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畅享啤酒》是一本由[美] 约翰·霍尔著作,未读·生活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一):#读书笔记#《Drink Beer, Think Beer》
很少这么与时俱进。5月的新书,又恰恰赶上北京入夏的炎热,于是我就像作者描述的那样,一手举着一支棕色瓶子的啤酒,一手翻看这本小书。
记性不好的人,读过的书要不了多久就全都还给作者了。第一次做这么完整的读书笔记,成就感是满满的,希望能够拯救没脑子的自己。
关于书,凑字数说两句。有些书能让你坚持读完的品质是,作者与你契合的三观。不粗糙也不矫情,能够用一种生活化却又不失专业性的文笔来描写美食,是我最欣赏的。一边咂摸着一边收获如下的知识点,这个初夏好开心。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二):喝啤酒时你在想什么
这本书是我买的未读-如何系列里的第三本,较之《如何听爵士》《如何聊电影》,这本是我觉得最好读也是跟我的生活最贴近的一本。现在我居住的城市也有了不少精酿啤酒馆子,让我回忆起我的啤酒小半生。
每一个会喝酒的姑娘都有一个会喝酒的老爹,我到现在都能记着我爹有一张跟他的哥们儿们手举汉斯啤酒的照片,照片里的我爹留着略有点长的发型,戴着茶色的眼镜。现在看来就是那个年代的朋克。作为一个二三线省会城市,啤酒的存在一直都是跟烧烤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出色的配角饮料,啤酒一直很安分的存在。
直到后来,我们在成都第一次喝上了88块钱一罐的青岛纯生(牛皮纸外包),忽然发现啤酒是可以好喝的,到几年前有了精酿啤酒的概念,才知道原来啤酒是可以作为主角来喝的,我们可以专心的喝啤酒,它不在作为一种饮料,而是啤酒。
现在是我带我爹去喝啤酒了,选一个口碑不错的精酿馆子,听馆子里的姑娘小伙推荐,搭配啤酒的都是那些油炸或者卤制的吃食,点缀起来,反倒衬出啤酒的好,我喜欢“世涛”。
很喜欢书里写的,不仅仅是针对啤酒,我们的舌头已经被惯坏了,我们越发不接受原始的风味,更喜欢添加剂的味道,这让人觉得悲哀。还有让我们拨开低能量啤酒的迷思,还是边喝边热烈的锻炼起来吧。
最可爱的是在这本书里也写到了女权,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精酿啤酒馆的主力,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啤酒鉴赏家,就凭这一点,我也要给这本书一个非常赞赏的好评啊。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三):一个爱喝啤酒的人应该掌握的技能
如何畅享啤酒?
啤酒是外来物品,很多人都喜欢喝啤酒,喝啤酒的原因有很多,社交活动、爱好、心情、品尝,节日。这些都是给喝啤酒找的理由。
外国人喝啤酒喜欢单独一个人坐在酒吧、家里小院子的藤椅上、沙发上、看书的时候。三五成群的时候,国外的人更喜欢喝洋酒、红酒。随着改革开放,啤酒成为了中国很多人的饮料。中国人喝啤酒喜欢热闹,喜欢牛饮,不喜欢独斟。更别说是坐下在酒吧里喝啤酒谈事情。
酒是好东西,啤酒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只是一种饮料,而白酒才是桌上佳品。白酒在中国来说历史久远,说起来跟长江一样长。
全世界能牛饮啤酒的人众多,可是能把啤酒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的人寥寥无几。
约翰·霍尔喜欢喝啤酒,喜欢研究啤酒。20岁开始喝啤酒,如今跟很多爱喝啤酒的小伙伴一样,挺着将军肚,一步三晃地走着,嘴里还是离不开:“今晚,我们喝两盅的兴致。”
他喜欢在全世界各地寻找酒吧,然后在酒吧里找到不一样的啤酒各点一杯,然后喝泡里就回到酒店呼呼大睡,第二天继续喝酒。
中国人都知道白酒离开不了三样东西,粮食、水、酒糟。外国人都知道啤酒离不开四样水,麦芽、啤酒花、酵母。同样的原料,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口味的啤酒,它们又使用里什么样的原料呢?
或许,当胖子约翰·霍尔来到你跟前的时候,你可以用50块钱一杯啤酒的价格撬开他严密看守的嘴巴。
他喝完啤酒之后会告诉你,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啤酒口感,来源于不同的酵母粉。有些人考虑过用月球的尘埃上发现的酵母粉做啤酒,也有人用女性性爱后的液体里的酵母菌做啤酒,甚至有人用自己的胡子上的酵母菌做啤酒,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人类对啤酒的爱好,非常执着,不惜时间和成本寻找各种原料去改变啤酒的味道,可是慢慢地大家都发现更喜欢橙黄的,淡淡的馊水味。
这馊水味的啤酒起源在哪里呢?
这段历史可能被人遗忘了。或者,某人将这些记忆写成《如何畅享啤酒》放在图书管里被人翻阅,很多喝啤酒的人只知道张嘴喝啤酒。
在公园前6000年,有一群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尔美尔人。他们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一直到公元4世纪啤酒成为欧洲的饮料。
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大公威廉四世发布《德国啤酒纯酒法》规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时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威廉·布拉德福特乘坐“五月花好”漂洋过海,他在1622年的日子中写道:“我现在不能花费时间去考虑更多,食物大部分已经消耗完毕,尤其是啤酒。
啤酒的复兴离不开中国,也离不开美国的四位先生,至于拿四位呢?书中有很多关于啤酒的故事等待大家去挖掘。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四):冰爽一夏,开启啤酒狂欢的前奏吧
2019年的夏天梢悄来临,冰镇冷饮逐一从商店橱窗之后摆上了前台,在人触手可及的地方琳琅满目。奶茶是学生们的新宠,而啤酒更是一场全民狂欢。 盛夏炎热让人们食欲不振、心神焦灼,休憩的午后,在微风中呷一口冰爽的啤酒,真是最惬意的享受,不仅能平复烦闷,更能补充能量,让人生龙活虎。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之一,是继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茶源于中国,传遍世界,啤酒却来源于国外,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而啤酒的“啤”更是根据英语Beer而造出的一个新字。 啤酒是低浓度酒精饮料,被称为“液体面包”。但在我们与朋友激情碰杯时,你知道啤酒和喝啤酒的一些讲究吗?作为一种粕来品,我们还是先听听来自外国人的介绍吧。 约翰.霍尔是美国一位报道啤酒行业的资深获奖记者,他穿梭在世界各地的啤酒盛事中,任评审或发言人。他最新创作的《如何畅享啤酒》一书,从经济、政治、哲学等方面阐述了啤酒的起源、发展和繁盛。但作为一个资深啤酒爱好者,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它的文化,更想关注的是酿造它的原料是什么,还有如何喝啤酒让我看起来更有品味。 我们的茶是一种冲泡饮品,相较于啤酒原料更简单直观一些,就是水和茶叶。而啤酒作为一种酿造品,它的主要原料有哪些呢? 在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大公威廉四世发布了《德国啤酒纯酒法》,他规定啤酒必须以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主要原料。因此,这条法则一直沿用至今。 水当然是啤酒最基础的原料之一,当然,正因为它太基础,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对它的讲究,更多的谈论麦子、啤酒花、酵母。 然而不同的水对啤酒的影响极大,它们会便啤酒酿出不同类型。如碱性高的水质酿出烈啤酒,硬的水质酿造深色窖藏啤酒,矿物质少的水酿造出皮尔森储藏啤酒,含铝和镁较多的水酿造出了英国淡色麦芽啤酒。 麦芽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制造啤酒所必需的糖分,麦芽制造是让谷物发生水合、发芽、干燥,为酿造过程做好准备。谷物收割后送进制造麦芽的设备里,先浸泡,待蛋白质和淀粉开始分离后,每一粒都开始发芽。接下来,将发了芽的谷物平摊在大块的木板上,吸收潮湿空气,来回翻弄它们,让残留的淀粉在发芽过程中释放。 最初用来酿造啤酒的麦芽都是六穗大麦,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酿酒师培育出了两穗大麦。于是现在,两穗大麦和六穗大麦都是酿造啤酒的原料。 啤酒花是长在一种多年生藤蔓植物上的球花,这种植物在特定环境下还能长出果球果。好的啤酒花含有辛辣的风味和带有泥土味的花香。在美国、英国、捷克和德国,种植着大片的啤酒花。 酿造就少不了酵母。酵母是酿造出啤酒的奇妙的微生物,不同风格的啤酒需要不同的酵母菌,他们产生的味道多种多样,从香蕉、泡泡糖、花香到胡椒、丁香和怪味,不一而足。对于啤酒个人风味的极致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发挥奇思妙想,他们从各种不同的物体中提取酵母样本,如科学家从黄蜂的腹部和制版中提取酵母样本,有有人从自己的胡子中提取酵母样本,更有人为了获取稀少的酵母样本,把酵母钻入火箭运送了太空,获取太空酵母。 无论酿酒师是多么别出心裁,但那都只是在啤酒的西方发源地。而我们常有用的啤酒,几乎都是大众啤酒,是批量生产出来的。在国内,人们是无法享用到各种少量生产的风味啤酒的。 一般来说,啤酒的外观、香气、风味、口感决定着啤酒品质的好坏,畅享啤酒时,对装酒的玻璃杯和倒酒方法也有一定讲究。但大多数时候,如果你想畅饮,拿着一瓶瓶装啤酒,你就可以开始享受,无需太多的繁文缛节。但是,如果你想休闲放松,尽情享受啤酒带给你的氛围,那你最好还是去有专业调酒师的酒吧去点一杯你喜欢的个人风味啤酒。 在这个盛夏,不管是在哪里,都请开怀畅!就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你种辛勤劳作后对自己的犒赏。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五):比起学会喝啤酒,我们更应该是了解它
在苏州,每到暑假时,苏州乐园都会举办啤酒节,而周末的时候,更会邀请各式各样的人来表演。震耳的音乐、狂热的激情,麦芽、酵母菌的香味,刺激着我们的一切感官,让我们不自然的开始随着音乐狂欢、呐喊、释放,仿佛营造出一种别样的西班牙风情来。
我所熟知的酒类不多,知道的有三种:一种是红酒,贵客的座上宾,一般出现在浪漫、高级的场所;另一种就是发源自我们中国的白酒,我们的国酒茅台应该也属于此类;最后一种就是啤酒,视为烧烤、狂欢的最佳搭档。
有这样一句话:“喝红酒,鸿运当头;喝白酒,白手起家;喝啤酒,一起happy”,啤酒就是激情、狂欢、开心的代名词,谁也不会在举杯对吹的时候,HAPPY的时候,大量的饮用红酒,也更不会出现在释放激情少年们的烧烤摊上
对此,在还没有更权威的人给出一种说法的时候,这似乎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形成一种潮流,给他们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了一种隐形的餐饮文化。
我喜欢每一种酒,也敬佩其背后的酒文化,我相信每一种酒都承载着它特有的灵魂,而不单单是一杯或甘甜或辛辣的液体,然而要真正的弄懂它,却要花很久的时间。
《如何畅饮啤酒》的作者约翰·霍尔先生,在相继报道啤酒16年后,开始著作这本书籍,他通过对啤酒历史的研究,市场化的分析,以及对业内人士的采访,为我们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啤酒知识指南,引领我们批判性地思考啤酒这款饮料。让我们在了解它后,更好的去享用它。
1、啤酒的复兴
对啤酒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一段有趣的时期,家庭酿造开始再次合法化,他们尝试了黑啤、大麦啤、把失传已久的风味带给狂热的爱好者,这些爱好者们通过口口相传的消息和当地的新闻报道听到了各式各样的啤酒,让小作坊、家庭酒酿走入了大家的视野。随着而来的是“精酿”一词,在明显拼不过那些大的啤酒厂时,他们开始创新、精密酿造,想在肥沃的啤酒市场上分一杯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大型酿酒公司并没有把他们看在眼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初,这些“小暴发户”开始成长。他们发展壮大,也摸了老虎的屁股,更准确的说,他们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于是啤酒市场开始掀起了一波一波的市场争夺战。
2、啤酒的原料
啤酒的四种主要原料由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组成。几个世纪以来,酿酒师都在以各种方式追求制造出纯净、清册的啤酒,通常在突出这些平凡原料的细微差别和浓度方面考虑,久而久之,有的酿酒师开始在这些主要原料中添加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造出了一些不门不类的东西,来博人眼球。这终究不能帮助啤酒长远的发展。
终归到底,啤酒最重要的还是原料,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微生物学或农业学专业背景的饮酒者来说,啤酒花和麦芽更容易理解,它们不仅确凿存在,我们还能尝到和闻到它们各自的味道。我相信,以更实际的方式看待所有的原料能使我们理解每种原料的自身,理解它们如何相互作用,而不是分析的方式去看待,做到这一点后,我们便能够真正欣赏啤酒本身,和啤酒产生更浓厚的关系。
3、啤酒的推广作用
作家兰迪·穆沙曾说:“对品牌的偏好来自个人的经历、同辈的压力、社交野心、冷静的感受、广告、熟悉程度、包装、社交媒体,还有很多除了理智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而我们在喝啤酒时,我们认为自己做出了理智的选择,但其实很大程度上选择的原因隐藏得很深,也很复杂,有时候甚至更多是啤酒厂商帮助我们做出的选择,他们通过分析我们的爱好、消费习惯、风味偏好,再加以广告的作用,自然而然的让我们开始选择了他们,这就是啤酒厂商的推广作用。
4、如何畅想啤酒
现在,有上千家酒酿长,生产数千种不同的啤酒,风味的组合数不胜数,我们在大肆品尝不熟悉的啤酒之前有四个主要方面需要考虑:外观、香气、风味和口感。然后从这些方面分析这款啤酒,你是否真的喜欢?它达到了你对这种风格的期待吗?喝的时候是否带给你好的感官体验?它是否让你微笑?抑或只是你的环境和活动背景陪衬?你喜欢它的什么?会不会再来一杯?如果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是的”,那你可以考虑喝它了。这好像给我们自己喝啤酒寻找了很多麻烦,但是却可以让自己和啤酒之间建立很强的纽带,而你对它的喜爱也会日久弥新。
我相信,任何东西,只有我们真正弄懂了他们,我们才可以称得上喜欢,如果喜欢啤酒,一定要了解它,最后再爱上它。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六):了解啤酒,才能更好地畅享啤酒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叫《如何畅享啤酒 》。
一到夏天,很多人都会把啤酒作为首选的消暑饮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数十亿升的啤酒被人们喝进肚子里。但你知道好啤酒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吗?在琳琅满目的酒柜前,如何一眼就挑出最适合自己的那款啤酒?在本书中,国际啤酒赛事资深评审约翰·霍尔都会一一给出答案。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分享书中关于挑选啤酒的6个技巧和知识,让你轻松学会品尝、挑选和畅享啤酒。
001 搞懂啤酒度数。很多人将12度的啤酒误认为含有12%的酒精浓度,其实不是。啤酒的度数和白酒度数的含义是两码事。白酒的度数是其酒精含量,而啤酒的度数是指麦汁浓度,即12度的啤酒是用含糖量为12度的麦芽汁酿造成的啤酒,而啤酒的酒精含量多数在3.5% 至4% 之间。
根据营养学家计算,每人每天摄入酒精的安全量为每公斤体重1克,如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一天可饮用625毫升啤酒,即1瓶啤酒为宜。研究表明,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的数量,会让人感觉兴奋,同时对身体无害。
002 一看二闻三尝。面对种类繁多的啤酒,选择起来难免会犯纠结。作者分享了他的选品技巧:“一看、二闻、三尝”。只要你掌握好就能轻松选到适合自己的啤酒。
第一是看透明度,一款品质好的啤酒,应该是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或沉淀物。第二是闻香气,用鼻子轻轻吸气,若有明显的酒花香气,而不是异味,则为好酒。第三是尝味道,入口口感清爽柔和,没有酵母味或其他怪味,也没有明显的涩味,才是好酒。
003 用身体来选酒。在超市里选购啤酒,有时无法通过闻味道和品尝口感的方式来选购,为此,作者总结出一个更简单的挑选方法,就是根据个人体质,对号选“酒”。普通啤酒经过杀菌后,就变成了熟啤酒。因为酒中的酵母已被高温杀死,不会继续发酵,稳定性较好,适合肥胖人群饮用。
干啤酒是使用特殊的酵母,让剩余的糖继续发酵,把糖降到一定的浓度之下,适合怕发胖和有糖尿病的病人饮用。当然,患有糖尿病的人,最好不要饮酒。普通啤酒的酒精度是3.5%左右,无醇啤酒的酒精度一般控制在1%以下,很适合不擅酒力但又必须喝酒的女性。
004 10℃刚刚好。研究表明,啤酒的温度控制在10℃时,其泡沫最为丰富,既细腻又持久,其香味最为丰盈,此时饮用才能真正体会到啤酒的醇香与爽口,并且酒的苦味恰到好处。如果温度升高,啤酒的苦味就会愈加强烈。如果温度过低,不仅不好喝,还会使酒液中的蛋白质发生分解,营养受到破坏。
作者建议,喝啤酒时不要放冰块。因为冰块会让啤酒的味道变淡,最终像白开水一样寡淡,失去它的口感。值得注意的是,啤酒就是要大口地喝,千万别细饮慢酌。喝少了就不能充满口腔,这样酒会在口腔中升温,加重苦味,你就感受不到啤酒特有的香味了。
005 杯子要用对。喝不同的酒用不同的杯子,这是大家都有的概念。但是,喝不同的啤酒要用不同的杯子,对很多人来说就有点小题大做了。作为盛放啤酒的器皿,不同材质和形状的酒杯会让人在喝啤酒的时候体会到不同的气味变化,看到不同的颜色表现,感受到更多味道的细微差别,甚至连啤酒的泡沫都会有所不同。
扎啤杯是最常见的一种杯子,我们平时在餐厅使用的基本是这种类型。它的特点一般都是大、厚、重,无论什么形状、什么容量,都很结实,方便碰杯。因为杯壁较厚,所以长时间用手拿着也不会影响啤酒的温度。扎啤杯适合像“皮尔森”等淡拉格类清淡易饮的啤酒,一群人举杯畅饮。口味厚重的啤酒不适用这种杯子,你可以选择开口大、深度浅、底部宽平的品脱杯或圣杯。
006 啤酒的妙用。青岛啤酒节、慕尼黑啤酒节,相信大家早就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准备开怀畅饮,可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啤酒还有不少妙用呢,比如用啤酒来擦洗冰箱。由于啤酒里所含的有机酸能够很好地去污,所以用啤酒清洁冰箱的卫生,既起到了杀菌消毒的作用,清洁效果也是杠杠的。
另外,它还对恢复衣物的色泽大有帮助,在浸洗衣物时,倒入两杯啤酒,会使衣物变得柔软,同时对一些褪色的深色棉制品,如黑、蓝、青、棕等色有明显的复色效果。如果家里有养一些植物,可以用啤酒擦拭叶子,或者是直接把剩下的啤酒倒入花盆里,啤酒中的酵素是极好的肥料。
总结一下,啤酒是夏季清凉的饮品伴侣,也是聚会时的助兴剂。使用作者分享的几种选酒、品酒小技巧,让你喝啤酒的同时获得最佳体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哦。
参考书目:《如何畅享啤酒》[美] 约翰·霍尔
作者介绍:苏一,立志成为话少活好的职业写作人。
——END——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七):身为产品和身为作品的啤酒
喝啤酒是一件严肃的事,至少对于一部分人是如此。我是说,他们眼中的啤酒,不仅止于烧烤伴侣和休闲社交润滑剂的单一身份。温度、酒杯的形状、倒酒的方式、喝第一口之前的仪式、佐酒的食物都精确把控,无论是品尝罐装、瓶装还是发酵罐中直接饮出的鲜啤酒。啤酒的世界,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应有尽有的天堂,是培育选择恐惧症的地方;对行业而言,是厮杀激烈的江湖,是个性品质与营销各显神通的地方。
All about Beer杂质本书的作者约翰·霍尔有着令每个真心喜爱啤酒的人都无比羡慕的职业发展道路,从新闻记者到啤酒行业的媒体权威和品鉴师,以热爱为职业,深入了解啤酒行业的过去与今天,知悉不同啤酒风味的细微差异。本书中,他从行业视角和消费者视角引导我们了解啤酒,思考啤酒,更重要的是,耐心地帮助我们更开心地享用啤酒。
啤酒具有商业产品和艺术作品的二重属性。
一. 作为商业产品的啤酒
本书中提到的所有酿酒厂和酿酒师,都是精酿啤酒运动的推动者和实验先锋,在百威-英博、米勒酿酒等大公司携淡味拉格的围剿下致力于恢复啤酒昔日的荣光,让啤酒有更丰富的口味、口感和色泽,让酒友们有更丰富的选择。
啤酒行业的发展,来自于竞争和工业手段的进步,外加酿酒师的想象力与雄心,以及消费者被激发出的好奇心和越来越高的品鉴能力。无论是精酿啤酒还是大规模生产的烧烤伴侣淡啤酒,作为商业产品的啤酒,首先是从原料选择、啤酒花风味提炼、发酵程度、品质控制、运输与包装环节需要满足洁净、品质可控、不惹人讨厌的下限。书中提到的对发酵方法、气体加入方式、啤酒存储材料的创新等,都在帮助我们建立对啤酒的共性化的印象基础,这是选择一瓶品质尚可的啤酒的先决条件。
更有趣的是,书中留下了一些可以深入发掘的线索:比如酵母菌株背后的故事,让每一批啤酒都带有自己独特的印记;比如麦芽渣的生态友好利用,让啤酒江湖充满了温情;比如对精酿啤酒未来的探讨,帮助我们了解啤酒产业的新方向。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啤酒行业背后的阴影,包括暂时无法达成的性别平等和概念炒作。
二. 作为艺术作品的啤酒
啤酒的正确而打开方式,找到一只属于它的杯子啤酒成为一件艺术作品,需要酿酒师的巧思、酒厂工人和质检员的执行力、饮酒的环境条件、品酒者的细心体会这样的许多环节构成。作者致力于让本书的读者从创造适宜的品鉴条件出发,了解自身的喜好,理智地选择啤酒,明智地避开各种可能影响啤酒风味、降低饮酒过程中愉悦感的雷区。这一点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啤酒杯和倒酒方式的探讨。作为只有一只皮尔森杯、用杯壁下流的方法倒酒,却想要喝遍天下啤酒的酒徒,阅读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过去漏掉了一个品鉴啤酒的维度——选择适宜的杯子用适宜的方式,杯子的工学设计和啤酒的质地相互作用,看泡沫激发、同时偷偷闻到香味溢出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多有仪式感的画面。对啤酒的品鉴技艺了解的更多,就越来越能够了解杯中酒的滋味。此外,还有对酒吧饮酒环境的选择,洁净的酒杯、啤酒的储存环境、输酒管道的清洗、二氧化碳加注系统,对这些小细节的在意,透着将啤酒作为一件艺术品的尊重。
我,只有一只杯子的贫穷酒徒,但仍然爱着啤酒读完本书后,带着对啤酒更深的敬意与理解,甚至还有一些作为进阶爱好者的自豪感,我又来到家门外的精酿小酒馆——不是那种五光十色的啤酒瓶盖挂满墙壁,酒保背对货架上的世界各地瓶装啤酒,用开瓶器信手一开,装在品脱杯里迅速端上的那种酒吧——它们充其量只是啤酒的搬运工,而是真正的家庭酿酒,只有少数几种形成稳定而独特配方啤酒,甚至空气中没有烤串瓜子花生米的气息,龙头中是新鲜干净的啤酒,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温度刚刚好,老板会认真询问每一位酒徒的意见——这才是精酿啤酒正确的打开方式。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八):啤酒穿肠过,狂欢恰自收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饮料,没有之一。
因为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问道:“为五谷汤液及醴醪如何?”歧伯回答道:”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则完,稻薪则坚。”而且黄帝内经书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 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但有说《黄帝内经》一书是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因而其中所述酿酒的可信度尚待考证。
关于酿酒,民间又有另一个传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其中提到的杜康是一个人。杜康,夏朝第五代国君,又名少康,陕西白水县人,被誉为中国酿酒业的鼻祖。传说他是因为无意当中发现了‘粮’可以酿‘酒’而从此酿酒......
然而,无论《黄帝内经》是否是后人所作,无论龙山遗址中所发现了大量陶制酒具,无论杜康是否是发现酿酒方法的第一人,无论殷墟中出土了二百多件青铜酒具,无论周代正式设置了‘酒正’官员,都不可否认我国酒文化不但多样纷呈,且源远流长。
可是,酒文化悠久并不代表所酿的酒会流传范围更广,这与地域、风俗、人种有着极大关系。所以在当今发达的社会中,跨区域及被接受度高的却要数啤酒了。
啤是外文的谐音,因其含有酒精,故名啤酒,又称液体面包,是由大麦、酿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质、糖类辅助原料精酿而成。
啤酒由何而来?
据记载是苏美尔人发明的,那时他们便已用大麦芽酿制啤酒,尽管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后来波斯的闪米人总结了酿造啤酒的方法,及至古埃及巴比伦人开始推广普及,直到公元四世纪风靡欧洲,啤酒这种低酒精饮料的种类开始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啤酒穿肠过,狂欢心头坐。
每一杯啤酒的泡沫、每一种风味啤酒都有着如其种类似地丰富多彩的故事。酒吧幽会、野外聚餐、月下狂欢、寂寥灯前......啤酒就像一个入乡随俗、嫁鸡随鸡的大姑娘,也像一个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小伙子;无论何时何地、炎热酷寒,啤酒都会在灿如绚丽烟花的泡沫中,升腾弥散着记忆与期许。
来来来,干了这杯酒!恍惚交错,人们纵情畅享着啤酒带来的百般滋味,忙碌中享受着难得之惬意。
相较于其他酒精饮料,质优价美的啤酒之所以能推开千家万户的大门,登堂入室,皆因它的个性所致。啤酒,像中国相术里的“驿道土”命似地,以遇贵则贵、遇贫则贫的豁达个性,无论大雅之堂、街头陋巷,都以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姿态轻易而举的站住脚。
来来来,干了这杯酒!在你尽情享受酒到杯干带来欢乐爽快的同时,关于啤酒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路易斯.巴斯德说过:啤酒里所蕴含的哲学远胜于世上所有书籍。而美国人约翰.霍尔则在《如何畅享啤酒》中从现代啤酒复兴、四大原料、风味的重要笔记、如何畅享啤酒、在酒吧喝啤酒、在家喝啤酒、微妙的消亡等七个章节,带你深度领略啤酒的历史发展轨迹、文化故事、酿造原料以及市场分析,一路引领我们了解、思考啤酒。
啤酒无处不在,是成年人的最大乐趣,人们很容易忘记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酿造啤酒不仅需要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还有可延伸追溯至人类起源的历史。
而在风味的重要笔记中,作者还提到了多种风味的啤酒,其中便有一种我们闻所未闻、尝所未尝的南瓜风味啤酒。
南瓜风味啤酒是肉豆蔻、肉桂、丁香、多香果混合成南瓜风味,散发温暖或热情的香气。这种味道能召唤大脑想起感恩节的甜点,想起寒冷时节里裹着温暖的毯子待在屋里......读到这儿,怎会不令人脑海中浮现出冒着泡沫香气诱人的另类啤酒呢!而关于这样的介绍,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弥散在酒故事中的快乐。
当然,作者不仅仅在字里行间讲述讨论着啤酒的原料、技术与品尝的快乐,也提醒人们啤酒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令人遗憾的文化。
比如: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不但出现过利用女性来推销产品,且出现了‘内裤脱衣舞女’、‘美臀’这样的啤酒名,那时的广告牌、杂志也会用比基尼的模特来推销啤酒。
这是令人不安甚至哀叹的啤酒文化,作者如是说。因为在他看来,啤酒文化不应有种族、民族、性别的身份,它应该无关性别、性征、种族、宗教信仰、政治观点,不应该有攻击性,更不应该有粗俗的名字,它的名字应该是有趣的、有积极向上信息含量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咱们中国的酒文化不但包罗万象,而且其中也极少有上述歧义的文化存在。
这并不是标榜国酒文化如何高大,也不是因为上述啤酒文化的瑕疵而予以否定。这是因为酒文化并非独立的,它独特、热烈、豪放、快乐,却与地域人情息息相关,与地域文明高度融合。
来来来,感情深,一口闷,干了这杯酒,不醉不罢休......酒穿肠而过,狂欢恰自收啊!
无论白酒、红酒、啤酒......在饮下它的时候,除了情怀、兴趣、排解疲劳、发散快乐以外,必须要因人而异,做到适可而止。酒可助兴,亦可误人!这正是那句老话:看物一分为二,做事量力而行。更何况豪情万丈下饮酒误事的例子自古以来数不胜数。
最后赠诗一首: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不义之财君莫取,忍气饶人祸自消。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九):浅谈本书关于啤酒名称相关的各类翻译
精酿啤酒风潮在国内盛行已久,作为啤酒爱好者乐见于相关书籍的不断问世。无论是国内精酿从业者自编的科普类书籍还是与本书类似的各种翻译作品,似乎都在给这股精酿啤酒普及大潮推波助澜。本书翻译自啤酒记者John Holl所著《DRINK BEER, THINK BEER: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Every Pint》。通读全书,内容上总体感观十分一般不谈,本书译名十分地具有迷惑性。从起源写到四大原料,似乎是精酿科普类书籍,但实则大多篇幅是作者从美国精酿行业从业者的角度出发,结合经验撰写的一本感悟吐槽集而已。难怪有短评
“...适合进阶类啤酒爱好者,初识者一脸懵逼”。不过转过头来看,初始者们一脸懵逼地看完把本书然后不过脑子扔在一边吃灰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非常不幸的是,本书的名词翻译很可能让进阶啤酒爱好者们十脸懵逼。
精酿啤酒作为彻彻底底的舶来品,许多概念分类与中文本无对应,与其花时间创造一个似是而非,好像有根据实则莫名其妙的对应译法,不如直接用现成的缩写来的方便直白。毕竟当今社会,读不出记不住IPA三个拉丁字母的人,估计要比能记住什么“印度淡色麦芽啤酒”的要少的多吧?况且,把持着央视对待NBA的翻译态度粗犷地把IPA译作如此形态本就暴露译者十分不懂啤酒,且不讲道理。不负责任的回推翻译逻辑,不要说研究查阅已经存在的精酿啤酒种类正式译名了,本书译者怕是连朗文或是柯林斯这类稍微高级些的词典都没有查,只是查了简单的英汉小词典就下了结论吧?
本书大量啤酒相关名称翻译随心所欲,译名不仅无法准确带入现代精酿啤酒风格和分类体系,十分容易产生误解,甚至无形中带入了中国消费者一些传统落后的啤酒观念(如黑啤酒,黄啤酒,白啤酒等),对精酿啤酒推广实则有害无益。
未读似乎是有一个《如何...》丛书系列。《How to Listen to Jazz》译作如何听爵士,《How to Visit an Art Museum》译作如何参观美术馆似乎都恰如其分;《Talking Pictures:How to Watch Movies》译作如何聊电影?《WASTING TIME ON THE INTERNET》译作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认真的么?直到本书《DRINK BEER, THINK BEER:Getting to the Bottom of Every Pint》译作如何畅享啤酒就完完全全是误导试翻译了。即使是取自原书Chapter 4的小标题How We Drink Beer而直译为如何畅饮啤酒,似乎也并不恰当。第四章内容从外观、气味等四个维度解释作者的品酒观,译作如何品酒也就罢了,“畅饮”一词从何而来?可能只是因为又要有“如何”,又要有“喝啤酒”,单纯的译作“如何喝(饮、品)啤酒”担心卖不出去吧...?
究其根本,个人认为译名之谬误还是在于译者传统落后的啤酒观,啤酒(美式拉格)当然应该畅饮才对!而精酿啤酒(craft beer)从精神上来讲当然可以或者也同样应该“畅饮”,但作为一本记录精酿啤酒行业见闻和啤酒方方面面感悟的随笔类书籍,似乎“畅饮”一词用做标题,就不十分准确了。
更让人生气的是本书关于啤酒风格和分类各式各样随意的译名。现代啤酒行业对啤酒风格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啤酒发酵的方式(或使用的酵母种类),上发酵啤酒统称为ale,下发酵型啤酒统称为lager,加上自然发酵类啤酒(wild,如lambic等)构成普遍意义上的啤酒三大类别。而本书大致翻译如下:
Ale:一般译作麦芽啤酒。
Lager:一般译作窖藏啤酒。
试问是只有ale用麦芽酿造?还是青岛和百威的淡lager出厂前需要窖藏?并不是小字典中ale的释义是麦芽酒就可以粗暴的翻译成麦芽啤酒。而虽然lager在德语里好像的确是“”窖藏“”的意思,在现代啤酒体系里就可以把lager翻译成窖藏啤酒。甚至手上的柯林斯已经明确lager译名为拉格啤酒,译者这又是在坚持什么呢?更让人混乱的是,本书窖藏啤酒这一译法似乎对应了好几类啤酒风格,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大致整理了本书涉及的各类啤酒风格分类名称,左侧为本书译名,粗体为BJCP译名。大致粗略地翻了原文,原作者还是十分专业的,基本所有风格名称均基本符合规范。
印度淡色麦芽啤酒:IPA即可
塞森啤酒:Saison 季节啤酒或赛松
淡色麦芽酒:Pale ale 淡艾尔
深色窖藏啤酒:Dark lager 深色拉格
英国黑啤酒:Dark british beer 深色英式啤酒
香槟啤酒:Gueuze 贵兹(一种比利时小麦啤酒)
苏格兰麦芽啤酒:疑为Scottish Ale 苏格兰艾尔
琥珀麦芽啤酒:疑为American Amber Ale 美式琥珀艾尔
金色麦芽啤酒:疑为golden ale 金色艾尔
双倍印度淡色麦芽啤酒:疑为double ipa 双料ipa
科尔什啤酒:Kölsch科隆啤酒。原文为“在德国科隆,有一款叫科尔什的当地啤酒”,我真是...
野生啤酒:wild beers,难道还有家养啤酒不成?自然发酵类啤酒
浅色窖藏啤酒:helles lager,目测可能是helles bock 清亮博克
比利时淡色麦芽啤酒:疑为Belgian IPA 比利时IPA
皮尔森储藏啤酒:??Pilsner lager?
酸麦芽啤酒:疑为Sour Ale 酸艾尔
俄罗斯帝国烈啤酒:疑为Russian Imperial Stout我靠,写到这里,我终于知道这本书里烈啤酒是啥意思了,就是世涛啊!应为俄罗斯帝国世涛
干爱尔兰烈啤酒:这下我知道了,这个可能是Irish Stout 爱尔兰世涛
美国淡色窖藏啤酒:American Light Lager 美式淡爽拉格
德国冰啤酒:eisbock冰馏博克,这个译名显然不合适
传统的高浓度窖藏啤酒:bock beer 博克,讲清楚啊窖藏啤酒到底是lager还是pilsner还是bock?
日光嗅:light-struck,讲道理,嗅是动词吧?译文为(...术语叫“日光嗅...),应为日光臭。
Casserole beer:疑为作者调侃,本书译者一本正经地译作了砂锅融合啤酒。233
炼金士啤酒:疑为Alchemist酒厂,有炼金师,炼金术士,什么叫炼金士?
奥瓦尔:orval 应为奥威啤酒,一种比利时淡色艾尔,经典修道院啤酒。
照片墙:Instagram,有本事倒是把括号注释给去了呀,看谁还知道这说的是Ins。
阿姆斯特尔淡啤酒:amstel light,似乎是喜力旗下一款皮尔森啤酒。
吉尼士:Guinness ???出门左转你跟便利店员要一杯吉尼士试试?健力士啊!!
煤仓酿酒公司(bunker)生产的机器捷克储藏啤酒(machine czech pilsner):这个翻译我真是醉了,bunker好好的堡垒酿酒厂翻译成煤仓?你怎么不取另一个意思叫沙坑酿酒厂呢?machine czech pilsner原文三个大写就给硬搓成机器捷克储藏啤酒这种四不像。实际上应为bunker酿酒厂一款叫machine的捷克风格皮尔森。话说储藏啤酒在本书的翻译体系里应该指的是lager才对吧...我已经混乱了
快桶酸啤酒:quick-kettle sours,想不到,本书译者坚决不造词的原则在这里就破了功了!快桶是什么东西?kettle也不是桶吧...?
Yelp:这个译者实在是有意思,这里还特意来个译者注。表示yelp暂时无通用中文名。学到了学到了,原来照片墙真的是ins的中文名...
鞋底分离酿酒厂:Departed soles brewing,233
科罗娜精酿小麦啤酒:coronita extra,特指207ml的科罗娜extra。然而科罗娜是加了玉米和大米的,为什么要翻译成精酿小麦啤酒?为什么?
火人基金:fireman capital,没有通用中文名就不翻译的原则又不要了?
未开瓶:untapped,这是哪门子的通用中文名??
《纯净法》:reinheitsgebot,特指《啤酒纯净法》
乌奎尔皮尔森:Pilsner Urquell,所以这里又叫皮尔森了,不叫窖藏啤酒??最近特别火的皮尔森,好像现在已经有官方译名了,博世纳皮尔森。
大致归纳了这么多有问题或有意思的译名,本人水平有限,原书实在不想仔细看了,大家如发现有问题的请通知我,及时修改。
总而言之,本书翻译原则十分诡异,有的地方放个编者注解释半天,有的地方干脆就在括号里解释了事。许多诸如烈啤酒(已经破案),桶陈皮酒,酵母小麦啤酒,苦啤酒,野麦芽啤酒,白啤酒,黑啤酒等等莫名其妙的译名让人咬牙切齿;而一大堆硬着头皮翻译的美国酒厂名又叫人忍俊不禁。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最后,BJCP(啤酒品酒师资格认证协会)这个中文名倒是翻译的非常精准,原作者已经暗示到如此地步译者为什么不去官方网站看一看呢?真想把世界啤酒分类指南(中文版)扔脸上!
《如何畅享啤酒》读后感(十):炎炎夏日何以度?啤酒撸串小龙虾。举杯畅饮啤酒的你,其实不懂它
不知不觉,立夏过后,又到了美妙的夏季。夏夜漫漫,何以解忧?三五好友,同约夜宵!
若是说起夜宵界的“扛把子”,那自然非小龙虾和烧烤莫属了。一到夏天,几个好哥们相约而聚,坐在露天的大排档,再点上一大盆小龙虾,一大把烧烤,要上一桶冰镇啤酒,一晚上的时光便悠悠度过了——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这应该就是夏天最正确的打开方式了吧。
说起来,中国人一向是以“懂酒”、“酒文化”而自诩的。在中国人眼中,酒中有情、酒中有义、酒中有诗书、酒中有风骨、酒中有攻伐、酒中有谋略、酒中有青史、酒中有苍生。
就拿酒场必备的白酒来说,你也许知道,不同品牌的酒有不同的香气和余韵。比如,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后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而以山西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酒,清香纯正、甘甜柔和、自然协调,后味爽净;以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的窖香型酒,窖香浓郁、酒体醇和协调、余味悠长;以产自陕西的西凤酒为代表的凤香型酒,醇香秀雅、醇厚甘润、诸位协调、余味净爽。
而若是拿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黄酒来说,懂酒之人会将黄酒分为元红、加饭、善酿和香雪四大类。元红就是俗称的状元红,因为酒坛外表刷成红色而得名,酒液橙黄透明,落口干爽。加饭酒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在酿造时,减少水的比例、增加饭的比例,酿造而成的酒液呈琥珀色,味醇甘鲜,是半干型黄酒。善酿则是用元红代替水来酿酒,被称为酒中之酒,口味鲜甜,适合加温饮用。香雪酒则是用糟烧代替水进行酿造,色白如雪,不适合加温饮用。
就算是用来佐以西餐、凸显逼格的红酒,你大概也懂得开瓶后需要先醒酒,才能获得最佳的口感,你也许还知道,要通过摇晃杯体,轻嗅酒液散发出的繁杂香气,并欣赏杯中的琥珀色酒液,或许你还能信口说出“干红配红肉、干白配白肉”这样的基础搭配。
但是,作为能与白酒、黄酒、红酒四分天下,独占夜宵界鳌头的啤酒,你对它又有多少了解呢?恐怕你对啤酒唯一的一点了解,仅限于知道燕京、崂山、青岛等几个国产啤酒的品牌吧。
正如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所说的那样:“啤酒里所蕴含的哲学远胜于世上所有的书籍。”如果我们愿意投入一点时间学习一些关于啤酒的小知识,那一扇新的大门将向我们敞开,我们眼前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啤酒世界。也许将来你会有机会在这个世界的某处,找到一款最适合你心情和个人口味的啤酒,是的,这种体验就像你偶然间走进一家小餐馆,吃到一份最合你口味的佳肴一样。
为了让你有机会拥有这样愉快的体验,你也许需要一本书,那就是《如何畅享啤酒》。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霍尔,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资深啤酒鉴赏者,他不仅是《精酿啤酒与酿造》这本杂志的高级编辑,更是世界各地啤酒比赛的评审和发言人。是的,你没有看错,啤酒也有比赛!要知道,茅台酒也曾冠以“1914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头衔,那么,在啤酒界也举办类似的比赛,又有什么出奇的呢?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啤酒证明了上帝爱我们,希望我们快乐。而美国正是一个建立在啤酒之上的国家。
第一个登上美洲大陆的的英国人叫威廉·布拉德福特,当他乘坐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美洲大陆的时候,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不能花费时间去寻找或者考虑更多了,因为食物大部分已经消耗完了,尤其是啤酒。”所以,这些热情洋溢的英国人上岸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始酿造啤酒,从此,这些定居在美洲大陆的外来者,将啤酒带到了美国。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的那些创立者们也定期在小酒馆会面,他们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谋划着革命大计,最后,这些喝得醉醺醺的元老们建立了今天的美国,而那些元老们自己也是很好的酿酒师,例如美国的国父华盛顿,他有一张经典款黑啤酒的配方,至今还保存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
有人的地方就有啤酒厂,正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啤酒自然也有江湖。
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啤酒界也曾经暗流涌动,啤酒界的两股势力展开了一场华山论剑,剑宗和气宗各出奇招,希望获得最后的胜利。争斗的双方中,一方是全球化的大型啤酒厂,比如百威、喜力、米勒等大型啤酒厂,而另一方则是那些宣称自己始终致力于啤酒精酿工艺的小型民间啤酒作坊。
之所以会有剑宗和气宗的争斗,还要从一个世纪以前的1920年说起。
在那一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禁酒令,于是酿酒产业被迫转入地下。在禁酒令颁布之前,全美国约有近五千家酒厂,而当禁酒令被废止后,只剩下几百家苟延残喘的酒厂。从那以后,啤酒厂的规模开始变得庞大,那些大型啤酒厂不断吞并自己的竞争者,直到彻底淘汰对手。到了1970年,美国的啤酒厂数量只剩下50家。
而小型酿酒厂的复兴则是从1976年开始的,在那一年,一个叫麦考利夫的人创建了新阿尔比恩酿酒公司,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复兴了这个曾经令美国人骄傲、却一度陷入混沌的酿造传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可以品尝到金色麦芽啤酒、琥珀麦芽啤酒、淡色麦芽啤酒,以及带有一点巧克力或咖啡风味的烈性啤酒——总之,竞争带给我们更多口味和选择,不是么?
啤酒的酿造工艺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起源的历史,一杯上好的啤酒,需要四种最基础的原料,那就是水、麦芽、啤酒花和酵母。几个世纪以来,酿酒师都想把这四种基础原料玩出花来,原料如何混合、如何互补、如何发酵,都是很关键的问题,每一次新的搭配都像是摇色子——最终的成品可能是口味上佳的啤酒,也可能连浇花都不适合。
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的脑洞打开了,许多酿酒师和酿酒厂都开始尝试在这四种基础原料中加入特殊的配料,以求酿出独一无二的啤酒——他们成功了,因为他们酿出来的酒,从非凡绝妙到奇异怪诞,没有你想不到的。
到了后来,基本上人们能消化的东西,都被用来酿酒,其中包括咖啡、茶、巧克力、水果、草药、香料、蘑菇,甚至是肉、牡蛎以及木头,甚至还有一种啤酒,在它的瓶子里,竟然塞着一只老鼠标本!
当然,除了这些刻意博人眼球的奇葩啤酒以外,确实有些不寻常的啤酒具有很好的品质,例如有一款用烤牛心和迷迭香酿造的啤酒,还有一款加入了月亮尘埃——别吃惊,真的是月亮上的尘埃——的淡色麦芽酒。这些啤酒的品相和口味各不相同,也许它们只是某位酿酒师心血来潮的尝试,世界上将不会再次出现同款啤酒,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奇思妙想确实让啤酒从此变得不那么普通。
一些小众而经典的啤酒厂,甚至变成了人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旅游目的地——那些狂热的啤酒爱好者甚至通宵在酒厂门口排队,等待购买一款限量款啤酒,就像果粉们抢购最新款苹果手机一样疯狂。
那么,假如你有幸拥有了一款美味的啤酒——当然,它绝对不能是在那些大酒厂里的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罐中的一罐——你该怎样去品鉴它,才不会糟蹋这人间至味呢?
正如品味红酒一样,当你品味一款啤酒时,有四个最主要的方面需要多加注意:外观、香气、风味以及口感。它们共同决定了你是非常钟意这款啤酒,还是浅尝辄止。
一杯清亮澄澈的啤酒倒进你面前的杯子里,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令人垂涎的美妙颜色和丰富的泡沫吧——无论是让我们想起故乡秋日落叶的琥珀麦芽啤酒,还是让我们如同置身于慵懒夏日夕阳下的酵母小麦啤酒,抑或是一杯吸收了所有光线的俄罗斯帝国烈啤酒,以及像一杯橙汁一样鲜艳的新英格兰风格印度淡色麦芽啤酒——每一款经典啤酒,都会引领我们进入专属于它的世界。
欣赏完杯中美酒深邃的外观之后,便可以轻嗅你面前这杯佳酿的香气,看看它会带给你怎样的体验——比如闻起来像巧克力或意式浓缩咖啡的用卡拉法麦芽酿造的啤酒,或者闻起来像橘子一样的用巴伐利亚柑橘啤酒花酿造的啤酒——这种感官上带来的微妙体验,绝对会让你永生难忘。
闻过之后,就该入口了。一杯啤酒的颜色再美,香气再浓,最后还是要靠入口的味觉来折服品酒者。来吧,啜饮一口冰凉的啤酒,让酒液充分浸润你的舌头,好去充分感受它的风味——那些微妙的苦、甜、咸、酸、鲜——那是每一杯啤酒的灵魂。
最后,还要用口腔感受一下这款啤酒的口感。所谓的口感,是由啤酒的酒体和碳酸化作用共同构建出来的。你不妨问问自己:这款啤酒的浓度和质地品尝起来怎么样?而碳酸化的程度又怎么样?这样,你大概就会对啤酒的口感有一定的认识了。
从佛手瓜到芥末,从红茶到烟熏泥煤,从纳什维尔的香辣鸡调料到印度的葫芦巴种子……啤酒就像生命一样,一直在进化。而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啤酒的人来说,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风味,还有新的人——因为作为社交饮料的啤酒,总是能把人们聚在一起,让人们共同享受一段闲适而自在的时光。
也许未来的时光我们会面对许多艰难和挑战,但不管怎样,喝啤酒始终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要是还能配上一盆小龙虾就更美妙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