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玲珑品评”→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或“置顶公众号”
四大疑局一:瑛贵人为何一定要死?
四大疑局二:宜修输的冤不冤(上)
四大疑局二:宜修输的冤不冤(下)
四大疑局三:胧月为什么要撒谎?
雍正第一次对三阿哥失望,是在发现三阿哥竟然给瑛贵人写情书之后。
雍正一共打了三阿哥两个耳光,一个是以父亲的身份打的,一个是以皇上的身份打的。
三阿哥身为臣子,竟然觊觎皇上的女人,是为不忠。
有这样一个不忠不孝的儿子,雍正觉得很痛心。
但是三阿哥毕竟还没有酿成大错,而且皇家的面子也需要维护,所以雍正这次是暗自隐忍。
雍正这次轻易饶过三阿哥,还有一个原因是,那个时候,他并没有真正决定,到底由哪个儿子来继承他的皇位。
正因为如此,他情愿处罚“看似无辜”的瑛贵人,也不愿处罚已经写了情书的三阿哥。
因为一旦公开处罚三阿哥,他的声望肯定会受影响,大家就会妄加揣测,是不是四阿哥或是六阿哥夺嫡的希望会更高一点?
所以雍正的选择是按兵不动,不管三阿哥做了什么,都先自己兜着。
但是这层意思,雍正无意间透露给了苏培盛,而苏培盛肯定告诉了甄嬛。
让甄嬛知道,在这场夺嫡大战中,一定要以稳为先,韬光养晦,不能让雍正产生任何的怀疑。
但是雍正的这层意思,宜修并不知道。
或者说宜修选错了路,她走了康熙在世的时候,八爷夺嫡的老路。
就是皇子结交朝臣,并且在朝臣中享有声誉,享有人望,反过来给雍正施压,想要逼着雍正立三阿哥为储。
但这么做真是犯忌讳的。
朝臣结交皇子,单单为某一个皇子说话,到底是出于公心,还是为自己以后铺路,你说的清楚吗?
作为两朝老臣,特别是经历过康熙九王夺嫡的老臣,张廷玉不可能不知道他说这样的话,会收获什么样的效果,所以他的态度就可堪回味了。
他先是夸奖三阿哥尊师重道,说的都是好话,但是话锋一转,又不经意的提到三阿哥喜欢与朝臣结交,并且想要早点为皇上分忧。
雍正的脸立刻就沉下来了。
他想起了康熙在世的时候,八阿哥也是这样尊师重道,礼贤下士,结果搞的康熙也很烦恼。
没有这样的规矩,但是有这样的事发生,而且这样的事是被禁止的。
接下来张廷玉又问:祭祀先帝的景陵,如果雍正不亲自去,到底要派哪位皇子去?
这件事非常重要。
因为在康熙晚年,虽然没有公开立储,但是有重要的祭祀,都是让雍正去的。
雍正也知道,这个去景陵祭祀的皇子人选一定下来,大家都会知道他心目中的太子人选是谁。
所以雍正的答案是:不急。
嘴上说不急,但是雍正心里很急。
因为三阿哥原本是个人选,但是现在知道他结交朝臣,雍正就想把他的名字剔除。
但是剔除三阿哥的直接结果就是,四阿哥变成第一顺位人选。
所以雍正接下来的心思是,他需要试探一下,作为四阿哥的养母,甄嬛到底有没有夺嫡的野心,所以他立刻要去永寿宫。
而他的这个目的,其实是被苏培盛获知,甄嬛也知道的,所以甄嬛在后面的试探中,表现的非常好。
雍正来见甄嬛,说要找个合适的皇子去景陵祭祀。
甄嬛就推荐三阿哥去,论长幼尊卑,自然是皇后的养子并且是身为长子的三阿哥去,这样的推荐没毛病。
但是我们看雍正接下来的话,就很有意思。
若他真的觉得三阿哥最合适,他自己决定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来问甄嬛,还当面说出了三阿哥的一大堆缺点。
若甄嬛以为雍正当面嫌弃三阿哥,又来问自己的意见,是有意让四阿哥去,然后她若是顺水推舟,帮着四阿哥随便说几句好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雍正这个时候来试探甄嬛,就是来试探甄嬛有没有像皇后那样,抱着母以子贵的心思。
没想到甄嬛竟然丝毫不入套。
不管雍正怎么嫌弃三阿哥,怎么暗示四阿哥有希望,甄嬛都只字不提四阿哥,只是说三阿哥虽然有缺点,皇上多提点就是,好似自己没有四阿哥这个养子一般。
不得不说,碰见大事,果然还是甄嬛比宜修沉稳很多,大气,能担的住事。
雍正百般试探,甄嬛都不露一点口风。
最后雍正说:好啦,朕心里有数。
他对甄嬛此时的表现是很满意的。
倒是甄嬛从雍正心里,探出雍正极其厌恶八爷,到现在还耿耿于怀,若是哪个皇子敢和八爷扯上什么关系,那前途堪忧。
然后接着就发生甄嬛流产,宜修被幽闭这件事。
宜修被幽闭,是打击宜修,和打击三阿哥两线并行。
因为宜修和三阿哥互为靠山,打击了皇后,就是给私下结交三阿哥的朝臣看的。
宜修被幽闭之后,张廷玉来找雍正,问:皇后好好的,废这个心思做什么?
你们看,明明是因为甄嬛流产的原因,宜修被幽闭,但是在雍正的口里,完全想的是宜修夺嫡的事情。
可以说,在雍正的心目中,太子人选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的优先级都要靠后。
而雍正此时的心情是极为纠结的,因为宜修的野心,他不得不防着她又打压她。
但是宜修毕竟是皇后,若是宫里没有宜修,甄嬛一家独大,雍正也失去制衡甄嬛的人选。
权衡再三,雍正考虑先幽闭宜修,打压宜修的气焰,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为他自己以后的策略留一条后路。
下一章我们会看到,甄嬛和四阿哥面对这样的大好局势,是怎么主动出击的,把三阿哥忽悠的不要不要的。
喜欢此文,就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