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本民族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文化标识,大概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
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闭关锁国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在世界列强的入侵面前,屡战屡败。学者们在追寻中国失败的原因时,都归结为文化方面的原因。中国千余年来,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所考内容又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造成了国家与国民普遍都不大重视发展科技的局面,科学技术便远远落后于西方;又认为中国的政治实行的是专制,缺乏民主,压抑了人民的创造热情;一句话,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造成了国家的积贫与积弱,使一头本当威猛异常的东方雄狮,成了西方列强的砧上之肉,处处被动挨打。
五四运动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被引进,“民主”与“科学”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为适应这种“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梁启超语。我的理解,这种所谓的“变局”就是中国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在西方列强的枪炮声中开始的),中国实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康有为、梁启超提出变法维新,学习西方,企图实行君主立宪;同时废除科举制度,改革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西方设置新学;派遣大批青年学子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科技,以期中国能尽快摆脱困境,走向富强,重振昔年汉唐的雄风,以新的姿态,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还我中华民族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处此“变局”之中,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指斥为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罪魁与祸首,在打倒孔家店的一片呼声中,几乎被荡涤净尽。
在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动荡、探索之后,在中华民族逐渐走向富强之后,新的问题产生了。维持社会关系所必须的人的可贵的诚信品质突然失落了,很多人为了金钱,什么都敢干,把人之为人的“良知”丢失了。甚至还有人大言不惭地问,“良心值几个钱?”。整个社会道德出现滑坡,信仰出现危机。金钱至上的风气,贫富差距的拉大,有些为富者的不仁,造成了人心的浮躁。贫者思富,富者思贵,欲壑难填,不择手段;面对自然,疯狂索取,即使遗祸子孙,也在所不惜。人们如迷途的羔羊,找不到了来时的路,整个世界又面临着另一种深重的危机。
当代著名美籍华人哲学家成中英先生说:“在今天这个世界,各种问题都在找寻一个整体的秩序,以为问题解决的基础。在政治方面,我们要问:权力的应用,能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而不是制造更多的纷争。在经济方面,我们要问: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能不能带来全体人类的福祉,而不是造成更大的不均。在科技方面,人类掌握科技理性、知识工具,但是人文精神的生活世界却日渐萎缩,怎样使科技与知识为人类生命价值服务,成为一个基本问题。在宗教方面,宗教本来应该带来人生的安身立命,但为何却带来族群的冲突,带来信仰的敌视与仇恨,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人类面临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宗教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说是处在一个极为困难的境地。”
关心国家民族和人类前途命运的人们,面对这个不容乐观的现实,都在寻找着国家民族和人类未来的出路。
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时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到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脉,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道义”、 “诚信”、“和合”等宝贵思想,有利于疗治今天出现的这些社会疾病,有利于良好的世道人心的恢复。曾经被割断的民族文化之脉,急需进行接续。于是,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之下,从民间的自觉开始,发展为官方的认可与支持。儒学研究机构和传播儒学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华人中纷纷成立。
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处理国家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往来的至高准则而被制成匾牌悬挂在联合国大厅内。
儒家文化顽强的生命力,犹如原上离离之草,在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春风中,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儒学春风所过之处,为个体人生带来心灵的安顿,为家庭、村落、社区、集团、社会带来了和谐与安宁。
2007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界儒学大会发起国际会议,在山东曲阜召开,会上通过的《世界儒学大会发起宣言》中说:
“儒学是以孔子学说为基础,以历代儒家宗师的理论为主体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儒学以仁为核心、和为宗旨、义为根本、历经千年的发展衍变,已经成为一种融哲学、历史、文学、宗教、政治、艺术等为一体的文化巨流。”
“儒学把诸流和鸣的大同世界视为人类的美好理想,向往大道畅通、众芳献瑞的和谐时代,追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纯朴民风,赞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伦胜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努力追求的人生最高理想。今天的我们,学习孔子,传播儒家文化,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添砖加瓦 ,“是为世界人民谋福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张立文先生所说:“我们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有人曾对宣扬儒家文化提出质疑,担心这样宣扬会造成社会的退步。这种担心虽说不无道理,但须知道,儒家文化是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是能够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一个活的体系。它自身是处于一种不断更新的过程之中的活的文化载体。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糟粕性的东西,比如“三纲五常”之类,我们当然要予以抛弃,而那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的优秀的东西,比如“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我们则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加以吸收融会,给予其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解读。使之为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使之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服务。这才是我们应持的对待儒家文化以及其它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