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文在寅携夫人金正淑在青瓦台设宴款待《寄生虫》剧组主创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寄生虫》获奥斯卡最佳影片表示不满,他在北美时间本周四的一次科罗拉多集会上表示:“今年学院奖(奥斯卡)多糟糕啊……”
他喜欢《乱世佳人》和《日落大道》。
有人开玩笑说,川普不满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如上图。
(剧照,“富人”的豪宅)
金钱就像熨斗,能把一切褶皱都烫平。
过得好的人,更容易成为好人。
奥斯卡四项大奖《寄生虫》:关注穷人的恶就是关心社会不公
罗西
我是穷人。权贵硬邦邦存在的地方,余下的基本是穷人。
穷人的恶是磷磷白骨般的存在,富人的恶往往藏在貂皮大衣里。
相比之下,穷人的恶更有破坏性。
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说,企业家做慈善时,“钱花得不好的话就会把穷人的恶激发出来。”
是的,穷人的恶是有目共睹的存在。
关注穷人的恶,其实就是关心社会公平,这样一想,就不会觉得太抱歉。
韩国电影《寄生虫》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后,韩国穷人居住的半地下室获得广泛关注。韩国首尔市政府不久前宣布,将拨款为住在半地下室的1500户家庭改善住房条件,包括改善供暖系统,更换地板、安装空调等基础设施,每户家庭最多可获得320万韩元(约合1.9万元)资助……
《寄生虫》呈现的、关注的就是穷人的恶。
这不,这一社会问题,引起大家的重视,很有现实意义。
与其说穷人的恶,不如说,穷即恶。
《寄生虫》给第一心理冲击是,贫穷真可怕。
在中国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我为什么要爬出底层。
因为在穷人堆里,破坏的力量远大于建设的力量。
在富人堆里,更容易赢得支持与成全,因为那里有了良性循环。
不过,我这里说的“富人”不是“权贵富人”,是特指公平社会里那种相对干净的富人。
(中间4位是“富人”,旁边4位是“穷人”)
《寄生虫》的故事梗概:
贫民区,半地下室出租房,一家四口,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全失业,偶尔接点零工做。
有多穷?窗外的街道上有洒水车喷洒消毒水,他们开着窗迎接,免费,占便宜;手机上网也是蹭楼上邻居的Wi-Fi……有次,儿子朋友送来一块石头盆景,母亲还嘀咕一句“还不如送吃的”……
高考落榜的儿子基宇,经同学推荐,假冒某名牌大学生身份去一户“富人”家庭担任家教,辅导其大小姐功课,一个高中女生。
那是一座迷宫般的“庄园”。
接着,基宇如法炮制,“不经意间”将妹妹介绍给“富人”的小公子当美术老师,把妹妹包装成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海龟”。
接着妹妹用一条内裤做道具……心想事成地弄走了“富人”的司机,让她父亲顶替其职。
再紧接着,父亲又用离间计,通过一个桃子做引子,说原来“富人”家的保姆(管家)患有肺结核(其实是对桃子过敏),成功地让他妻子取代、上位……
就这样,“穷人”家的四个成员,用阴谋诡计一气呵成得寸进尺地全进了“富人”家,各司其职;英俊、美丽的“富人”夫妻,似乎就是傻白甜,轻信,心软,有礼,即便到剧终全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一窝骗子、寄生虫。
(“穷人”一家)
一天,“富人”一家四口自驾郊外露营。
晚上,“穷人”一家在“富人”的大庄园里尽情享用美味佳肴。
半夜,有人按门铃,是之前被他们“排挤”掉的原来保姆(管家)找上门,说是有东西还落在地下室,想过来拿……
他们偷偷跟随原保姆到地下室,发现前保姆的老公、一个因高利贷被追杀的男人居然在地下室里躲了4年,下面别有洞天、一应俱全,只要有食物补给,是个绝对安全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是地下室的地下室,“富人”一家浑然不知,因为早年庄园是从别人手里买来的……
就这样,两家“穷人”在地下室短兵相接,斗智斗勇中各自暴露了身份、秘密、宿怨。
打起来了,你死我活。
接下剧情是:电话铃响起,“富人”一家因为暴雨改变行程,半夜打道回府。
基宇这家“穷人”仗着人多,暂时制服了另外一家“穷人”(原保姆夫妇)。
第二天是“富人”小公子生日,要举行盛大派对,大宴宾客。
“穷人”一家四口再次聚首“富人”庄园。
在准备唱生日歌的时候,地下室里爬出一个面目模糊的男人、前保姆的丈夫,他挣脱了锁链,砸昏了基宇、刺死了基宇妹妹;基宇父亲反击,杀死了保姆老公……
(“穷人”兄妹在半地下室的马桶边)
按理,故事到这里,毁灭的戏份差不多了。
突然,“富人”的男主角因为一个无意掩鼻动作再次伤害到了基宇父亲脆弱的自尊心,顺手也把“富人”的男主角杀了……
电影里,有很多处关于嗅觉、气味的镜头特写:
“富人”小儿子最敏感,第一次接触“穷人”一家就说“他们身上有一样的气味”;
“富人”夫妻私下议论过基宇父亲身上“奇怪的味道”;
在车上,“富人”的女主角也有过含蓄的掩鼻动作,被司机(基宇父亲)看到过……
那气味是贫民窟的味道?地铁里的味道?地下室的味道?“穷人”的味道?
“穷人”一家辛辛苦苦连蒙带骗爬了几十层,才刚刚抵达富人的地下室;住在半地下室,身上的味道无法隐藏。
“富人”无辜被杀,很突兀,本来是两家“穷人”的恩怨与不共戴天,怎么殃及池鱼?这也许是导演想说的另外一些隐喻或意涵,比如,贫富才是真矛盾?
或许“穷人”都有缺陷,富人都有原罪?
(韩国总统文在寅携夫人金正淑在青瓦台设宴款待《寄生虫》剧组主创)
电影里有句台词,是基宇父亲说的:钱就像熨斗,能把一切褶皱都烫平。
显然,财富、金钱在这部电影里是正面的。
过得好的人,更容易成为好人。
基宇的母亲有句台词:有钱所以善良。
贫穷成了“使坏”“欺骗”、犯奸作恶的借口。
整部片子,“富人”并没有对“穷人”有过刻意的伤害,并且导演也没有刻意让观众对富人产生讨厌的情绪,让人仇富并不是导演的目的,如果有人代入了自己的仇富心理,那只是现实的折射。
反而更多的情况是穷人伤害穷人,同时祸及富人。
而真正的社会罪恶是:
无愧的“富人”太少,含恨的“穷人”太多。
解决贫困问题,就是遏制罪恶滋生。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始终坚持一项政策,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控制“穷人”的数量。
居者有其屋,“即使打起仗来孩子们也知道是在为自己而战”。在李光耀看来,解决穷人的住问题,玩命的坏人就少了,因为有房子有家的牵挂,很少人会不惜命。所谓穷凶极恶的,往往是不要命的。
关注穷人的恶,不是说穷人有多坏,而是深度关心社会的不公,是站在穷人一边的。
要知道,社会的不公基本都是底层在承受。
罗西简介:
专栏作家,某杂志主编。
在《新民晚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写过专栏。
个人专著有《性感是另一种高贵》《你生命中的贵人往往是异性》等30多部。
公众号1“罗西有意思”:
luox
公众号2“罗西美摄美句”:
Luox
公众号3“AAA111语文老师”
AAA111yuwenlaoshi
(若喜欢此文,欢迎点击下面红色框,即可打赏,哪怕1元也是100分的支持。万分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