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人在评论区里说,想要看看曾哥的书房到底长什么样,于是,今天就给大家看个够。
从图片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因为要爆照,就故意把书给整理一遍,由此可以知道,我可以做到表里如一的「乱七八糟」。
接着,图片压根就不是什么书房,只是一张极其简陋的桌子,这张桌子原本是应该拿来放电视的,结果,被我的书给鸠占鹊巢了,从此家里就再也没有电视机存在的位置。
如果今天只是给大家看看我的「书房」,那其实到这里,整篇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但我想要更进一步,和大家聊点别的东西。
我以前读大学的时候,特别虚荣,这里的虚荣,指的是我在乎的东西,全部都是物品,而完全忽视对于资产的投资和积累。
所谓的物品,就是你一旦购买回来之后,就会立刻贬值的东西,男生买的球鞋和电子产品,女生购买的口红和包包,都属于这个范畴。
如果你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购买物品的话,也不是说不好,毕竟人又没有来世,现在不享受,难道要等来世再享受吗?
但你要知道,物品所能够带来的快感,是极其短暂的,你得到心心念念的物品之后,很快就会陷入无聊之中,于是,又得去追逐新的物品,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物品是会贬值的,很少会给你带来收益。
所以,在你收入不多的时候,我建议你多点购买「资产」,而非买进「物品」,这里的资产,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源不断给你带来收益的东西,书籍,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在文字没有诞生之前,想要学习到任何一个新的知识,要么通过自己去试错,在试错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要么通过老人家的口头传授,从他们的嘴里,学到一点点知识。
文字诞生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助读书,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以此来避开成长路上的各种坑,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吗?
而且,要知道在中国,一般只要花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本书,作者写一本书,则有可能倾注一生的精力。
所以,我在买书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出手相当的大方,今年到现在,我买书花的钱,就已经有近一万块钱,一万块钱,相当于多少顿海底捞啊!
但每次买书,我都觉得自己是在购入资产,每次从任何一本书上,知道我从来不知道的知识,我都会开心上一整天,哎,年轻人的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充实。
当我们抱着什么信念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支撑这个信念的各种证据。
就好比,打定主意想要买苹果手机的人,他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在用苹果手机,而且,在他的大脑中,关于苹果手机不好的使用体验,就会自动被筛选出去。
这种从信念出发,再去寻找证据支持的认知行为,心理学界称之为「确认偏差」,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犯这种毛病。
他们每看一本书,不是去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发现这本书的闪光点,而是抱着「挑刺」、「找茬儿」的心态,去揣测作者出版这本书的动机,去挑出行文的错别字,去批判整本书的逻辑结构。
只要有一点点地方让他们觉得不满意,他们就会彻底否定这本书,认为出版这本书的作者,是在收割智商税。
抱着「挑刺」、「找茬儿」的心态去读书,就一定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刺,这就好比当杠精读我的文章,即使文章没有任何毛病,他都是有可能骂我是傻逼。。。。
所以,买任何一本书,只要这本书中,有几个知识点,能够给你足够的启发,让你读完之后,有一种想要「哇哇哇」的冲动,我就觉得是非常值的买卖了,至于书的装订,书的排版,书有没有错别字,并不是最应该去关心的问题。
抱着开放的态度去读书,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越读书,心态就会越从容不迫。
3,自律和他律的辩证关系
一个人之所以会去做某件事情,动力来源,无非只有两个,一个来源于「自己想要」,另外一个来源于「不得不」。
我们从小到大之所以会读书,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读书是一件「不得不」的事情,不得不,就是他律,也就是只有在别人的约束和管教之下,我们才有可能去读书。
这种不得不,衰变的周期非常短,一旦他人不存在了,我们就会原形毕露。
而有人之所以能长期以往地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就完全不可能是因为他人的存在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自己想要」。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认为,这些道理,我自己都懂,可想要让自己喜欢上读书,让读书,变成自己想要的事情,实在是太难了。
之所以会太难,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尝到读书带来的好处,也就是反馈。
想要在读书上获得反馈,要么就带着问题去读,想要解决自律方面的问题,就找这方面的书去读,久而久之,当你经过读书,养成自律的习惯之后,你就越认可读书是真的有用。
要么,还是借助各种读书会的力量吧,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把自己置身于人人喜欢读书的环境之中,通过别人的力量,来带动自己,也未尝不可。
想要坚持读书,那就持续不断给自己,制造反馈吧!
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我有一个梦想请你务必远离这几种人豆瓣8.6分,这本书我看了不止3遍!今年最满意的一本书,真的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