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清早,我照例去各教室晨检。
我顺着台阶,一边欣赏楼道墙壁上张贴的图片,一边思辰着今天的晨读该是一副让我欣欣向荣的景象吧。
突然,二楼北头传来了急促的沙哑的叫骂声,又是谁大清早批评学生呢?于是,我加快了脚步。
拐过二楼,我定睛一看,原来,穆老师正在训斥一个男孩子,只见这孩子低着头,一声不响。
“这孩子怎么啦?老穆。”我问道。
“布置的作业一点也没做,接连一周就这样子呀。”穆老师说着,语气中带着叹息和几丝愤怒。
我走近这孩子,摸了摸他的脑袋,笑着说:“干嘛不做作业?不想做还是不会做呀?”
他依然一声不吭。
凭我以往经验,问话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闭口不说,那就说明了两种情况:一是孩子不认可问话者的询问,不想回答;二是孩子另有隐情,不愿回答。
见此,我仔细端详了这个孩子,他穿着灰褐色的西服,打着红色的领带,白色的衬衣领,一点儿污垢也没有。这对于一个农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仪表可值得好多学生学习。
我趁机拿出手机,冲他喊道:“李小勇,我给你拍照了。”
顿时,这孩子大吃一惊,站在一旁的穆老师也因为我这出其不意的举动吃惊不小。
随即,我抢拍了几个镜头,翻出让穆老师看看:这些照片哪里值得我们赞叹?
穆老师看了半天,轻轻地哼了一声。
我发觉穆老师看不出所以然,对他说:“你看看,穆老师,这孩子的仪表,尤其这衬衣领,还有领带,这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呀。”
这时,穆老师如有所悟,会心地笑了笑。
我又让这个孩子看了看我拍的照。
我留神观察他——他很得意,眼角间满含着笑意。似乎,他心里在感激我,或者,他还有可能这么想:校长给我拍照啦!
我无意之间的这个举动,这么自然地融洽了师生之间的那种不和谐的局面。
【2】
我和穆老师单独闲聊了一会。
我质疑:穆老师唯独缺乏的是不懂得欣赏一个孩子外在的美究竟在哪里?当我们指责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把口气转换一下,从指责转化到欣赏,先站在欣赏的角度,然后对孩子直言不讳地指出错在哪里,这不是效果更好吗?多年以来,我们备受传统之影响,师生之间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如果学生辩解,那老师就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甚至,认为这是小儿犯上,便不假思索地统统一顿臭骂,甚至体罚。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最为常见。老师重视孩子的知识传授固然很好,但,如何处理传授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对抗,这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农村教育中,师生之间最重要的要懂得欣赏,即老师如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值得欣赏点在那里,学生如何通过欣赏老师的欣赏点而努力学习,这是相互作用的。前一段时,我参加了一个社区周末举办的家庭教育的讲座,一个孩子的家长讲了这么一件事,一次,他问自己的儿子,“小阳,你喜欢学习什么课程?”儿子不假思索地说:“英语。”“为啥?”“英语老师很年轻,人长得美。”“数学课呢?”“不喜欢,老师是个老头子,胡须很长。”这个家长的讲述,使我想到了师生之间的欣赏的确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3】
教师欣赏学生,要善于挖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智能优势,当学生的这种“正能量”被激活的时候,他就把“欣赏”反作用于教师,自己身上的潜能优势与智能优势,自然发挥得淋漓尽致。相互欣赏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唯有懂得欣赏,才会产生师生间的和谐共鸣,达到教学相长之奇效。
宋老师说了这么一件事:六年级有个学生,做作文令他头疼,字迹不但潦草,而且文不达意。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居然学着老师的笔调来了个“戏说宋老师”,字里行间还不忘对我大加赞赏。前不久,宋老师又把他做得某些事情写入下水作文里,并热情洋溢地赞美这个孩子真棒。这样,不经意间,宋老师发现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由此可见, 学生欣赏教师,不是盲目服从,盲目崇拜,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认可;教师也要成为学生成果的欣赏者,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育出让教师敬仰的学生。
欣赏的前提是关怀,更需要奉献,这种关怀和奉献是不计代价和回报的,她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呵护如丝般细细缠绕,一种由衷的敬意似黑暗中看见的灯塔,一种真诚的感恩像清晨的露珠对待朝阳,许多美好的情感在师生之间传递着,也让这个世界变得美丽而和谐。
欣赏需要用心领悟,心术要正。中学阶段师生之间相互欣赏,容易陷入恋人之间的纠葛,这就需要老师时机把握,正确引导学生。最近几年,经常报道师生之间的不雅事实,说明了操作不当,适得其反。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不要因为个别老师的不雅做法,而遏制我们科学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的欣赏是必须的,缺少这一点,教育是不完美的,即便强制,结果,教育出来的学生从人格、认识层面上充满凶险。好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格上大都是残缺的。这说明欣赏是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