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 Laval
▲
长按识别,
之前杭州不是有一个西湖文鼎苑16岁的留美女生返杭,直接回小区居家隔离嘛,大家就质疑,后来政府发文说是未成年人,属于不适宜集中隔离的人员,所以安排她居家隔离。
这事儿本来过了,但昨天又出来一个新闻,另一个家长说儿子和这个女生是同班同学,下个月才满17周岁,但被安排到酒店集中隔离。
这当中有点乱,社区也以为会送到家里,各种消毒准备工作都做了,在那儿等着,结果没送回来,问了才知道去了酒店。街道后来问了说,因为日本转机回来,所以要酒店隔离。
家长也不是反对酒店隔离,就觉得应该事先讲清楚,大家也不用瞎忙。后来联系半天达成一致,在酒店呆到周一,家长去接回来。
家长接受采访时情绪还好,但网上包括一些评论员都比较激动,认定女孩家长后台硬,热搜也能撤掉,骂来骂去。
对这类事情我的理解是,现在疫情形势每天在变,目前主要是海外输入,对应的基层防疫措施也是经常变,一个城市各区都可能不同。
昨天杭州不是发了个通告,说公园野外等地口罩可以不戴,各公共场所取消测温+亮码等管控措施嘛,这个通告最后写了一句:此前下发的疫情防控近期有关指令与上述规定不符的,以本通告为准。
说明确实经常在改,上面一改,落实到下面社区就有个时间差,和传达是否到位的问题。也因此,会出现同类情况不同对待,一个问题提出来了,上面针对这个问题再展开讨论等等。
前两天我不是写有个小区对门两户都从国外回来,居家隔离,中国人门上贴封条,西班牙租户不贴的事嘛,小区的人都火大,问物业,说是规定。
这是3月17号,第二天浙江就发了文件,中外无差别管理,但这个小区没改,业主问物业,说,还没收到文件,有时间差。今天上午我再问,总算一视同仁了,都贴上了。
这种差别容易激化矛盾。但上面有规定,你指望社区工作人员我行我素也是做不到的。人文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一时半会儿也达不到。
有些地方效率高点,有些地方效率低点,没轮上的听听看看,轮上的火的要死。这里我很建议他们听一下读书会“清单革命”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如何让一个工程,一个项目顺利严谨,简洁有效率无差错。
可以讨论管理问题,但骂来骂去,觉得任何一项工作就必须完美无缺,否则就应该被骂翻在地,骂人的人都是天然正确的,这也不对。
普通网民不说了,我看很多加着V的评论员,天天在那里空洞地铿锵,思考能力真的太低了。
昨天看到网上一篇文章,一个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写的,从英国回来香港落地,包了辆港珠澳地区的两地牌商务车,从珠海入境。记录了整个过程,体验回国的人转运耗费人均15小时,中间也没有提供水和食物。
文中配图,来源见水印
孩子写得非常理性,克制,但也提出了流程设计中让人迷茫的一些事,比如内地人入关要检测核酸,境外的不需要,再比如一直不知道一道道流程的下一步是被送到哪里,也写了他们之后,整个流程提供方便面了。
我觉得个人叙事都是没问题的,孩子的文章中的很多思考也很独立,让人欣慰。
我转发了以后微博上又被骂了。因为喜欢站队的人实在太多了。
我说这篇文章值得看一下,就有人问我,值得一看,说明什么?他的意思是我想指责国内的防疫吗?我说记录啊,看看有没有可以改良的啊。
这还算轻的,有个人追着责问:什么时候了,还要求这要求那的,你们的情绪我们有义务来平息?你说这儿不好,国外做到了?还是说你们就高人一等?
唉,人家孩子整篇文章里体现出的克制和客观的气质,根本没有“高人一等”的气息,只是在探讨社会管理,我是很高兴看到下一代有思考力的。
而且他说的没错啊,今天深圳就发布最新政策了:14天内国外旅居史入境人员不分国籍均须检疫。
再比如,那两个分别被拜耳和渤健开掉的女职员,她们的做法肯定是错的,我之前已经说过了,想来骂我的人请看这篇(文章链接:被跨国公司辞退的女华人,她的逻辑为什么有问题?)。
但她们弄到现在这个地步,我也并不会很开心“哈!活该!”,我不会有这种情绪,我还是真心为她们感到难过,她们的人生也是遇到了很大的挫折。
只希望治好病,内心地平静地接受处罚,反省自己,接下来的人生能够顺利。
还有那些骂留学生回来蛮添乱的人,根本不知道,现在年纪小的留学生在海外挺可怜的。
3月20日起英国的所有学校全部停课
在英国的读者A&T告诉我,那儿学校放假,假期学校不开的,没法住宿舍,以前没事的时候可以找个寄宿家庭呆着,或者呆监护人家里,现在这个情况,有些家庭不接收留学生了。
以前比较多老人家接收留学生假期住进来,挣点钱补助一下生活,现在老人家都是政府重点保护的易感人群,更加不能收留学生住了。
所以大多数孩子唯有回国。
留学生很被动,国内疫情严重的时候,英国呼吁留学生感恩节假期不要回中国,以免感染或者隔离,有些孩子把机票退了。现在一下子把学校关了,又没足够的家庭接收留学生。
高中生还好一点,有些低龄的十一二岁就出去住校的,对着视频和爸妈哭。
有些中国家庭好心收留一些中国住校的孩子,但因为要相对隔离,所以,不能一起吃饭,不能共用洗手间,不能这不能那,孩子们虽然都理解,但感受肯定不好。
有些英国的穷人家庭,房子本来就小,为了赚钱,一下子收6个孩子,客厅挤3个。
所以,这些留学生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人家一直在海外,好不容易回来了,对国内防疫的辛苦和流程还没体会,就说了一个想喝矿泉水,虽然显得有点不懂事,但也不用骂她三天三夜。
唉,我想说的就是艰难的时刻,大家尽量提醒自己保有温柔之心。
大方向以保证安全为主,不尽如人意的部分我们慢慢复盘,改良管理。
更何况,最需要复盘的事,并不是这些。
P S
昨天义卖财新特刊《新冠刻度》,点进来看的人特别特别少,但一小时20分就卖完了100本,不少读者哄了会儿娃点进来就没有了。
感谢大家!27号以后由财新杂志负责发货。
END.
一起读书,一起思考
▲
长按识别
前往“读书中心”
?
「已更新目录」
《平凡的世界》
《别独自用餐》
《自控力》
《了不起的盖茨比》
《小岛经济学》
《应对焦虑》
《切尔诺贝利的祈祷》
《人类群星闪耀时》
《富爸爸穷爸爸》
《追风筝的人》
《非暴力沟通》
......
......
3.16-3.31 加入送复古蓝牙音箱 收音机
已经加入会员的可以用小程序收听
一边用微信一边收听,两不影响
长按图片,进入“读书中心”
点击链接看近期的文章
哈佛校长通知学生撤离校园的邮件是这么写的
被跨国公司辞退的女华人,她的逻辑为什么有问题?
无悔?别扯蛋了,P2P里的钱你都拿出来了吗?
她也许不应该被过于苛责,但可以拒绝表彰
作者:鲁瑾
电台主持人/专栏作者/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