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72小时(中国版) 第2季》是一部由张学娇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纪实72小时(中国版) 第2季》观后感(一):生年难期(第七集观后感)
这两年和田玉、文玩古玩类市场持续走低,同行归回结为经济不景气、电脑雕刻蔓延。可我认为,这不是全部原因。一类玩法的持续增长需要一代代人持续关注介入,我早听说90 00后更多人沉浸在网游、二次元、体验式文化中、玩物也是与之相关得周边。看完这一集玩强化了自己这个想法:文玩古玩在可期之年难有新的高峰了。
《纪实72小时(中国版) 第2季》观后感(二):生活只是一种形态
这周从纪实72小时NHK(虽然没看完),追到纪实72小时中国版,再看完72小时中国版第二季。每天都沉浸在生活的烟火气中,各式各样的平常小日子,各式各样的苦难,各式各样的幸福。
第一季从长沙的一家小吃店开始,总体来说这部纪录片挺真实的,还聚焦了昆明翠湖边,送别红嘴鸥的候鸟老人;北京798,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的年轻人;横店万盛街,坚持追梦的男男女女……世间万象,人人都为了生活而生活着。但是记忆最深刻的是采访去往珠峰的人们,烟台到大连的邮轮上的人们。
去往珠峰脚下的很多人,已经把珠峰当做一种自然的信仰,希望借此了结一些心愿。关于梦想,关于感情,关于执念,关于放下…大自然的雄伟壮丽而不因人而改变,这会让人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渺小。
烟台到大连的邮轮上,有回家的人,有寻亲的老人,有卡车司机,各种关于家的故事,每一个都会有一种想抱亲人的感受,珍惜身边的人。
第二季相比第一季制作水平明显提高了,选的地点也都挺不错的。有花鸟市场,青年旅舍,2元超市,夜间大巴,小县城网咖…
在重庆的老茶馆,交通茶馆里人来人往,不变得是一些退休的老主顾。这也算是底层人的精神生活了。每个人每个人的故事。
有一个在合肥的自习馆,让我觉得努力的人那么多,关键还被喂了各种各样的狗粮。努力的人,是值得被尊敬的,有复习考研的,有考公务员的,有考证的,有高考的…人生太丰富了,需要学习和体验的真的挺多的。
还有在一个北京的布店里,一般是各式各样的退休老人。令人感动的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在相伴的几十年里,两人相继脑溢血和下身不遂,但是他们不离不弃。关键大爷在讲这些经历时,大妈已经哭的不成样子。看到这的时候,真好呀,能看到现在他们健康的。陪伴永远是最沉重的爱。
纪录片只是记录着他们一部分的生活形态,我们也只是了解了一部分人一部分的生活和故事。到生活也就这样,你只有努力向前,随着生活的洪流向前,永不丧失生活的希望。
《纪实72小时(中国版) 第2季》观后感(三):灾难之后该如何去面对生活
这一季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七集了,映秀,一个10年前发生过地震的地方,那一次无数人家破人亡。这一集看到开头,就很惊喜,这个小镇重建的真是好,有些欧洲小镇的味道,安静而平和,人们业已走出阴霾,开始新的生活。茶馆提供免费茶水真的是很棒,不得不说还是很有生意头脑的。
在地震后,小镇重建,坏的是许多家破人亡,好的呢,确实重建了一个干净明亮的小镇,这一点核查的那个服务员阿姨说的很清楚了。本以为那边还是会有很多伤痛的,然而却看到当地的人都还是有着开怀的笑容,不管发生过什么样的灾难,让我记忆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是做绣娘的老太太,地震的时候大儿子精神失常,11年的时候二儿子出车祸,过两年二儿媳妇也车祸,这些在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真的是灭顶之灾了,但是老太太却没有什么悲伤,说虽说现在六十多了还要出来赚钱,老夫妻一个月也就三千多块,要养一大家子,言语中却有种小人物所拥有的那种朴实的价值观。钱够用就行,不会逢人就说自己有多苦,只说自己那几年倒霉而已。而今,面对在许多人看来苦难的生活,却是笑着说那些苦难,甚至开开心心的离去。我忍不住对着电视里的她竖起了大拇指~~
另一个是一个独自旅行到映秀的四十多岁的工程师,他说多年前自己路过离这里不远的一个村庄,又累又饿之下,一个老太太端出一碗筒子骨粥让他感动不已,虽没看到哭,但是说着就转身去道茶,我知道他是不想在镜头前落下泪水所以借口倒茶。我能感受到那种朴实的爱,老太太真是个善良的人。说着多年后自己又费了很大的力故地重游,大概是想来看看老太太,想要稍微报答下老太太的一饭之恩,说到有许多来这里旅游的人去到老太太家里,一进门就哭,问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啊,老太太也跟着哭,完了又来一拨人,又是一顿哭,说老太太跟他说都哭的累死了。我想这些去旅游的人也真是够了,为什么不带着笑容去呢,为什么要带去自己的泪水呢。不知道你们是在哭老太太还是在哭自己。这是一个施恩与报恩的故事,善良的人们哪里都有,不知道哪一刻就遇到了。老太太相比也是个坚强乐观的人。
在这一集我看到普通人面对灾难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接受它然后将之抛之脑后是最好的办法。这种态度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我们总是看到一些灾难或者苦难,然后就去想如果我遭遇这些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于是感到难受和苦痛,仿佛已经发生在自己身上了一样,然而当你真的遇到了以后,除了接受没别的路走,人生很长也很短,每天往前走,生活一天天过好就是最好。
《纪实72小时(中国版) 第2季》观后感(四):那些在记忆中消失的地方(第1集观后感)
之前没看过中国版第一季及日版《纪实72小时》,刚才偶然看到推文讲到这部纪录片,于是提起兴趣决定看看。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纪录片还比较喜欢,再加上第一集的拍摄地是在自己的家乡重庆,所以看第一集画面颇有亲切感。
黄桷坪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无论是快要拆迁的军哥书屋,还是去过无数次的川美学院,每次想装文青拍照时总会去这些地方打卡拍照,但至今没有在交通茶馆留影过。之前我去过茶馆一次,里面闹哄哄的,老板急匆匆问有几位喝茶,一瞬间我便没了兴趣,而纪录片讲述了这所茶馆里不同的人经历着不同的故事,那些听起平凡的身世显得有些动容,我的兴趣自然而然提了上来,甚至对那些含有茶杯的画面陷入了沉思。
片中一位从广东来这里的姑娘告诉我们,茶馆里的茶柜上放着经常来喝茶的退休员工,如果你看到有些茶杯落了些灰尘,那有可能这个茶杯的老人已经不在世了。听到这句话我是有些触动的,可能是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就像那些你曾经看起不起眼的事物忽然间在你眼前消失,内心很仓促也很无奈,但有些事物就是这样,悄然无息地走了,你再也看不见它。
重庆这些年经济发展建设很快,快到我以为自己所住房子的对面就是房子,其实不然,以前我就住在对面,那曾是我母亲上班的地方—— 一个XX厂,如今修建成了一栋栋房屋,住满了千家万户。以前我常在厂里与小伙伴们打篮球的场地,现在已成了一个家庭所居住的房屋,听起来有些奇妙,但会不会觉得有些沧桑?我指的是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物,甚至是空间,包括你之前所看到的样子,它都能改变原本的样子。
不只是地方改变了,人情味也在发生变化。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如今密切联系的唯有一个。想着那时候还是小孩的我在街坊邻居家里穿梭着,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孩子如今和以前住在老房院的邻居们早已没了联系。而现在在硕大的城区里,那些紧密挨着的房子却走不进人心,连打个招呼都是多余的。
那些我记忆中的地方都在慢慢消失或在变化,而茶馆让我尊敬的地方是无论周围发生着什么变化,老茶馆一直存留至今,它运营着、生息着。人们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着,人们真实的样子在这里展现着。这让我想到片中一个受访者说到,这个地方的人大多数来自底层,他们在这里呈现最真实的面孔,我也一样。
我知道那些在记忆中消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身不由已;但我也知道消失的那些地方会牢牢地驻扎在我的记忆中,历历在目。
《纪实72小时(中国版) 第2季》观后感(五):6.6逆袭到8.4,这节目不该这么冷清
日版《纪实72小时》听过的人相信不少。
楼下的馄饨店、隐于闹市区里的书店、网吧甚至是随处可见的便利店,都能成为它的摄影棚。
也没有固定的主题。
均集在8分以上,看过的无一不为它叫好。
国内合作,引进翻拍。
为的是投射国人自己的故事,记录那些并不伟大也无甚重要的寻常琐事。
第一季,毫无悬念,扑了。
豆瓣6.6,与所有翻拍一样被骂声淹没。
到底这平凡的72小时有什么魔力?
用导演的话来说就是:“生活里不仅仅只有戏剧化的奋斗和飨赏,还有这个世界给我们的无时不在的迷茫。”
不太懂?
十点君带你看两集。
茶馆位于重庆,经营已经三十余年。
老式的吊扇,因年久而发黑的墙面。
几张高矮不一的方桌,坐满了不愿意离开的人。
《纪实72小时》选择了它。
早上八点,茶馆渐渐热闹。
于是,节目组上前发问。
关于工作男人倒也不避讳:现在没有工作了,生了病一直在家养身体,吃低保。
丢了工作后,慢腾腾的活到了现在这个年纪。
突然就笑了起来。
“一个月300块钱零用钱,一天10块,一包烟6块,一杯茶3块,还剩1块。”
照往常,按这个角度深挖,谱写一段底层人民的艰辛再配上煽情的音乐,赚点眼泪简直易如反掌。
但,节目组没有。
反而问,为什么你喜欢来这里?
原因很纯粹,没有地方去,这里离家最近。
多年的老茶客,跟座椅都已经熟悉了,却还是孤独一人。
扎心的真相是什么,节目打住不问。
他说自己的病好点了,便希望他一直好下去。
节目组虽不挖掘,但谁还没几段往事?
节目组再次上前询问。
“习惯了,中午都要喝上一碗茶。”
老伴离世已经15年,三儿子也因病死去,留下孙子与他一起生活。
聊着聊着便开始哽咽。
这里面的酸楚,无需十点君多说。
“为什么建这么多房子呢?明明没有一天休息过。”
节目组还是停下来了,反倒远远的拍下他与好友聊天时再绽放的笑容。
但,《纪实72小时》的魅力不就在这里吗?
并不想着去消费他人也不搞一些大新闻。
看到有人拎着茄子,节目组要上去问一下。
看到有人在茶馆吃面,节目组也要上去问一下。
他们赞美的,不过是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并透过这些三言两语的表象传递出这个时代的命题,也就是导演所说的那句无处不在的迷茫。
只剩下该如何死去的迷茫。
几乎少有人能像《剃头匠》里的敬大爷那样,为自己安排好身后事,悠悠的迎接死亡。
从他们嘴里听到了,更多还是那句“我想再多活两年。”
而正值壮年的人最不害怕时间。
他们不像老年人那般对时光充满眷念,时不时要回头看一眼自己的破瓦房。
在第三集的北京深夜公车上,第四集合肥的昏暗格子间里。
就是一帮蒙眼狂奔、不知疲倦的人。
比如深夜两点,接到电话立马回公司加班的程序员。
凌晨四点,接不到活就往家里赶的代驾司机。
在自习室泡了一整天,考过公务员又放弃,下深圳后又回首的产品经理。
节目组以平等的视角,得到了同样真诚的回答。
即便他们对未来的迷茫依然不曾消散。
但在《纪实72小时》里,还是能感受到一股生活万岁的豁达。
这就是十点君所说的平淡的力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俩》来自老北京破旧的四合院往事。
《沦落人》来自导演陈小娟买菜时看到一个菲佣与瘫痪的残疾人在街头笑得十分甜蜜。
《纪实72小时》的灵感则来源于一句人们常说的话“好巧,你也在这里”。
你看,来头并不惊奇、人物也不代表大义。
但就是这些与你擦身而过的人与故事。
正在给你慌不迭地的生活加油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