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未调整,心理未准备,一切都还是假期模式,就欣欣然听到了学校的召唤。千般滋味万般感慨涌上心头。
好在,学校领导懂得咱教师心思,为我们奉献了别出心裁的暑期师德培训。专家讲座大咖分享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观影并讨论人生、激荡心灵,洗去浮华与焦躁,注入希望和力量。
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师德培训从“心”出发,到“直视内心”结束,至此踏上新征程。
温大廖传景教授为我们奉上了第一道精神大餐,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调适的手册——《新时代教师心理健康调适》。他提到了教师压力,也让我对压力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廖教授不无幽默地说;“压力也不全都做坏事”,引领我们抛弃个人偏见,全面地看待事物。的确,一看到“压力”这个词,容易造成我们的紧张情绪。我们只记住了压力带给我们的不好的感受:痛苦、烦恼、纠结、失眠,所以我们视压力为洪水猛兽,对一切能带来压力的工作唯恐避之不及,能轻松则轻松。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很可能与很多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
我们还听过这样的话“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甚至还经常用它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来鼓励自己面对压力面对挑战,可是真正能够从中“炼得真金”的,怕是寥寥。比如这句俗语:“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没错,不给油井施压能出油吗?再比如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言“苦难对于天才来讲是块垫脚石。”那么是不是可以用逆向思维这样理解:苦难对于庸人来讲是块绊脚石! 难怪多数人碌碌无为,是因为他们把压力看成了绊脚石。最令我侧目的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的一段话,可见,伟人的传世之作几乎都是在逆境中完成,苦难更加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创作热情。
那我们时常耳闻的压力之下的“患重病”、“过劳死”、“猝死”等都是怎么回事呢?这就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压力的性质和程度。廖教授为我们例举了三种情况下压力产生的危害:1.巨大压力易伤害,小压力不容易造成伤害。2.长期应激对人有害,短期应激不一定造成伤害。3.不可控制的压力事件。一对照,大多数时候的我们其实处于小压力,短期应激中,所以不必过于恐慌压力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正如廖教授所言,事件本身不产生压力,压力源自于人们对事件的非理性感知、思考和判断。有一个工具可以帮我们了解适宜自己工作的压力水平——工作绩效曲线。如果达到P点即提示我们注意休息了,否则容易崩溃,造成断崖式直线下滑。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人常感脆弱、无能、无助,日常生活很多的事情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我们多么不情愿,多么不高兴,甚至是多么愤怒与不满,该发生的事情还是照样发生了。是啊,如果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个事情的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何尝不是我的救星?S先生摔下摩托车,在医院已经躺了二十余天,这其中的苦闷和担忧也时时蔓延我的心头。除了每天医院和家两点一线的奔波,还要时不时承受因烦躁而性情大变的他的不满和指责。有时候也觉得委屈,您自己不小心摔的,非但连累家人还一点儿都不体恤家人辛苦。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这么想,不也是“都是你的错”,而为自己推卸责任吗?事情已经发生了,与其抱怨不如全心全意地陪伴。他烦躁,出言不逊,这些都正常,因为他正在经历痛苦的特殊时期,我所能做的是包容和理解,比平时加倍地关心他,才能减轻他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