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绳命、态度
我问她怎么了?
她说:“刚刚十一点多回到家,本来已上床睡觉的妈妈听见我进了门起身走出卧室,又是帮我拿包,又问我是不是很累。”
我嘴上应付了几句,但其实内心os是,赶紧睡你的觉吧,我一句话都不想说。
33没等我说完便打断我:“说什么啊!累都累死了,再说我能有什么话能跟她说,说来说去又扯到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上,给她说真实想法又说我脑子有问题。
因为就算看到我爸爸的脚被割伤,鲜血不停的流,我也没有心疼的感觉,最多说一句赶紧去医院……!”
33在电话那头还在不断的说着自己对父母的冷漠,而这一头的我渐渐陷入了沉思。
我们与父母之间,是否有所谓的相爱?
01
孩子爱不爱父母,全由父母说了算
小时候父母在外地打工不得已把33留给外婆,几乎每年见面的次数可以用十只手指头算得清。
在最需要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时期,却因和父母疏远无法体会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幸福感,甚至根本不知道怎样处理亲密关系。
这导致至今33对待感情一直习惯性的无所谓,只为逃避处理亲密关系的环节,理所应当的成为金牌单身狗。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从父母身上沾染上不良脾性,待长大后双倍奉还。
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事方式,并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孩子降生时正是中国艰难时期,老公被关着劳动,她一个人只能挑着扁担,左边放着儿子,右边装着女儿,每天走十几里路去工作,为全家谋生。
等孩子长大了,她渐渐老去,孩子们把她和老伴名下的房子卖掉,把钱分了。
一人住在养老院,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却经常会因为别人牌打得不好在院子里跟人吵起来,耍着性子说不跟人玩了。
其实她与儿女不合并非是子女丧良心,而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通常都有这么个毛病。
我看不上你所有做的事,任何事都不能让我满意,所以我要自己来做,可你又什么都没做,我就又要骂你。
就像她女儿所说,3岁那年穿在身上的一条连衣裙,妈妈指着裙子上紫色的花问她这是什么颜色?
她说是红色时,一巴掌便火辣辣的落在脸上。那裙子她再也没敢穿过。
老太太的四个儿女多多少少都继承了点她的脾气,折磨着他们的坏脾性不知制造了多少糟心事。
当面对这样一个又爱又恨的老人,他们只能将心中的不满倾倒给她,这应该就是以牙还牙吧。
02
父母不会爱,让我们不知什么才算是“爱”
还记得小时候问父母自己是从哪来时得到的答案嘛?不出意外,应该有80%的人都会被告知自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也许那时候并没有对幼小心灵造成什么伤害,或者说即便受了伤,那会儿也不懂啥叫心痛的感觉。
事实上,这类回答会让孩子认为,原来我的到来并不是因为爱,可你们会爱一个垃圾堆里的小孩嘛?
前两年有部小说叫《我不喜欢这个世界,只喜欢你》,是作者乔一的情感纪实。
他爸爸并没有告诉他“你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或“从胳肢窝里掉出来的”。
而是说,“你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上帝派你这个天使来保护她。等你长大了还是会离开她,爸爸就负责陪伴妈妈一直到老。”
面对阳光且温暖的f君,从小被父母糟糕婚姻搞的自卑又胆怯的乔一怀疑自己是否能配的上这么优秀的人,害怕无法处理好这段感情,只能选择逃避。
这段场景让人清楚的看到,生在有爱与无爱的家庭最本质的区别是,面对世界时,眼睛里先看到的到底是阳光,还是感受到黑暗里的阴冷。
那黑暗里的阴冷是时常被忽略的失落。
有多少人在年幼时为博得父母的关注想尽办法闹出动静,没想到他们的回应竟是一通说教甚至是打骂。
如此循环就变成了父母口中“怎么生出你这样的孩子”。
他们不懂的是,叛逆并不是想要造反,而是内心想要被爱包裹的渴望。
学会对爱的表达并不容易,而父母也并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才被许可做爸当妈,他们的不小心和不成熟,以及缺乏对爱的认知都会制造出一个破烂的原生家庭。
03
又要翻出老黄历。
之前papi酱在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中说出了充满争议的人生排序:
1.自己
2.伴侣
3.孩子
4.父母
这排序引起网友一片唏嘘,也不知papi之父会不会很惊喜,从而面露茄子色。
在说她不近人情前若能细琢磨她的这个排序,也许会觉得这并非没有道理。
在中国传统家庭关系中,父母往往会把亲子关系放在首位。俗话说,孩子的降生,会将母性激发。
自打有了娃,曾经十分介意别人是否用Linda,Tom称呼自己的执拗一去不复返,纷纷以小西瓜妈妈,小核桃爸爸,诸如此类的称呼命名。
全家人的目光都锁定在这个小生命身上,而矛盾也会因这个新到来的成员一触即发。
当媳妇与婆婆在无休止的教育方法争斗中拼出个你输我赢时,当丈夫忙于工作让妻子认为自己是在进行“丧偶式教育”不停抱怨时。
那个说什么话都会引发一场战争的老公兼儿子只能在一个人坐车里抽根烟的时间里寻找片刻安宁。
这时孩子看见的是什么?
是一个如同怨妇般的妈妈,和一个不愿回家的爸爸。
但有没有想过,生活在父母不懂得如何表达爱。
又怎能变出知道“爱”是什么的孩子?
当然,让年过半百的父母改变身上的这样那样的不堪比登天还难,甚至可以说已造成这种局面的他们即可怜又可悲。
可怜的是在他们年轻时没有机会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去正面影响孩子,可悲的是他们也将会一直活在那片阴影下无法解脱。
而作为我们,一切都还来得及。
父母没能做到的自我救赎,也许我们可以做到。
待我们能回归自我,找到爱的最佳方式,孩子也一定会学到。
拾叁小姐 / 第3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