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孝是家教和家风的核心。我们60后,肩负着孝敬我们的父母责任,还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我坚信我的付出和努力,会换来孩子的大彻大悟,这只是时间问题。家教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这几天,父亲又提起去天津的事情。原来我一直不同意去,原因有两个:我只有一个姑姑,在天津,但是姑姑姑父都去世了,只剩下三个表哥和五个表姐,平时来往较少。天津人对于亲情的理解和我们不一样,山东人尤其重感情,我父亲又是特别重的一类,怕他老人家受到冷遇而不愉快,害怕他过于激动对身体不好。父亲快八十了,再不去就走不动了,于是决定今天动身去天津。
我对“孝”的理解,有三个层次:一是,颐养,搜狗百科的解释是:“保养;保护调养。”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即老有所养;二是,孝顺,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努力顺应父母的想法,尽可能让他们高兴;三是,孝敬,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这三个层次,看似简单,做起来各有各的难度。
颐养最简单,老有所养既是政府的事情,又是子女的事情。生活条件好一点的要特别注意,多陪老人吃顿饭,聊聊天。老人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事情,因为在那里藏着他们的美好回忆,和曾经的辉煌与快乐。拿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看似简单实属不易,陪父母是一个简单的复杂事情。《常回家看看》和《时间去哪儿了》能火起来,既有大家的情感认同,可能还有很多是内心的忏悔。生活条件差一些的,则要竭尽全力,解决父母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房子,一年能租接近两万元,可是还是让父母单独住,而且两个楼是前后楼,这一点我对妻子是最赞成的。当然也有一个缺点,他们住四楼,楼层有点高,好在他们身体好,必要的时候也要考虑换房子。
孝顺就更难一些。老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都相对固化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是最难改的。最初父母进城,是为了看孩子,开始很想老家,主要是生活习惯不一样,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以说话的人。后来,习惯了,也有认识的人了,开始感觉回老家不方便了。不管怎么样,我尽力实现他们的愿望,有些没法满足的,说明理由。比如,父亲提出想买电瓶车,出于安全考虑我坚决反对。我就给他举了很多出事故的例子,终于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但是,我让他必要时就打车,他却舍不得。这就是老人。常言道,老如顽童。有些想法,确实需要我们沟通,不要一味的拒绝。
孝敬则更难。老人往往有吃闲饭的感觉,所以要考虑到他们这个特殊的感受。父亲去买菜,父母一起做饭,做家务。这一切,我都支持。有时,十几口子人吃饭,我就帮忙做,没时间做就出去吃。孙男弟女来家吃饭,往往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他们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我总是保证他们有一些零用钱,逢年过节发压岁钱,过生日给红包,结婚、生孩子、买房子等重大事项的时候,给予一定支持。我认为,钱的多少是次要的,让老人有尊严是主要的。一旦到了老人伸手问孩子要钱,那是很为难的,内心也是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