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教研活动,听了一节《养花》。此文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花的喜爱,其中不乏情趣。秉烛夜游透出作者是多么善于体验生活的味道。夜色阑珊,文人的感觉在昙花的香气里慢慢散开。或许还能借着酒兴,吟诵几首好诗。那些朋友在这样的小院一定留下诸多回忆。
可是老舍不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只剩下三年了。因为一场人生的风雨会让这个朴实的老人措手不及。那些疯狂的孩子夹杂这自己的想象来批斗这位一辈子温和的人。血迹斑斑的衣服带给他难以抹去的伤痛记忆。于是,他走向太平湖,自沉了。以此来自我保全。我想象着,他怎么也不会明白,自己一直信仰的追求的新中国会有那种卑劣的人来摧残他们的灵魂。怎么也不会想得通。有喜有忧,有笑有泪。那一刻,他的泪一定无法在流淌,因为自顾以来中国人都知道: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在那个年代,恰是几乎所有还能够说几句真话的人,几乎都会被辱。而辱没他们的人恰也是深知这一点的厉害吧。好像很小的时候我问过老师一个问题:怎么那么多作家的去世时间都在那一两年啊?老师怎么回答的我忘记了。但是,那时,看见他们的生命结束了,莫名的一种悲哀。现在,这个问题,我已经很清楚了。却情愿自己不要知道曾过那样的岁月。那是绝对的一场灾难。痛心,加上绝望,所以很多文人艺术家被迫选择自我保全。据说老舍之死与浩然关系紧密。但是,《艳阳天》红极一时呢。因为权势可以炒作一部作品。或者权势需要作品的支撑吧。
他是个朴实的人,因为他自幼丧父,在母亲的艰难中成长。20岁就做了校长,今天似乎难以想象。甚至还留学英国。 小时候,读他朴实的文字一直一位他水平很浅,所以文字浅显。现在想起,那时的自己多么幼稚。其实,这是恰是一种同仁无法企及的高度。下层生活的最深体验,民情民风的熟悉。及至写作,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可能是“绚烂之极吧”。
忽然想起来起几天看到一片关于胡适文章。好像吴晗恳请他留下来。胡适去意已决只对前来劝说的吴晗说:“不要相信他们!”读到这句话,我心里一惊,好啊,胡适先生,你怎么能够料事如神呢?吴晗一定不知道老师说这话的含义多深。我甚至想到,吴晗自杀前是不是想起老师的这句话?他是否后悔自己的选择?胡适生活困难的时候每年还能够得到蒋政府的9000美金资助。若是他选择留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