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是一本由斯蒂芬·朱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我捡到了一片落叶
原本孤僻的他因着加布里尔阳光般的照顾融入了世界树,但加布里尔的离去认同书叶失去了阳光,开始慢慢泛黄,最后与树枝脱节飘落。当这个故事折射到社会上你会发现,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许多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正在泛黄又随时有可能飘落离去。而夏利便是那在树上给予阳光的部分人,他们热爱慈善愿意将自己奉献,而他却没有走入马丁的世界,因为现在的马丁只能被加布里尔拯救,而最终将他的骨灰撒在花下。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
花了2个小时看完 阅读量不大 没什么难度 故事内容如最后译者夏奈尔手记里一样 就不剧透了
书中记载很多著作 花名 以及一首可以单曲循环的《Gymnopedie》
一个精神寄托的花园 寄托着思念 回忆 原本两个人的世界剩下一个人在世间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是个致命打击 何况是一个自幼缺爱 有着自闭症的主人翁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
加布里尔是他的寄托,当一个寄托消失之后,会想要努力的留住一丝残存。幸好他的星期五出现了,对这个世界开始回温,这也需要自身的接纳,当有人对你展开拥抱的时候,要试着微笑,然后走进,最后相拥。你不是一个人。
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到现在脑内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每个人对人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书中写到二楼老奶奶的热情到后来的不出现,我反而可以理解她,当你一直微笑却得不到回应或者改善的时候,会消失不见的,虽然你不是一个人,但是你同时也是一个人。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一个孤独者的追寻
马丁是一个孤僻的人,加布里尔是他唯一的爱人,在加布里尔意外去世后,马丁难以接受,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挽留,他先是希望在其他人眼中留住加布里尔最后的印象,后来又在她看过的书和花园里追寻爱人的足迹。
“他活着——更确切地说,他苟延残喘——活在昨天与今天之间,在爱与死亡之间,他没有办法切断它们之间的联系。”
他孤独而执着地追寻着逝者的亡灵,同时遭受着身边人异样的眼光。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这种全篇抒发感情的文章如果能引起共鸣的话,会觉得非常深刻和唯美。不过对于我这种没有类似经历的人而言,有时候会觉得很无病呻吟。
不过里面的词句很优美,对小细节的处理也很让人觉得细腻。作者比较会文字的掌控能力很强。
比如当殡仪馆的人递给马丁他妻子的死亡证明,以及后面他工作被辞退后工作人员给他的辞退证明。死亡证明证明一个人曾经活过,工作证明证明一个人曾经工作过。有时候会觉得很荒诞,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要靠这种东西来衡量。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追寻内心深处的自我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是一本充满了法式浪漫和悲伤的故事,男主角马丁因为不愿意接受妻子已经死亡的事实,还欲向别人证明加布里尔活着,开始批改她生前的试卷,直到加布里尔任教的学校校长告诉他:亲爱的先生,请您节哀顺变。
每个人一生总要遇到一些事,把他从依恋的生活中生生剥离,重新认识并发现另一个自己。并且,当一个人不满当下的生活时,哪怕整个世界都与你为敌,也有权选择过另外的一种生活。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马丁,每个孤独的人背后都藏着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只是很少有人能像马丁一样自由放任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在自己的花园王国里做自己的王,找到平和、安宁,甚至幸福。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我们怎样走出时间?
“笑,世界便同你笑
哭,你便独自哭”
马丁丧妻了,在噩耗传来之初,所有人都对他报以同情。理解这个失去了挚爱之人的心情,可是时间一长大家就受不了他了。倒并不是受不了马丁,而是受不了环绕在他周围的乌云,我们的哀悼只有三分钟。祥林嫂那样的重复着她苦难的故事,渐渐就会被嫌弃。
整本书都在咀嚼马丁的苦难,我觉得也不是丧妻之痛,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击。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情, 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 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 , 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现实并非如此,我们正是日日重复同样的事情,才缺乏了失去的能力。麻木在机械中,钝化了对生活的感知力。
马丁这样奇异的人,或许也存在于我们的内部中。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加布里尔的花园不因加布里尔而盛开
加布里尔的花园很美,然而,这都是夏利的杰作。
每个人都难免假想过,如果生命中的另一半永远离开自己,自己将会怎么样呢?有人或许会痛不欲生,有人或许会失魂落魄,也有人会凄美决绝的相伴而去,但也有人会如释重负,甚至有一丝窃喜。
不幸的马丁正面临着这个命题,他的选择,则是自欺欺人。然而正如花园里的花朵终将面对永恒凋亡的宿命,逝去的终究是逝去了。人们即使会留恋,会理解,但不会铭记。同事由同情变为厌恶,邻居老太太由鼓励变为漠视,布兰,夏利,加布里尔生命中重要的人也将会去迎接新的生活,沉溺其中的只有马丁,痛失爱侣的马丁。
从不大忧郁的文字中不难感受到,忧郁始终笼罩着花园。当孩子在花园里欢声大笑时,这片阴云终于散了,花园依旧很美,夏利也重新看到了加布里尔那美丽的花园。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加布里尔娜
什么是加布里尔娜呢?
它又代表什么呢?
首先拿到书先把丑陋碍事的腰封扔了吧!书签也一起扔了吧!这些字会禁锢你的思想,它们会让你成为“马丁”,而我们要的是“鲁滨孙”。
本书的目录就像一个个尚未点燃的礼花,当你翻到244页后再回过头来,那是一片绚丽。
提起法国我的印象里只有三个词,民主,自由,浪漫,在重拾花园后领略到了自由的魅力与别样的浪漫。
全书围绕着马丁鲁滨孙在妻子意外身亡后三个大的精神跨度,在社会,在漂泊,成为鲁滨孙。楠木蓉绣花球-加布里尔娜-加布里尔娜。
花园暗喻着欢乐,轻松,再冠上人的名字那就多一个自主,如果加上重拾就代表了失而复得,这些恰恰就是我们所希翼而又不知道它就在我们手中,当它失去当它回来,你才发现花园一直就在我们身边,这个狗血桥段被影视书籍乐此不疲的一遍又一遍重复。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遇见一个神经病
一直对意识流的小说不太感冒,特别是外国文学,常常因为文化差异的不同,更加不知所云。
我不知道这本书算不算意识流小说,总之,看完之后我也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其实,不是译者在文章最后的那段补充说明,我连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无法理解。
男主人公因为爱人的去世,从此一蹶不振,每天浑浑噩噩。性情乖戾孤僻,与社会格格不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赤身裸体游荡在花园中,吃楼上邻居扔下的食物……这样的一个主人公人设,不是译者说的抑郁症患者吧,简直可以说是一个疯子、神经病了。
本着诚实的态度,和对“国王的新衣”的痛恨,我顺从本心而评分了。虽然我试图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希望能够体会到男主人公的心境,最后哪怕是同情也好,怜悯也罢,至少能产生一点点共鸣。但是,非常遗憾,我真的什么也没被触动到。第一次参与豆瓣新书品鉴,怎么也该有一段发自心扉的感言文来交作业的啊。对不起,这次交白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