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蛾,在茧内不停地挣扎,很痛苦。旁边的人就起了怜悯之心,她拿来一把小剪刀,把茧剪开了一点点,这只蛾就慢慢地爬出来,可是这只蛾它挣扎了几下就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感到很震惊,本以为这只蛾多么幸运,得到了人的帮助,少受那么多的折磨就破茧而出。但是看到后面的结尾不仅倒吸一口凉气:这只“幸运”的蛾居然死了,这是多么可悲呀。很显然,是人的多余的爱扼杀了蛾的生命,人的好心反而办了坏事。难道帮助蛾解除束缚让它获得解脱也是一种错误?
这个故事不得不令我深思,我不由想到了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面对课堂,面对学生,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已做了那个“人”,是否也在做着自以为聪明的蠢事?是否我们也在制造着蛾的悲剧?
每位老师都知道新课标上有这样一句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们明白它的意思,但是真正能这样做的又有几人?当看到学生理解课文有困难时心生怜悯而代替学生读书、思考,甚至代替学生回答,一节课下来看似顺利,老师累得不得了,其实学生什么也没学会。看到学生不会写作时给他们读范文,结果学生写得文章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完全没有了个性的张扬。这——就是我们好心办的坏事。
叶圣陶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教学犹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在孩子学走路时,只有让孩子经历摔倒、疼痛、爬起的过程,孩子才能及早学会走路。教学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思考、甚至是痛苦,学生才能学有所得。而老师需要做得是适时扶放,不断地引导与鼓励,给学生加油。就像包在蚕茧里的蛾,只有经历挣扎与痛苦,才能化蛹成蝶,翩翩起舞,绽放出其最美丽的身姿。
看似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这个教育寓言,无疑给每位教师一个警示: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真正的“爱”。每位教师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及早醒悟,该放手时就放手,努力摆好自己的位置,不要做那个多余的“人”,切莫让学生做这只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