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8
Music
《后继者》◆任然
例如朋友圈三天可见,一个月可见,半年可见,都给不想要暴露过去的朋友开了隐私通道。
如果开通,我们就能知道发过去的消息是否被对方看到,一些重要的通知也能确定有没有传达。
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信息已读了就必然要回复,个人时间就全部被占据,微信肯定成为最想卸载榜首。
上司会从微信上安排工作,也会监督你工作进度,哪怕是下班时间,上司的微信消息也是说来就来。
某一天夜晚,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你给自己泡了一杯奶茶,想要休息休息看个肥皂剧。
这时上司给你发了好几条消息,交代你有个工作需要修改,急着用。
虽然是其他同事的工作,但微信消息你已经看到了,也显示已读了,本来想以没看到消息的名义躲过去。
因为传播速度快,各类APP都会来微信掺一脚,“砍一刀送电影票”,“集赞送红包”,“请投我们家孩子一票”。
当有了已读功能,就不得不打开链接砍一刀,打开他的朋友圈点个赞,跳到APP投个票。
开会前一分钟,恋人发来消息:“下了班要一起吃饭吗?”
同事在催你赶快去会议室,拿起手边的笔记本和笔,偏偏手机忘了带。
等开完会,打开手机,恋人又发来一条消息:“不想吃就直说,已读不回是什么意思。”
本来就处在冷战期的你们,本来可以用这次机会来和好,但似乎火上浇油了。
在地铁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你打开手机,爸妈又发来信息问你什么时候回家吃顿饭。
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问候,“天气凉了,多添点衣服”,“半夜还发朋友圈,不要熬夜”,“好好吃饭,注意休息啊”。
怕打扰你的父母,只能默默的继续关心,看着你的已读,就安慰自己你已经看到消息了。
微信已读,强迫你必须对别人的信息作出反应,就像我们都知道“不回消息却发朋友圈”是个不礼貌的行为。
那么,微信已读不回复,也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但有时确实不知道该回复什么,社交压力随之而来。
我们都是世俗的人,有各种的小情绪,也会存在各样的小瑕疵,会想要逃避。
渴望有一隅之地可以安慰自己的情绪,调节心态,但这个功能恰恰将所有隐秘的小心思暴露出来。
既然还有沉默的自由,就不要无端打破。
喜欢我的文章,识别下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