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凰兮
来源:中国nlp学院
(nlpcn1997)
01
光看片名似乎很温暖,可等看完之后,只有无尽的悲哀,它将每一个普通家庭都可能存在的教育问题,狠狠地撕扯开来。
答案是:“一个。”
怎么会这样?
很简单,爸爸只认乖巧懂事、温柔体贴的大儿子阿豪;对学习差、爱打架的二儿子阿和不屑一顾。
有次,阿和不甘心被打,叫上“兄弟”菜头去吓唬对方,没想到菜头一刀下去,把人家的手给砍了,两人因此被告上法庭,进了少年辅育院。
“把他关到老,关到死。”
显然,他打从心底不喜这个“劣迹斑斑”的二儿子,父子之间,形同陌路。
相比之下,一直是“别人家孩子”的阿豪,被父母深深地“爱”着。
他是外人眼中成绩优异又懂事的好孩子,更是父母的骄傲,是家里唯一的希望,背负着父母深切的期待。
然而,“完美无缺”的阿豪,就在一个夜里,洗好澡,叠好衣服,删光信息,把房间整理干净,不留一丝麻烦地跳楼自杀了。
直到事实摆在面前,他的父母依旧无法理解,为何自己全副心思放在大儿子身上,给予他最大的关爱,怎么突然自杀了?
“他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什么事情都替大家设想,但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是的,阿豪是个好哥哥、好儿子、好学生、好同学……却偏偏不是他自己,没有人真正理解他,知道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阿豪曾修改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破水缸,没有水流出来,而里面躲着的孩子就是司马光。
他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他身上承载着父母“复读考上医学院”的希望,要成为一个成绩优秀又懂事的好孩子,他不能有缺点。
这份过度的期待和希望,成为沉重的压力,使他喘不过气,也不敢休息。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爸爸为了鼓舞阿豪,给他送了好多本印着“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笔记本——上面的话是爸爸的人生信条。
然而,这些饱含期待的笔记本,阿豪从未用过,他其实不愿意承受父母这样的爱和期待。
导演钟孟宏曾说:“炙热的阳光底下,永远都有阴影。”
所谓《阳光普照》,就是一个优秀懂事的孩子,不得不成为一家人的“太阳”。
他必须永远温暖,永远灿烂,不能存在半点阴影,却无人问他愿不愿意成为这个“太阳”。
他就这么燃烧着自己,一点点被消耗着,直至将自己烧成灰烬。
如同电影的英文名《A Sun》的谐音——a son。
爸爸的谎言成真了,最后他只剩下一个儿子。
如果父母能早一点察觉自身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如果亲子之间能够好好地说话,也许惨剧就不会发生。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而像阿豪这样,活在父母过高期待中的孩子,不得不让自己变成父母想要的模样的孩子,最后却酿成悲剧,类似的例子,真的太多太多了。
02
过高期待引发的悲剧,你看见了么?
曾看到一个新闻。
有个9岁的孩子,患上了儿童情绪障碍症,整天处于焦虑、抑郁、神经衰弱之中。
而她之所以小小年纪就患上了心理疾病,只因为父母期望过高,压力太大。
她想要达到父母的期待,“报答”父母的付出,把自己逼得太狠了。一旦做不到,就无比自责,认为自己太没用,“辜负”了父母。
我能理解,每对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只是,过高的期待,却容易让孩子跌入深渊。
《为何家会伤人》一书提到过:“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会引发很多心理问题。”
有精神科医生表示,如今青少年儿童患心理疾病的比例逐渐增高,绝大多数都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压力过大。
成人很多时候都受不住压力,何况是孩子呢。
在网上看过一个真实案例。
有个学生跳楼自杀了,他的遗书里说:“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太累了。”
他的父母,常常对说,他让他们很失望。
这个孩子为了不让父母继续失望下去,于是便自杀了。
可悲吗?
这就是父母的过高期望引发的悲剧。
鲁迅先生曾经提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父母对孩子期待过高,看似为了孩子的未来好,可实际上,往往是让孩子背上了不该有的压力。
宛如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03
你对孩子的爱,可能是错的
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是最让人心疼的一个孩子。
在高考誓师大会上,她把自己的航天梦写在许愿气球上,却被妈妈嫌弃“这什么东西”,甚至强硬地要求英子写上“一定考到700分”。
英子不肯写,气球就在两人推搡中炸了,英子的梦想亦随之破碎,最后大哭着跑走。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那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其实不是父母‘爱太多’,而是清一色的‘爱太少’。”
英子的妈妈乍看之下,很“爱”英子,怎么可能爱不够?
可她却没发现,自己爱的方式,其实已经错了。
英子妈妈不惜辞职,每天做药膳汤,亲力亲为照顾好英子的衣食住行。
然而,这样的爱,只会让英子感到窒息。
英子从来都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那只是妈妈的想法,不是她的,她真正的爱好是航天。
可是,她妈妈从未听进她的心声。
现实中,许多孩子都是如此,从小背着父母过高的期望,逼迫自己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却渐渐变得麻木、压抑,直至失去自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人的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到一个“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自我,是人与人互动的产物;自我意识,是个人与世界互动的产物。
人的性格等,很多时候都不是先天遗传而来,而是被周围环境所熏陶,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身上只得到过高的期待以及无法达到期待的失望,那么这些东西都会内化成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产生自我厌恶。
一个自我厌恶、自我怀疑的孩子,以后的人生会变成怎样,简直无法想象。
“为了孩子好”,听起来很有爱,却是把父母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全部精力都消耗成为别人所期待的人之上,却迷失了自我。
04
“我不是完美的孩子,请爱我原来的样子”
有一个泰国短片叫《努力一点点》。
短片中的小男孩很努力踢球,他教练却跟他妈妈说:这孩子技术不行。
在这种情况下,男孩的母亲并没有焦虑,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拿分,一定要赢,而是跟他说:“没关系,努力去超过你前面的人就好了,只要一点点就可以了。”
这位母亲没有给予孩子太高的期待,只是让孩子“努力一点点”,给孩子加油打气,让他慢慢地超越自己。
在这种鼓励下,男孩成功地为球队拿到了分数。
儿童心理学家陈忻曾说:“对儿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发展现状。”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变得更加优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是,教育孩子要讲究一个度,每个孩子都有其成长规律。
对孩子有期待是可以的,但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
与其给孩子定下一个过高的期待,导致孩子在失败中不断地沉沦,不如拿起放大镜,看到孩子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孩子奖励和赞赏。
正如作家林清玄所言:“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最好的方法是欢喜,奖励与赞赏。”
鼓励孩子一点点进步,不断超越自己,你会发现,孩子会变得更有动力。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
别总把过高期望强加给孩子,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吧。
爱,应该是无条件的。
最后,把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写到的几句话送给大家: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
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
请爱我原来的样子,
疼我原来的样子,
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共勉。
-END-
作者:凰兮,一个爱听故事的撰稿人。来源:本文系中国nlp学院(nlpcn1997)原创,这里每天分享实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好文好课(婚姻、亲子、职场)。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为 你 推 荐
其实,所有改变命运的人,都在向内看。内在没有改变生活也不会好转。
这是一个《反套路:跳出思维圈套,实现圈层突破》线上+线下心理训练营社群,由知名心理导师黄香风、裴婷婷、陈洪涛带领,壹心理联合创始人黄启团担任总督导,内容涵盖:婚姻、亲子、管理、情绪、语言等。
不仅采用微信群授课的方式,还可一年内不限次数参加线下实用心理课程《生命软件》,用一年时间带你学习实用心理学,向内强大,向外富足,过一个彪悍的人生:
1、婚姻:解码幸福婚姻秘密,用关系滋养生命
2、亲子: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增加心理营养
3、语言:改变说话的方式,扭变一生境遇
4、模式:看见你的16种常见心理模式,摆脱束缚
5、情绪:穿越22种情绪,绽放生命活力
6、关系:解决因人际关系而造成的困扰
7、信念:消除惯性财富信念,拆掉思维的墙
8、突破:10种突破方法,迈上更高层次
报名信息
收费群
扫码报名咨询
添加好友备注:训练营
深度好文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