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课下了后,我去食堂,忽然看见学生宿舍的门旁边摆了一个书摊,很是惊奇,便走过去。有几个人在买书,是宿舍的管理老师。从这头到那头摆了长长的一排,大部分是名著。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高尔基的《童年》,还有《傅雷家书》《中国百科全书》等。我想,这些书能够走进校园,的确很好,但愿我的学生能够读到它们。
下午第三节课,学生都去操场上体育课,我走进空荡荡的教室,想看看教室里的卫生。
我在教室的过道里走着,无意间发现李曼的桌洞里有一个“大部头”,很显然,和我们的课本不一样。我弯身把它拿出来,封面写着——《美国大学原来是这样的》。打开书,里面用圆珠笔划满了条条线线,心里不由掠过一丝欢喜。我经常和学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有时,我拿自己的书一页页翻给他们看留下的痕迹——或红或蓝的划线,希望他们受到影响。看来,有学生已经接受这种读书方法了。
我把“大部头”放回原处,慢慢往前走,又发现某同学桌洞的《你的励志,我的坚强》。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碗“心灵的鸡汤”,对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应该是很有激励作用的。还有多少书?再走再看。哦,让我惊奇的是,收获越来越多。厚厚的《中国历史悬案》《福尔摩斯探案集》,《三体黑暗森林》——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还有《古希腊神话故事》《巴黎圣母院》,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也有《如果蜗牛有爱情》《骄阳似我》这种青春书。
这是怎么了?去年班里严禁带课外书,有学生因看课外书而受处罚,有学生耍“小聪明”,把课外书撕成一页页,铺在课本下面偷看,看完一页销毁一页。还有学生在宿舍的被窝里打开手电筒看。我为此没收过几本,现在还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躺着呢。
孩子们怎么了?竟暗中让书籍登堂入室了。怎么回事?想起那天,我站在教室的后面,看到靠边的宇的桌洞里有一本很厚的书,便拿出来看,封面上印着“山海经”三个字。我没有读过这本书,只知道它是中国第一本神话书,很好的经典书籍。网络作家唐七公子和桐华根据《山海经》分别写了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长相思》。我打开看,发现里面都是文言,旁边有注释,不由“哦“一声,开玩笑地问宇:“能看懂么?”宇冲我眯眼笑起来,其他学生也笑。我翻了一会儿就把那书放回原处。
学生是从这里得到了暗示吗?他们看到老师没有把它没收,没有训斥宇,就知道老师不反对他们往教室里带书?
想起无非老师的一篇文章《禁带课外书实在太荒唐》,其中有这样的话:“学生时代,是人生打底子时期,此时读什么样的书,以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小学时期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最容易接受真善美的事物,这一时期的阅读量和阅读视野,能形成丰富的经验,从而影响人的一生。学校禁止带课外书,让学生淹没于题海之中,是对生命的践踏,也是对教育的亵渎。”
孩子们喜欢课外书是天性,是洪流一样阻挡不了的。这样禁而不止反而不如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我不多说,孩子们自然心领神会:课外书,可以,带到教室里,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