饰,房屋装修是红色系列。导演没有设计台词,孩子穿梭在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只能依靠眼睛和想象力。孩子的每一次幻想都带有恐怖色彩,透露出他心底的孤独和恐惧。红色的马贯穿整部短片,母亲的男友来家里吃饭,孩子用鱼骨在餐盘上拼出了一匹马,面对被火焰吞噬的恐惧,孩子爬上了红马,红马是孩子的安全感所在。或许,也只有骑在红马上,孩子才能以与父母同等的高度去发觉生活的变化。短片最后,父亲和母亲的房屋合成一体,孩子骑着红马,望向窗外飘动的“自己”,孩子已经成长,但那份独属于他的家庭回忆扎根在了心中。
多加一句,这小孩儿长得好像毛不易。
原文发于公众号:悠木千帆
《周末》影评(五):世界上另外一个我,会不会有不同的命运?
五部入围作品里的最爱! 太喜欢这部短片了 所以简单来说说
可能是因为有相同经历所以看得特别难受吧
小男孩像被踢皮球一样被父母踢来踢去“例行职责” 却不知道小孩想要的快乐是什么
导演用诡异猎奇的镜头拍出男孩心中的梦魇 看得我头皮发麻
顶着蜡烛的无头男人,展示戒指的狂傲女性
父母好像总是很容易开始新的生活,可是孩子的不幸却会从童年一直蔓延
男孩被迫懂事 被迫适应孤独被迫假装快乐
他会安慰失恋的母亲,母亲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想起他
他会在和父亲共度周末的时候假装快乐假装懂事接受父亲的新生活
可是没有人知道,他的世界只有他和那只破败不堪的小马
他站在窗户前看着反射出的自己,耳边响起的是中文歌声
“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 有另一个我 有不同的命运”
也许那个幻想中的我会很幸福吧
也许这一切只是噩梦,梦醒了会好的。
动画据说是根据导演自己的经历拍的
一部讲童年的短片确实如此压抑,你很难想象原生家庭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有多深多远
很能感同身受这种难受
童年的不幸与幻想交错 现实比动画更悲惨
如果你有个幸福的童年,那你很幸运,如果不幸,也希望你快乐。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不圆满,那么试着让你未来的家庭温暖起来吧。
《周末》影评(六):原生家庭的分裂与创伤
周五,乘坐父亲的汽车,去暴劣的都市游戏;周日,乘坐父亲的汽车,回到郊外的母亲身边。这就是一个男孩经历父母婚变之后的全部,孤独,无助,敏感,丧失了童年的乐趣。父亲一方是武士、电子和科技,代表后现代的游戏精神,母亲一方是书画、钢琴和庭院,代表古典的浪漫和儒雅。创作者从视觉色彩、布局设计到人物特征就已经暗示了这段婚姻失败的原因,但《周末》最核心的任务是陈述原生家庭如何把分裂和创伤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显然,把孩子的周末时间用于他与父亲相处、而大部分时间则由母亲抚养是离异双方互相妥协的结果,但这个关于“分配”的讨论却没有经过孩子的参与。这就好像把孩子放在货架上,剥夺了他作为人的意志,任由竞价双方各自博弈。更有甚时,孩子只是战利品,是满足占有欲的工具,这在双方都各自找到新欢、准备组建新的家庭时最为突显。如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永远感受不到来自稳定家庭的相互爱意和共同教育,必然被忽视、被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作为双方爱情的结晶,孩子的理想必然是父母的复合和家庭的重组,相对地,任一方试图寻找其他人以取代对方的地位,便是孩子心中的梦魇。那个看不清脸、头上长着蜡烛的男人,那个炫耀她手上的戒指的女人,最后都走入了孩子的噩梦。只有那座象征着童话的红色木马,陪伴男孩走到了最后——他们踏过记忆的废墟,回到最初未曾离异的家。
诚然,笔者无法认同“我现在这么差都是我父母害的”这一极端观点,把自己的平庸和无能推到父母身上,是极为偷懒的苟且之事。但反过来,假如我们不去正视原生家庭对孩子世界的影响,家庭问题给孩子造成的情感伤害很容易就会复制到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并长期地受到影响。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成为片中的男孩,生活在一个没有爱、没有对话的世界里,但悲剧总是常有发生可不是吗。
《周末》影评(七):支离破碎的梦境-《周末weekends》观后感
这是关于一个小男孩游走在离异父母之间的短片故事。导演用了有点奇幻的手法,第一遍我感觉没太看明白又看了一遍。支离破碎的不光是小男孩的梦境,其实最重要的是现实。或许我内心也祈愿着美好的发生,可惜没有。小男孩看着不大,但被迫的早熟,也不知道他的未来是怎样的。导演如果能够写到就好了,或许我会意难平也或许我会祝福。
影片的开头是那只红色的木马,影片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在梦中骑着那能动木马游走在世间。或许小男孩也想逃离,梦中借木马能够实现他的心愿。影片用对比很明显的不同场景讲述了小男孩在父亲和母亲之间的“踢皮球式”的生活。母亲生活的地方是浅淡色调,透露着静的感觉,虽然一开始的凌乱但却衬托出一种孤寂感,满地的纸张也没有增添一份热闹的感觉。而父亲的生活环境是热烈的红色,动感的音乐及城市里的热闹生活。或许从这里能够看出父亲与母亲无法逾越的鸿沟,也代表着小男孩无法成为他们的纽带,两个人只是远远的隔着,再无法交流一二。小男孩光怪陆离的梦境交织在不断切换的场景中,母亲与新人在一起又分开。父亲与新人在一起然后离开。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小男孩最终是和母亲一起生活了。不安的感觉始终伴随着他,在梦中不断表现出来。。。
这世间对父母的感情有各种声音,有的人说没有不会吵闹的感情,有的人说这一切都是正常现象。其实我也有深深的无力感,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就会走入极端思想中无法出来。这一切的怨怼到底是否需要一个突破口,而自己又怎么才能够释怀?或许不幸的发生就是我也一直在逃避从来没有想着去解决,也或许哪怕说出口没有用但我却没有尝试过。我以为一切会随着时间流逝以及年龄的增长变好,却发现意外让人猝不及防,一切都是空谈!
其实现代人可以有的选择很多了,正如那偶尔被爆出的离婚率。我想,如果当年真的分开了,一切是否会有改变?人生没有如果,我终将无法知道那些答案。想的再多也没有用了,正如让人无法预料的意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命运,是否接受或者是改变,全在于自己。如果说这是我终于想明白的点,但却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的话。我只能在心里默默道个歉了。我不会再多想别人的人生,也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别人议论。但活在别人的口中才是生活的常态啊!
当自己长大,人生观形成之后,那脑海中所有的想法都是自己产生的。不要再怨责别人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与任何人无关。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敢于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并且不给别人添乱,足矣!
生活中其实有许多美好,但往往是那些伤痛让人刻骨铭心。我其实没太想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回忆起父亲,记得更多的是那些让彼此难受的话语。或许实在是交流的太少,我们错失的太多。但过年回家时,与母亲三言两语就惹得彼此不痛快。我明白了,或许我真的不适合,问题出在我的身上吧。不论怎样,我得找到能让彼此接受的办法才行,不偏激、不逃避,正视这一切。
《周末》影评(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浅析短片《周末》的细节意蕴
《周末》以手绘形式连串成为动画短片,以极具特色的绘画方式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中成为一股清流,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该片默默传递着温情,呼吁家长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重视陪伴,在孩子们情感培养上,点明亲情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片以离异家庭的小男孩为主人公,讲述周末两天不同的生活,注重于细节的把握,在色彩过渡,转变前后进行对比,在怀旧的色调和无对白的双重搭配下充斥着浓浓的复古气息和深深的人文关怀。
短片《周末》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而在此类电影中细节成为影片信息提取的关键。
其一,道具承担着细节刻画的一部分,创作者以道具贯穿始终,成为整部短片的主要线索。例如短片中红色的木马,承担着梦境与现实的联系,这也是对主人公小男孩唯一不离不弃的陪伴品。使观影者在木马这一道具的出现和消失的细节之中,体会到在主人公身上这对离婚父母情感寄寓的飘飘忽忽,让观众同情于主人公情感上的缺失和无助。本是无情感的冰冷玩具却在动画影片中成为活物并具有情感,用儿童式的想象力将道具拟人化,与亲人相处之间的冷漠孤独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使观影者产生共鸣,理解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伏。再例如男孩子戴着张牙舞爪的怪物面具,也是因为小男孩内心深处的封闭和孤独,心理状态本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却在这一细节上利用道具外现,成为心理和情感表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主人公因离异家庭和缺少父母关爱陪伴的缺失性心理呈现出来,为观影者提供内心世界深层次的思索。而对于母亲来说,白色的颈围,是箍住其自由恋爱和生活状态的紧箍咒,也因这一细节为后文影片发展感情破裂失败进行铺垫和预示母亲的态度,将主人公情感上的陪伴成为重点的转变是女性角色塑造的细节意蕴。
其二,色彩变幻的细节也为影片最终的呈现铺垫了成功的基石。短片放弃大制作的特技效果而采用怀旧的色调风格,更具有细腻而浓厚的情感表达。例如空镜头下不同颜色的天空,绿色的天空暗示梦境的到来和主人公对爱的渴望,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紫色的天空则是情感最浓烈时的模样,衣服、相框在天空中漂浮游动是梦境中回到一年三口温馨幸福生活的画面,但画面扭曲、重叠和色彩的高饱和度,却使之变味,强烈的视觉效果下,这一细节的处理就更能将情感上缺失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提升,生活依旧分裂而往日的温馨早已遥远不在,这些鲜艳的色彩下面容无法看清,也是这一细节的魅力。再例如,母亲家中色彩的改变这一细节也代表着母亲情感上侧重点的转移。短片最先是低饱和度的色彩下,杂乱的房间和旧物堆砌形成一种莫名的压迫感向观影者逼迫而来,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觉和被束缚的情感体验,是观众设身处地于小男孩的视角之中的束缚无法得到自由和关爱,而在影片最终房子带上了浅淡的色彩,这也预示着母亲情感转变,小男孩获得关爱和陪伴,体会到孤寂之后的关爱的美好。
短片《周末》以孩子的世界记录了成长中无可奈何的情绪,在创作者的细细打磨之下,用细节的处理和所蕴含的意义展现短片的浓浓人文关怀和陪伴在孩子幼年时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将视角聚焦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安全感的培养之上,在怀旧的色调和无对白的双管齐下呈现独特的视觉体验,使观影者深思情感的缺失和找寻,呼吁观影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周末》影评(九):周末时间,不陪孩子的人都在干什么
关于意象:短片的象征意味很重也很明显,但是理解因人而异。
1.手印象征着家庭破裂,父母各自低落带给男孩心理上的烙印。妈妈放弃恋情,考取会计师后,家庭气氛持续变好,所以设计了妈妈和重新刷墙,盖住手印的情节。只是在片尾男孩的梦里,它出现在曾经爸爸的家里——男孩还是期盼一个完整如初的家。
2.木马象征着男孩寡欢多思的童年里,最可靠的陪伴者和安全感的来源。也许像妈妈,也许像爸爸,但木马就永远站在那里,等着自己随时伏在它身上入睡,不会像父母那样也许哪天一睡醒,就分开了。
3.浣熊(物种可能有误)只在最后一次出现时象征意味比较重,午夜徘徊在街头的它代表着男孩的心,被孤独无依的感觉笼罩着。更多时候它被用来表现郊区妈妈家的气氛,冷清时它在院外明目张胆地扒拉垃圾桶,妈妈和男友坐在外面的阳台上热闹一些,它自然不敢出现。后来妈妈决心不要恋情的时候,他把院里的浣熊赶跑了,既表现了他自己或他代表妈妈不欢迎外来者,也给观众一种母子俩的生活不会像以前那样沉郁的感觉。
4.男人的蜡烛头出现过三次,其中两次是男孩的噩梦。另一次出现得很隐晦短暂:男人背对着窗外阳光看报纸,这个画面在小男孩的视角里,报纸背后的阳光,像是男人头顶蜡烛的光。它象征着小孩子对妈妈男友的直觉印象和那男人的戾气和易怒。所以当小男孩在噩梦中被它逼近时,感觉到的并不是温暖或浪漫,而是恐慌和想要用吹灭它。
5.灯泡里的昆虫象征着男孩的心,它被封闭在这种虽然有开心的时刻、却不觉得幸福的精神困境中。
关于男孩的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个人的潜意识,会体现人的本我欲望和恐惧。短片中小男孩的梦出现过三次。
1.第一次是个美梦。搬家后第一次在爸爸家过完周末,小男孩梦到自己骑着木马和屋子里的一切东西飘到窗外。他在空气里游泳,像穿越时空一样看到父亲的浴袍握着报纸,坐在椅子上,母亲的衣服把早餐放在桌子上,这显然是一家三口过去的美好日子。整个梦表现男孩的潜意识是,感情的事情可能很复杂,但父母各居一处的事实已经让男孩觉得生活不像原来那样温馨,而他很怀念那种温馨。
2.第二次是个噩梦。妈妈有了新男友后的一个周末,男孩在爸爸家看电视睡着。梦到那个高大的叔叔,没有五官,头上顶着一只燃烧的蜡烛出现在门口。这个梦安排得很接近我们的真实生活,小男孩的视角里,妈妈的男友高大到看不清五官,所以梦里没有五官,也暗示了男孩对他的距离感。之所以顶的是蜡烛不是别的,是因为初见时在妈妈和新男友的烛光晚餐那一天。整个梦表现男孩的潜意识是,不知来意的陌生叔叔闯进了自己的家,让人不安。
3.第三次也是噩梦,还是升过级的:和妈妈男友独处被肢体欺辱,试图平息对方的戾气却引火烧身。这个梦发生在男人和妈妈争吵后,他的恐怖感和威胁感在男孩心中扩散出更大的阴影。
4.第四次梦也就是片尾,男孩骑上马回到了爸爸的家。妈妈把所有心思放在了母子俩自己身上,也慢慢明快起来,可夜深人静时残酷的现实袭来,爸爸再婚了。他还是想那个能带自己玩的爸爸,还是想要一个完整的家。
关于细节:真人影片,很多时候取景地不完全满足导演的要求,人物每一个动作表情都带着点儿演员自己的习惯。而动画影片里,时空背景,人物动作习惯都是一帧帧画出来的,设计的时候说不定人物眨眼的频率都带着创作者的叙事意图。本片没有对话,更需要大量细节把人物填满,把故事讲清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
1.开头男孩用刷墙漆料在自己的房间里印下第一个手印时,屋子是空的,地面一层杂乱的报纸。镜头转到弹琴的妈妈,她所在的客厅也是空的,只有楼梯处摆的一堆箱子和行李。这暗示了他们刚搬家到这里,需要装修,而男孩周末被爸爸接走则说明了搬家的理由——离婚。片子里第二次刷墙是在妈妈新恋情失败后,母子一起刷墙。这是他们开始新生活的标志,第一次是物理上,第二次是心理上。
2.爸爸接男孩过周末时在车里吸烟,妈妈在等男孩回来时,也抽了烟。不同的是,儿子快到家门口,她就把烟掐灭了,她比爸爸在乎儿子的身心健康。
3.爸爸的屋子第一次出现时,书架那么多书中,显示出书名的都是英国作家H.G.Wells(1866-1946)的科幻小说。虽然短片没有在人物形象上给出爸爸的人种身份,但是生活在欧美,喜欢另一个大洲的文化,喜欢科幻和暴力,爸爸大概是个期待活在别处,忘记在意当下的人。
4.爸爸做饭失败后,点的外面叫做“lucky dragon”,包装袋上的logo是一条红色的龙,很显然是中餐。
5.妈妈男友在看报纸时,小男孩透过报纸看到的阳光,像是男人头顶蜡烛的光。不难想象,男人只顾着和妈妈谈情说爱,从没有拉近过和男孩的距离,才男孩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初次见面的烛光晚餐时。
6.爸爸这个形象更多时候是带着孩子玩,而不是陪着孩子玩。区别在于,“陪”是陪伴,孩子玩什么他陪着玩;而“带”是顺带,自己看电视就带着孩子看电视,自己玩游戏就带着孩子玩游戏,自己吃外卖就带着孩子吃外卖。长大的标志是负起相应的责任,而他更像是个大哥哥。大哥哥有了火热的恋情,就没空当孩子头带小屁孩儿玩了。
7.短片的音乐选择得很好,高效地塑造了人物性格。妈妈谈的钢琴曲是《吉姆诺佩蒂》舞曲,它由简单的旋律重复构成,曲调舒缓忧伤。很快塑造了妈妈的形象,一个比较文艺、因离婚而神伤的女人。而爸爸屋子和车里的音乐,是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恐怖海峡的经典曲目《Money for Nothing》。这首歌的创作起因是乐队吉他手有一天到纽约的电器行,看见几个工人正在看MTV频道。虽然他们不一定懂音乐,但边看边嘲笑这些摇滚歌手,他们认为:这帮花里胡哨的家伙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赚钱(Get Money for Nothing),而他们却每天拼命干活。歌词来自工人的真实对话,很贴近不明行业的父亲角色。
《周末》影评(十):父母们记住了很多事,唯独忘记了孩子
周末这给概念在我们正常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了。无非是休息日,人们可以满足自己的各种想象着或者是期待的事情。有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周末的感觉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大多数人对于周末最好的期待就是休息,而对于一种特殊的人群来说,周末无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他们似乎能得到更多。因为父母离异后,小孩子最需要的是跟自己的父母亲保持联系,而周末无疑是一个调节气氛的美好节日。跟着其中一方生活着的小孩子,可以在周末到另一方的家中去探望。因此,周末对于他们而言,似乎更具有特殊意义。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故事短片名字就叫做《周末》。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小男孩。他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周末的时候,父亲会将他接到家中去,因此,他总是会在礼拜五就早早的收拾好行李,然后期待每一个周末的到来。
慢慢的,母亲结交了一个男友,而小男孩对于这个陌生的男人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温情。因此,他更加的期待周末了。对于跟父亲一起相处的时光也就更加的眷恋。但是好景不长,某一个周末,小男孩在父亲的家里也见到了一个陌生的面孔。父亲也再婚了。此时此刻,小男孩的那种孤独感不自觉地加深了。
时光辗转,小男孩母亲的男朋友在与母亲争吵过后转身离开,而父亲有了新的家庭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周末。小男孩在经历了这些之后,逐渐的长大了。懂事了的他开始自觉地照顾着母亲的生活。有一天,他睡着了,在梦里,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周末。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无法感同身受的故事。只有一部分人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进去。然后就哭的稀里哗啦。成年人的世界太过于复杂,而小朋友的视角总是那么的奇特。在讲述离异问题的时候,导演另辟蹊径,用一个孩子的视角为我们展示出成人世界的纷乱。与虚伪。
父母离异的孩子就如同一个皮球一样,被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规律不断地踢来踢去。即使孩子对于这样的生活中的惊喜是非常享受的,但是这并不是正常的生活。在这样的动荡环境中生活着的孩子,不免在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惊恐的小情绪。当然,这种小情绪并不会被重视。因为父母们总是忙着自己的事情。即使是周末快乐的时光中,父亲对于小男孩的照顾也仅仅是用自以为是的方式进行。
而母亲则是更甚。当自己有了男朋友之后,对于小男孩的关心一下子就折半了。小男孩原本跟自己的母亲所依偎的沙发也被一个陌生的男人占据了。小男孩被挤在了墙角。原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男孩是急需要自己的父亲给予安慰的。但是父亲这边也多了一个陌生的的阿姨。父亲再也不能跟自己彻夜的睡在沙发上了。
影片在这里给大家展现了小男孩的归家路程。在他以往的归家路上我们只是看到打开车门的那一刻,而在这一次,导演为我们展现了归家路上的大环境。风雨交加。这隐隐的预示着小男孩那个时候已经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状态。而那天回去之后,小男孩的噩梦开始了。母亲的男朋友离去,自己深陷梦魇中不能自拔。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说是可怕的。而比这更可怕的是,小男孩只能靠着自己走出去。
父母亲离异的孩子往往会陷入到两个极端中去,一种是非常的不懂事,甚至是调皮。而另一种则是会具备一般小孩不具备的成熟中去。毫无疑问,小男孩属于后者。在经历了这次梦魇之后,小男孩彷佛一下子就长大了许多。他再也不去期待自己的父亲在周五的时候接她过去。转而是为了自己现在呆着的家不断地给予更多的守护。守护着自己的母亲,为母亲分忧。
而这些,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可能我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是对于片中的小男孩来说,这却是一种折磨。他本应该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在欢笑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但是很无奈,他承受了太多自己不应该去承受的事情。孤独的人对于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总是会有共鸣,就如同片中的小男孩在晚上看到对面楼的跟他一样的孩子一样。
如果有可能,请将周末恢复到他本来的样子,如果那样,每一个期盼的目光就不会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