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一课时,谈到古代的私塾教育,学生们竟有几分羡慕。在他们眼里,三味书屋里的鲁迅遇到的先生知识渊博、态度和蔼、品行方正、对学生宽厚、开明、讲究教学方法,下课还可以去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上课趁老师读书沉醉时还可以开小差儿画图画。相比之现代的学校生活,教师大都太严厉,下课只能呆在教室里(除了上厕所),放学回家和周末要留很多作业,学习生活太乏味!针对这样的慨叹,我们这个周末日记的话题定为“我所希望的学校教育”。今天批阅,看到学生们表达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有些还是颇有见地。
子怡:现在的校园生活太单调了,希望每天都有一节课可以自由活动。比如打球、拉琴、画画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我们在学校里感觉不那么枯燥,让近视越来越少。
淼:我感觉好的学校教育应该注意细节。学校建筑处处体现文化色彩,大量植树种草,让我们学习累了的时候能从窗外闻到花香,看到绿树和小草。学校里有开放的图书馆,并且把图书放到校园各处,方便学生们随时阅览。
宇: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更加普及电化教学,各各科目都储存丰富的课件,学生们可以自由地上网学习,自己选择需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星名: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安逸,生活空间太狭窄,缺少挫折锻炼和冒险精神。我希望学校每个月组织一次郊游野炊或探险活动,让我们增加抗挫折能力和实践体验。
竹:我所希望的学校教育是,教室里没有一脸严肃的教师和一脸苦涩的学生,没有人人相同的课本,没有考试和成绩单。
读着学生的日记,感受着一幅幅美好的教育蓝图和一颗颗向往自由、渴望改变的年少的心,更加发觉我们的现实教育与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相差很远。学生们的心声是出于个人成长与生存发展的真实需要,而我们的现实教育更多的关注于考试成绩和学校声誉。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最需要的是一颗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只有尊重和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教育才是有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反之,只有人治和体制的教育到头来只能培养一群没有自主精神和生存能力的应试产品。期待着,我们的教育改革能祛除时弊,切中要害,真正体现人本精神和生命关怀。愿孩子们心中所期待的美好教育,愈走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