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听听那冷雨》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1-16 23:0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听听那冷雨》经典读后感10篇

  《听听冷雨》是一本由余光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一):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从古至今,“雨”便是文人骚客偏爱意象之一,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乡愁雨”,到杜甫《春夜喜雨》里的“及时雨”,甚至是亡国诗人李煜的“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亡国哀愁雨”……

  雨不过是一个意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人偏爱给这“无情之物”染上他们眼中独有的色彩。中举心情倍儿好,那便是“天街小雨如酥”;无希望时便是《雨巷》中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豁达的诗人留下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以多年博古通今见识感慨体悟过去的生活,羁旅中故土对文人的影响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内心细腻的他用同样细腻的笔触写下他对故土的情感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启示前行力量

  古往今来,“雨”便是哀愁的代名词,对于余光中先生而言,也难逃此定律作为一个因国民内战离开大陆,远赴台湾的多愁诗人,便是更愁了。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是为国不能统一的悲伤痛惜,更是自己不能回到生养之地的难捱幽怨。如此这般,雨声更添寂寥心灰意冷,落下的雨也是冰冷的,苦涩的。但不能说这雨就不好了,仍得听!听那故土的呼唤故人思念,唯有这雨带着千里之外的离愁别绪给他空落落心灵带来一丝丝的慰藉;雨声泠泠,拍击着屋檐、敲击着门扉带来沙沙声响,也叩动着于先生的心扉,唯有此时,同着雨声哀愁才能合乎情理的顺势宣泄而出,哀愁是应当的、孤寂合理的、悲伤也是雨的缘故,思念如那失了闸的洪水一泻千里

  听听那冷雨,听听心的呼唤;离家的游子何时才能锦衣归乡?何时才能重返故土,踏上那熟悉土地,聆听亲切乡音?“沙沙沙沙”似是说着那一天的到来就在眼前,又似是一场无望的愿景等待着一年又一年,年华易逝,那一天仍未到来;等待着中国梦的大同,拖了快要一个世纪了吧,应当是快了,希望就在下一个雨季,而我们这辈有幸能亲眼见证中国历史值得记录时刻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二):由雨到第四维

  和很多的人一样,我第一次读余老也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那一篇忧愁思乡的短诗,和一篇聆听冷雨的散文。我记得两篇都是需要背诵的,但因为两篇作品风格相去较远,加之自己并不是一个细心认真学生,那时也便完全有关注到《乡愁》和《听听那冷雨》出自同一位作者,更将这两篇作品联系在一起。后来读余老才发现,无论是诗还是散文,他擅于并常常写雨。关乎文化,关乎历史,关乎乡土,或关乎死亡。

  友谊出版社新出的这一本散文集包涵余老的部分散文小品,部分译作,部分文学评论,在序章之前,还节选了几节余老的诗句,涵盖了余老一生创作类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但本书仍以余老最广为人知的《听听那冷雨》为书名。也许有人要质疑这样是否不妥。当然不。因为余老写作的“四度空间”中,雨从来都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意象。

  这和雨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不无关系,自古借雨抒情的诗词也太多,潺潺亡国恨,凄凄惨惨情,萧杀沙场征,余老虽曾在美国修文学,但他的作品无一例外依托于中国文化的。他对于古文的见地在《听听那冷雨》和《逍遥游》两篇散文中足以体现,本书中更收录了余老对现当代中国文学西化的一些忧虑建议。《变通的艺术》一文是余老对《翻译研究》一书的评论,他在评论中写到当代译者受西方文学作品的语法/词句架构等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艺腔”,即译文体。但余老指出翻译的美德精确”,不仅在译意上的准确,应保留原作的风格不可二次阐释,还要保证中文的准确,比如在英文中出现的量词等在中文中却并不必要,译者不必将其一一翻译成文。

  余老在翻译领域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所著的关于翻译的几部作品都是从事翻译行业的必读作品。几年前曾在翻译相关的讨论中看到余光中和张爱玲两位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翻译选段,张爱玲的观点是要完全保持原作的特点,余老的译作则同时注重中文的流畅。两位作者都是我极喜欢的作者,但对比中还是不得不承认,过于追求终于原作的译作读起来生硬又令人发笑。

  最后仍推荐一下余老关于翻译的作品,即使仅作为评论集来看会有所收获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三):徜徉文海,余情难忘 ----- 评《听听那冷雨》

  作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余老,我觉得很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对他的散文佳作年年难忘。看似那些身边的琐碎细小物事却于散文的表白展现中被赋予了生命。这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至高境界,这更是一种深层次意义上的精神感染

  闲暇时我曾通过多种的渠道读过不少的余老之作。接触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推出的余光中散文作品集时,我更是迫不及待地选取了以余老经典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命名的分册学习翻看。

  余老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借由着文字鬼斧神工,我们可以逐一从他的作品中感受波澜壮阔豪迈气派,亦可以收获到悉尼绵柔的似水柔情大师的作品毕竟有着别样精彩。尤其是我这般很是容易陶醉于余老散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册将我再一次零距离地走近了余光中的精神世界。相较于以往零零碎碎地欣赏到这些经典名篇的无奈,这本书淋漓尽致全方位展现着经典名篇的动人所在细雨朦胧笼罩下充满绿的封面图片勾起着读者们无穷的遐思,数页彩色应景图文分享彰显着如梦似幻般的风情,诸多为人传诵的散文名篇逐一推出耐人回味------当所有的这些精致得以汇总在这本《听听那冷雨》书时,我想我选择阅读它本就是顺理成章了。

  对于这本读本,我觉得它无论是学习或收藏都是首选的。正如书后九歌新版后记所写的,这本书曾经其实是林海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十四年的绝版再次旧书新出,它不仅可以勾起无数人的回忆,更也是旧貌换新颜下的精彩再次绽放。摒弃了以往单独欣赏这些散文的孤立缺憾感,这本书让人可以满足全面回味领略散文的美。美不仅在于华丽辞藻,更在于透过文字让人联想到的,感悟到的,升华到的----- 《万里长城》浓烈地展现着华夏儿女哪怕深处异国炽热爱国之情;《朋友四型》将形形色色的身边友人诙谐地分门归类;《听听那冷雨》则是将雨水与人生的参悟交融会合,感怀深远

  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收获满满。除了那份对余老散文佳作虔诚崇拜,我更有着不断地借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看似闲庭信步般地文字叙述实则有着太多力透纸背的情感流露,人生启迪,乃至于精神正能量传递

  读着《听听那冷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某种灵魂深处的动容。

  .��줴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四):徜徉文海,余情难忘 ----- 评《听听那冷雨》

  作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余老,我觉得很多读者会和我一样对他的散文佳作年年难忘。看似那些身边的琐碎细小之物事却于散文的表白展现中被赋予了生命。这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至高境界,这更是一种深层次意义上的精神感染。

  闲暇时我曾通过多种的渠道读过不少的余老之作。接触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推出的余光中散文作品集时,我更是迫不及待地选取了以余老经典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命名的分册学习翻看。

  余老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借由着文字的鬼斧神工,我们可以逐一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波澜壮阔的豪迈气派,亦可以收获到悉尼绵柔的似水柔情。大师的作品毕竟有着别样的精彩。尤其是我这般很是容易陶醉于余老散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册将我再一次零距离地走近了余光中的精神世界。相较于以往零零碎碎地欣赏到这些经典名篇的无奈,这本书淋漓尽致地全方位展现着经典名篇的动人所在。细雨朦胧笼罩下充满绿的封面图片勾起着读者们无穷的遐思,数页彩色应景的图文分享彰显着如梦似幻般的风情,诸多为人传诵的散文名篇逐一推出耐人回味------当所有的这些精致得以汇总在这本《听听那冷雨》书时,我想我选择阅读它本就是顺理成章了。

  对于这本读本,我觉得它无论是学习或收藏都是首选的。正如书后九歌新版后记所写的,这本书曾经其实是林海音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十四年的绝版再次旧书新出,它不仅可以勾起无数人的回忆,更也是旧貌换新颜下的精彩再次绽放。摒弃了以往单独欣赏这些散文的孤立性缺憾感,这本书让人可以满足地全面回味领略散文的美。美不仅在于华丽的辞藻,更在于透过文字让人联想到的,感悟到的,升华到的----- 《万里长城》浓烈地展现着华夏儿女哪怕深处异国炽热的爱国之情;《朋友四型》将形形色色的身边友人诙谐地分门归类;《听听那冷雨》则是将雨水与人生的参悟交融会合,感怀深远。

  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收获满满。除了那份对余老散文佳作虔诚的崇拜,我更有着不断地借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看似闲庭信步般地文字叙述,实则有着太多力透纸背的情感流露,人生启迪,乃至于精神正能量传递。

  读着《听听那冷雨》,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某种灵魂深处的动容。

  Q�l��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五):有温度的文字

  对余光中的印象依旧还停留在那年的课本里,彼时一首《乡愁》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过于晦涩了,那种两岸分隔的厚重情感怎能是我一个黄毛小子所能领会,自然也就体会不到老师所言诗中那饱含充沛情感的字句少年的心,拄着下巴,早已随目光飞到了操场

  如今人到中年,终日在外奔波,与亲人相聚时光都要用小时计算,其中复杂难言的情感恍惚间一口气全部涌上心头。巧合间翻开余光中先生的这本《听听那冷雨》,泪如雨下

  本书是余光中先生的第五部散文著作,初版于1974年,本次是磨铁再版,算来已经近50年岁月,而先生的文字也并没有随着时光暗淡,反而越发醇厚。本书最出名的自然要属《听听那冷雨》这一篇,文字如音符一样错落有致富有一种跳跃般的美感,文字本身就如听雨,淅淅沥沥,淋淋漓漓,直打在人心底。而文中借由听雨所怀念大陆和家乡的情感更是如大雨磅礴,倾盆而下,湿了全身,也湿了眼角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的情感都在这文末的十三个怀念和克制的汉字里了,读来倍感忧伤

  另外两篇散文《万里长城》和《山盟》也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只相对更加内敛,要挖开一层表皮才能深入机理。并且这里余光中都采用了第三人称“他”来表述,我无意像学生时代一字一句来研究余光中先生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之类,单纯从阅读感受来讲,这个他并不容易代入,反而有了一丝距离,这个距离远也不远,也许就是走两步,也许就是隔了一片海。“他”更是代表了余光中先生自己,也代表了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有距离,也没有距离,是地理上的距离,但不是心底的距离。

  除前面这几篇表现乡愁的散文外,还有余光中对现代诗和披头士音乐看法,都很个人,也都沁润着一个文化人期望以及自得。但我个人独喜欢里面的《云开见月》,这里余光中只谈了一个人,刘国松,我对这个人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余光中先生的文字评论实在优美犀利入木三分,对一个人艺术成长路程竟然讲述论证的如此清晰,非常钦佩。

  这本《听听那冷雨》不厚,却意外的可以读很久,文字果然还是需要充分的情感才动人,不然就真的只能算冰冷的文字,而余光中的这本书,有温度,暖手暖心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六):冷雨深情

  脉脉一水间,盈盈不得语。隔着一个海峡,两岸大陆与台湾遥遥相望……   台湾是海岛,又处在低纬度的天然位置,何以有听听那冷雨?   无非是故乡千里,故人不在,故地只能神游,连带着这不同于故乡的雨,也是凄寒清冷的。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先生有一双怎样细致入微眼睛?惊蛰春寒,这样的一一感知,淋淋漓漓的雨看他的眼里甚至可以润湿到思想。   先生思念的不过是那一块久违了的土地,哪怕这故土已经是,远隔重洋,远隔旧时光。可是那心里的惦念,哪怕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都不能相忘。这样的台湾,不是不温暖,不是没有感情,只是想起故乡,看见这似乎都不停歇的雨,心就飞远了,飞到了那阔别多年的地方。先生感叹“”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时候,何尝不是一种寂寞呢?哪里是千山万山,哪里是千伞万伞,更多的,是离开以后才明白的心绪,如同季羡林先生说不离开故国不知道思念,不离开母亲,不知道想家。看似只是二十五年,可是故土的一切到底都断了,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只有微微相似的气候,还有气象报告能够牵连将彼此在一起。就为这,那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的大寒流都亲切了许多,只因为可以将这种酷冷吾与魂牵梦萦的古大陆分担。   纵使我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是怎样的感怀……从春雨绵绵,秋雨潇潇,早晨与黄昏,那都是不一样的风景。心境与身世从中年到老年,雨在季节里更迭,人也走过自己的一年四季起起伏伏。   似乎听着雨的声音,就可以忘却人间世事,三千烦恼丝。也从来不晓得为什么,雷声让人颤瑟,雨声却让人平和。千军万马的奔腾,人间天堂啸聚,那些不知名的地方,可也发生着些什么不知名的故事?那些不知名的思绪,氲氲氤氤的,就弥漫在整个天地之间,渺渺茫茫的映着这凉风寒月与清溪流水……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静的好像周围一切都已经按了暂停键,只有雨声在滴答滴答;这时候的你仔细去听,一切都是欢快喧闹的,风声虫鸣俯首可听。   雨好像总有它自己的魅力。喜欢一首歌,叫左耳听雨右耳听你。喜欢一篇文,叫听听那冷雨。其实,雨哪里有那么神奇,不过是我们,把自己也种进了这大地,去触摸这潮湿,去倾听这冷雨。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七):雨声传递乡音

  文章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滴滴答答的雨滴声敲打着高低不平的石板路。随即,作者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了厦门之夜的雨,并以两位主人翁的形象叙述了一种淡淡的相思之愁。之后再次进一步的描写江南的雨,进而更深一步的刻画了女性独有的温柔。

  “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雨天,先生倚门而立,细雨蒙蒙,打湿了他的思绪,凉凉海风,吹乱了他的发丝。苍穹依旧辽阔,只不过已变了两样,归心似箭却望不到故土。

  雨落在地上,圈圈涟漪缓缓荡开,不知故土的土地上是否也是一样的景?先生的泪滴落在地上,分不清是哪滴是雨,哪滴是泪。“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恭之情。”先生饱受国家分离之苦,只能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相望,咫尺天涯。游子的根在故土之上,离开了自己的根,他们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浮不定,寻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灵魂的归宿。

  旧时的雨落在屋瓦上发出碎玉之声,而今已成绝响。岂只是台北,恐怕祖国大地也很少再能听见这种天籁之音。无数的高楼耸立,城市俨然一个水泥森林,披着钢筋水泥的怪物高傲地俯视着地下的芸芸众生。

  越多的人愿意早起一小时来看一下股票状况,而忘记了倾听动人的鸟鸣;越来越多人低头刷着手机看琐碎信息,而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越来越多人忙于追名逐利,而忘记内心的栖息……先生不由扼腕叹息,发出:“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的感叹。冷雨冷的不仅是肌肤,更是给燥热的降温,让人归于平静,放慢脚步感受生活。

  雨于我也是特殊的存在,苏童曾说:“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无论是轰然巨下,还是珊珊来迟,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内心的种子,淅淅沥沥也好,滂滂沱沱也罢,浓郁、热烈的情感随雨轰然而至,将人逼近情感崩溃的边缘。忘不了《雨世》中父亲转身后苍老的背影与小四无措的哭泣,忘不了老屋青瓦上笼罩的雾气与暴雨击打时发出的碎玉之声,忘不了三毛在雨中狂奔的无拘无束……

  听听那冷雨,闻闻那冷雨,嗅嗅那冷雨,舔舔那冷雨……雨淋湿了我的眼,我的心、我的孤单岁月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八):浓浓的乡愁

  第一次听说余光中还是从九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当时有个华裔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小小的我一下子就被这首诗吸引了。当时没有记住,第二天回放时也没记全。好在一次又一次的重播,让我把这首诗背了下来。虽然小学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意义,却已经被这首诗深深的震撼了。

  后来上了高中,有机会读了越来越多的余光中的诗,也更喜欢这位有着赤子之心的台湾文人,被他的爱国的热忱所感动。诚如这本《听听那冷雨》里首篇的《万里长城》,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纸上。一位生长在江南的男子,有生之年从未登过长城。当看到外国人都可以正大光明堂而皇之的爬长城时,他的内心被刺痛了。他曾走过了美国28州,却只走了中国的9个省。他想给长城写一封信、拍一封电报,都不能如愿。他仿佛穿越了古今,穿越了空间,触摸到了那万里长城永不倒,看到了千里黄河水滔滔。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必然被那一条龙一般的万里长城所倾倒。古老而雄伟的长城,那才是中华民族的根。

  “梦是一床太短的被,无论如何也盖不完满。”阿里山的游玩描写的让人身临其境,放佛也置身于那小火车中,一起和笔者穿越山洞,爬到山顶,看夕阳,看历史,看人生。日本人占领台湾时在阿尔山大肆砍伐,山顶依然留着树木的斑驳树桩,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其实我一直觉得台湾国学的文化氛围比大陆要浓厚。这几年来,大陆也越来越注重国学了,我们重拾我们国学的博大精深的造诣,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重而道远,而吾等必将竭尽全力。从自家的孩子做起,做个好榜样,代代传承,才能让国学生生不息。

  余光中的散文中很多描写雨的场景。大概台北一年四季都在下雨,各种雨景随处可见,所以才能更加触动作者的情怀。当然借景抒情更能表达作者的心意。从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中能读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大陆的超级向往。对阿里山日出的壮观场面描写的细致入微,震撼人心。如果是大陆的泰山看日出,岂不是更震撼!

  这本《听听那冷雨》是一本合集,里面包括余光中的散文和一些文艺评论,以及一些翻译作品。很喜欢他写的关于罗青的评论。因为比较喜欢罗青的诗,所以更能从作者的艺术评论中找到共鸣,也能看到之间认知的缺欠,对自己的欣赏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书的扉页有七页漂亮的图片,下面配着优美的小诗,清新脱俗。随书还附赠了三张漂亮的明信片,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九):相识甚早 相知却晚

  这个年头可以被真正成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少了,余光中先生便是其一。他不是这个时代最后一位诗人,但一定是两岸三地声名最响的一位。

  数年前,余光中先生用二十分钟写下了藏在他心底二十年的《乡愁》,而在两岸交流开放后,他又持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着力量。他说这些年回大陆太频繁,少说也有五六十回了,早写不出乡愁诗,回乡诗倒是写了不少。作家梁实秋曾称赞余光中先生“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这再版的《听听那冷雨》是先生的第五部散文随笔集,其中也收录了他留给我们的再一“乡愁”。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我看得不多,但是与《听听那冷雨》相识确是有许些日子了。那时候的我还没有离家太久的经历,不懂得故乡对于异乡人的意义,只是纯粹觉得美,即使至美的东西看不太懂,也沉迷这如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也被这优雅忧郁、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美所震撼,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里表现得愈发淋漓尽致。每每读起都感觉自己走进了雨季,周遭的空气都能湿润半分,同时又有一股不知何处而来的淡淡哀伤弥漫在周围。但这不妨碍先生成为我对美的启蒙老师,是这“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的雨让我知道文字内外皆有美可寻。

  等到年岁见长,经历得多了些,重读这篇文章,依旧惊叹于这直击心底、让人说不出话的美,但也看到了这藏在细密雨丝背后浓浓的情。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笔力,也无法想象先生提笔时又是怎样深沉的心境。这雨下在“他的厦门街”,更是下在每个思念故乡的人心里。这乡愁不仅印刻在邮票上,还印刻在了这冷雨中,更是印刻在脑里、梦里记挂的归途。“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一切以一种更柔软美好的笔触,让人喜欢也哀伤得打紧。纵不能用言语表达内心深情万一,也总觉要湿一湿眼眶方对得起一般。

  与先生的文字相识甚早,却并未真正领悟,希望现在也不算太晚。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十):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听听那冷雨

  初读余光中先生是那首“乡愁”的诗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深深让我为之着迷并加以背诵,这首包含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我更多的阅读老先生的作品,才知道他是闪耀光辉级别的大咖,是诗人,是当代作家,是学者,是翻译家,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这些荣誉和赞美足以让老先生光芒万丈。我一路追随,从诗歌的《守夜人》到今天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从未止步。

  听听那冷雨,这是一本有厚度,有生命张力的散文集。全书共27篇作品,有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有对社会现状的思索和思考,有对艺术/文学严谨的论述和分析,有对国外音乐的解读和论述等。从家国情怀到市井坊间到艺术殿堂绘画诗歌摇滚乐,每一章每一段,娓娓道来,从启书始,合书终,一气呵成,不忍耽搁。

  老先生的笔劲壮阔铿锵,又细腻柔绵,文风扎实,有深厚的古文功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后劲十足。在首篇的《万里长城》里,我真的看到了炎黄子孙为傲的巨龙横卧在万山脊上,蟠蟠蜿蜿,雉堞俨然,肌理斑驳,伸向远方,古往今来,人来人往,马嘶马撅,月圆月缺,它就在那里,它就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里。真真,切切,永永,远远,它是我们每一个子孙的图腾,也是我们脊梁,给予我们力量的源泉。

  我最喜欢看的《借钱》和《朋友四型》这2篇人间百态你来我往世俗生活艺术的散文。老先生逻辑清晰,言语幽默调侃,从借贷开始,告诉我们二者的关系,借钱是一门艺术,如何能借到钱也是一门艺术,当然也是战术。既然是战术就分三种,低姿态,中姿态,高姿态,而你是如何参悟其中借钱的奥秘就直接取决你借到的数量和质量,我觉得有借钱需要的朋友应多多熟读这篇,绝对有收获。《朋友四型》,老先生把4种类型朋友说的淋漓尽致,透彻见骨,真是拍手叫好,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确确实实,吃香。社会有需要,它就存在。说笑话,他最黄;说故事,他最像;消息,他最灵通;关系,他最广阔;好去处,他都去过;坏主意,他都打过。论说话,他最强。他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常识,独缺学问,但他最吃香。.

  最后我们来说说雨,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人生每个阶段的雨各有不同,心境不同,意境不同。雨疏滴梧桐,又或骤雨打荷叶,淅淅沥沥,滂滂沱沱,人生的匆匆与缓缓尽显不同。听听那冷雨,看看那云情雨意,从少年听到中年,从须眉到白霜,要经得起多少个雨季捶打,滴滴答答,听雨一世,时间绵长,世事通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听听那冷雨》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