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陶继新老师还是在他主编的《当代小学生》中,独特的视角,隽永的文字,让初为人师的我仿佛遇到了一位师长。我从陶老师的文章中读出了他对教育的热爱,也感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
寒假,我加入了学校的读书社,读的第一本书就是陶老师写的《说“长”论“短”中美教育》。教育总是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问是牛奶好还是豆浆好时,其结果将会是争论不休的。同样的道理,是中国的教育好,还是美国的教育好?也会有不同的答案。陶老师与黄思路的越洋对话,让我们通过相互比较,来认识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和特点。
“中国学生学多悟少”,中国的学生是在练“基本功”。美国学生是“学少悟多”,美国学生是在练“创造力”。这一般来说是正确的。我们从小学开始学数学,到五年级已经开始算比较复杂的数学运算了。所以中国学生的基本功确实很扎实,但基本功好不好,与有没有创造力是两回事。美国人有一些思考是我们没有的。他们觉得年龄小的时候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思维能力强,学起来就会有劲。所以,这个“基本功”和我们中国人看起来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观念上觉得老师总是权威总是对的,但在美国,发现权威不总是对的,小孩回来会说老师说得不对,他们会质疑。正是在这种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才会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盲从于权威。
美国教育的一个可取之处,就是不把孩子当孩子,什么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摔倒了也不扶。咱们却正好相反,在一次次的帮扶中,让孩子丧失了自己站起来的勇气与能力。
美国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自己看说明书组装机器人,并通过电脑编简单的程序操纵机器人。成年人需要三个小时才完成的一件事情,老师们就敢放手让孩子从头开始自己揣摩。其实细想,孩子真的有超越大人的好奇心,挑战激情,咱们非但没有培养,也在这种繁忙重复的学习里压制、沉寂、消亡了。
含蓄是一种美,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我们中国的父母很少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对子女的感情。而美国家长则会常常直接告诉孩子,自己有多爱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