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剩女》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0-02-22 22:0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剩女》观后感精选

  《剩女》是一部由Hilla Medalia, Shosh Shlam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剩女》精选点评

  ●上影节,意外见到了导演和盖琪

  ●真实得让人想哭

  ●虽然话题性很足 但全片显得 律师这个人物真的太有冲击力了 更想看一部只有她的纪录

  ●看不出是外国导演拍的,切入点好。三名被贴上“剩女”标签女性各具代表性传统社会畸形婚姻观让任何人都可以对加以指责。法定结婚年龄成了一个变态界限老一辈人也在推动一个女人全部的价值几乎都基于这一点了。很多地方都很好笑,但细想其实是可笑,最后山女孩找到了最合适方式逃避,或者说是自由

  ●开场前碰到了导演Shosh女士和盖琪女士,我去要签名的时候导演很惊讶的说“真的吗,你可能不会喜欢这部电影”。我也愣了一下“因为我是男的吗?也许我会喜欢的”。事实上,这部纪录片很棒,我很喜欢感谢导演愿意关注我们社会的问题,也感谢影片中三位女士的坦诚

  ●第一次看国内电影展上的电影。很难想象一位以色列导演能把《剩女》这样的中国题材拍的如此接地气。电影中的众多细节都让场内的观众开怀大笑,只是随着剧情深入,那些笑点尴尬的让人笑不出来。其实影片里的主角都还是有能力自己选择现实中有更多女性在被贴上剩女标签后,婚配的选择权是被全部剥夺的。即使文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是幸福充分必要条件,但与爱情却是难以直接划成等号。 电影结束主创留在场外让观众答疑。讽刺的是,大部分观众仍然关心影片中最终选择去欧洲留学女主角是否还是单身,听到她有对象消息后,发出了欣慰感叹...

  ●广州纪录片节@UA花城汇 看不出来是外国导演拍的中国。着力算是轻手,但是一开头我就差点哭了。立个flag说,看了这么真实的场面,我是不会去婚恋网站线下活动,大型blind date现场,公园相亲角什么的,简直是公开处刑。

  ●导演拍得不错压力之中依然透露着积极正能量。看完后觉得有个开明庭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那么自己则要足够强大来捍卫幸福。

  ●两星半吧,失望。好散乱老外倒是看得很乐很新鲜样子,看完鼓掌来着。

  ●3.5分。一部有意思社会学纪录片,尽管“剩女”这个说法本就是培植于中国落后的传统婚姻观念之下的伪概念,但这两位外国导演对片中三个拍摄对象的选择却很有现实依据代表性。影片对下中国两性的婚姻挤压状况、婚恋相亲市场、两性择偶偏好城乡婚恋差异以及适龄未婚问题都有不同层次展现,而三位主人公对人生之路的迥异选择又反映了“剩女”之所以成为“剩女”的深刻动因。很喜欢那位山东姑娘,她在镜头面前敢说敢怒,勇于表达自我,并一直在与家庭成员和社会环境做着奋力斗争,最后也正是她的勇敢让自己找到了新的自由。当然,片子也存在一些摆拍镜头,过分出彩的山东姑娘更打破了结构上的平衡感,好像把这个人物单拎出来也没什么问题。

  《剩女》观后感(一):三个不同背景的剩女下一阶段

  律师最让人疼,来自山东农村的大妞,一路靠自己拼,爸妈逼问她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一个人去相亲角被男方妈妈嫌弃的时候,美容健身怕变老的时候…大学老师很通透温柔,婚前的生活很有趣,婚后的生活无趣但幸福,播音员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城市市民家庭,达不到丈母娘心里的条件,突破不了原声家庭的影响,那位姑娘结婚也困难吧

  《剩女》观后感(二):一点想法

  看完有一个想法。作为独生子女,我一直以来把父母给予的不可避免的过度的关注和视为负担,想要逃离。却忽视了是他们的爱给予的无穷力量,支撑着我成为我自己。父母对我的最大期待是健康和快乐,这让我有底气接纳自己,表达自我,异想天开,保持对与众不同的选择权。而这些现代社会公民正常合理诉求的实现,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家庭中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爱,社会层面的实现方式要靠将价值认同和尊重公约化。在社会相关制度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家庭给予的爱是支撑我们抵御外界压力的最好的武器。 片中女性的困境皆来源于家庭中爱的错位和缺失,这导致女性在追求自我认同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路上举步维艰,面对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孤立无援。而依靠自己的努力、自立和坚强,她们本可以过着灿烂且自由的人生。 爱应该是支撑我们成为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绑架和约束自我发展的阻碍。 感谢我的父母。

  《剩女》观后感(三):三点感想

  昨晚看了这个纪录片,有三点感想:

  第一是纪录片导演的嘴骗人的鬼,反正摄像机在他们手上,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怎么剪就怎么剪。导演一般都是在拍以前就有个主观臆断,比如三十几岁未婚中国女性必须在镜头前表现得焦虑、无助,如果你不焦虑不无助,那就用葬礼一般的背景音乐,直怼脸的镜头和一些沙雕旁白来将你“烘托”得很焦虑很无助。

  第二是很多人对“未婚”的认知还未成熟。“未婚”不是一腔孤勇,也不是听信什么营销号的中二癌发作。它只是一种选择。它不代表一切美好没有问题,它有很多问题。它就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片中的那位“律师”(though I highly doubt if she’s a real “律师”,作为一个目测没有普通法系背景的人在港资律所工作…但这不是重点)之所以感到焦虑,是因为在她的生活中,确实没有见过“婚姻”之外的可能性(在他们村里连离婚都没见过)。但婚恋这种事就是小马过河,见仁见智,而选择单身的人,需要做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

  第三是很多女权回避的,at the end of the day,女性对于婚恋的选择权,确实和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社会阶级挂钩。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如果纪录片的主角不是这位“律师”而是三十未婚哈佛法学院毕业DLA Piper global pay (起薪19万美金+bonus,每年上涨1-2万美金)的真·国际律师詹青云(the type of lawyers who will argue in the Supreme Court one day),基调还会这么凄凄惨惨戚戚吗?

  《剩女》观后感(四):三个女人一台戏

  《剩女》 Leftover Women (2019),导演: 希拉·梅达利亚 / Shosh Shlam,是一部以色列人拍的中国背景纪录片,部分真实,比较煽情。以前我看到的、听到的剩女,大多数都是自己无貌无才,对男人要求却超高的这种类型,因此,我本人对“剩女”基本上是采取讥笑的态度的;看了此片之后,感觉这些剩女还是比较可爱的,她们没有找到男人的原因,也并非都是自己不好,有家庭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大学老师的快速结婚,而且婚后生活相当幸福的原因,应该是与她的性格沉稳、知性理性、职业稳妥有关的——有人说她是一种放弃,降格,我不认可,她老公比她小,说话很和气,有教养,绝对配得上她!电台主播其实长得还蛮可爱的,就是笑的时候嘴巴不大好看,沉静的时候特别好看,她的家庭,以及她自己都有一些很严重的偏见,譬如看不起农村人,使她找不到男朋友,而且看起来很难破局。乡下来的女律师,身裁健硕,长相大气、头脑聪明,心地善良;这个人的戏份最多,人物最丰满:她之所以暂时没找到男朋友,可能与她自己的要求有关,譬如想找一个条件好点的城里人,与此同时她却受到城里人的极端歧视(在相亲角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被歧视),也受到她老家乡下人的歧视(被小孩子称作“光棍姨”。)她是那种死不认输的人,充满了斗志,以她的聪明,应该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然而,代价大了点,过程痛苦、辛苦了些。影片的导演好像也是两位女士,多多少少带些偏见吧,或者说在选材方面带着对女性的眷顾吧——有人认为这三个主角蛮有代表性,其实不然——导演选的几个主角,都是单身的高级知识分子女性,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因为她们的社会地位较高,经济地位较高而造成的“剩女”状态。而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无貌无才,刁钻怪异的剩女。整部电影只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解读问题的,这无疑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缺陷。在男人眼中,他们要找的首先是妻子、孩子的母亲;而不是首先考虑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尽管这些也是必须考虑的方面。这部电影拍得很好,但是,根本没有采访男性,甚至没有多给那些与主角们相亲的男士们多一秒的镜头,在这部片子里,男人们几乎成了哑巴和符号——这也许正是“剩女”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只给这部片子打3分。

  《剩女》观后感(五):由“剩女”想到我身边的优秀女性们

  中国“剩女”太多,只因中国的优秀男人太少,或者有自信的男人太少。

  这是我看完《剩女 Leftover Women》之后的一个最主要想法,虽然简单粗暴,但且容我慢慢道来。这部纪录片讲了三个中国“剩女”的故事,一个30多岁的独立刚强女律师,一个正往30岁狂奔的城市乖乖女播音员,一个30多岁的“女权主义”大学老师。大学老师是其中“最幸运”最早脱单的一个,经过多年的彷徨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一个比自己年轻、家境普通(出身农村)、个性温和内敛的男人,有了自己的宝贝(大概是2019年出生的猪宝宝),搬到了合适自己事业的城市—广州,过上了不是很有趣(用她自己的话说,甚至有些无聊—boring)但颇感幸福的生活。女律师辗转于各个婚介场所机构,见过各色男子,却终究难遇真正欣赏和包容自己的Mr. Right,在百般求嫁无果、身心俱疲之后痛定思痛,远赴异国继续深造,在新大陆迎来了新的生活(据说在剧终之后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了一名德国男友)。最可悲的是自小就生活在母亲阴影下的乖乖女,因为母亲的挑剔和霸道而不得不多次放弃自己还多少中意的对象,被动“剩”下,而且以后也可能长久如此。

  三个女性的原生家庭都不是特别正常。女律师出身山东农村,家里五朵金花(父母想生个男娃,却终未能如愿),就剩下她这一朵最灿烂(家族的骄傲,京城某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生)的还没被人摘走,愁得她恪守传统、淳朴厚道的父母百爪挠心,时而苦口婆心谆谆善诱,时而严词厉语屡屡逼婚。她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钢铁直男大家长,巴不得她明天就能嫁人,后天就能添孙,根本不能接受她曾经表露的“单身主义”苗头。然而,也是这个奉行绝对父权夫权主义的男人,在心中为这个家中最优秀的女儿留下了最柔嫩的一方空间,从小什么都顺着她,为了供她读书求学风餐露宿尝尽甘苦,更为她能到欧洲留学而倍感骄傲。“谁说女子不如男?”——基本可以总结她爸在跟她道别时讲到自己当年因“无后(没有男性传人)”而被同辈鄙夷、今天却因女儿留学而光耀门庭的悲欣交集。大学女教师声称自己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而耗尽资财,所以她这个女儿虽然受过高等教育自视甚高,却不得不“降低”择偶标准找了一个家境一般的普通男子。女播音员估计是第二代北京人,父母都来自外地,多年奋斗后在北京站稳了脚跟,送女儿上传媒大学读了播音专业,还给她买房买车,算是典型的北京中产阶级家庭。三个家庭都有些跟普通家庭不一样的地方,但女播音员的家庭显然是其中最不正常的,她母亲的强势霸道和对女儿人生的操控在片中有多次刻画,使得年近30的她,只拥有“妈宝”般儿童级别的心理年龄,多次试图反抗母亲的威权却总是最终举手投降,而这也几乎注定她将是三人中最悲催的一个。

  女律师是本片的第一女主角,显然也是导演最欣赏的一个“剩女”典型,她出身山东贫寒的农村家庭,自小学业优秀,在父母和姐姐的关爱支持下,一路品学兼优高歌猛进考上京城的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位执业律师,堪称是村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她长相普通,但充满自信,爱读书爱学习爱锻炼爱社交,基本完全融入了都市的生活,唯一无法摆脱的是内心对婚姻的执念,这种执念来自于她生长其中的乡土环境,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在片中,她对于单身状态的焦虑、苦恼和无奈完全溢于言表,泪水时而充盈眼眶时而奔流而出,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愿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坚持对方要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必须尊重女性,不能有大男子主义。对于一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女孩儿来说,这份坚持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女老师的丈夫出身农村家庭,面貌和善,所受教育程度不详,但估计不会太低,否则难以在大城市立足并娶到高知女。他显然不是大男子主义者,但对于女方年龄比他大这个事实仍然颇有顾虑,除了母亲之外,从未对其他家人朋友披露。而两人最终牵手,经历了数年的交往,估计也是双方反复权衡比较之后的结果。结婚后两人迅速生子、搬家,在广州站稳脚跟,过上了其乐融融的小资生活,算是三个典型案例中境遇最好的一个。

  待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剩女》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