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一件自己的事,一件煎熬的事,你会发现,你懂的越多越痛苦,在快乐和痛苦的思考者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说话谈吐,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
——题记。
70后的我,读小学时恰逢物质精神双匮乏的时期。幸运的是,父亲因在村里当支部书记,家里订阅了也是最先接触到的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尽管对里面不适合年龄的信息一知半解,但终归聊胜于无。作为消遣,常常煞有介事地读来读去。童年的记忆中没有接触到任何课外书,如今看到我的学生们常常手捧装帧精美的经典读物,津津有味地阅读时,我都会激动地和他们说“你们真是太幸福了!信手拈来的都是经典,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把握住这些宝贵的资源。不断去丰富自己,成长自己。”无数次的假设,如果我的童年能接触到这些经典,是否我的人生会与现在与所不同?
升入初中后,除了紧张的学习之外,接触到的也是两份报纸,《中学生报》、《齐鲁晚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齐鲁晚报》中有个“青未了”版块,其间的小短文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感受到枯燥的学习生活之外有一个更美好的事情是课外阅读,那时我的心里悄悄根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期待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变成铅字。
参加工作后,由于条件所限,除了现有的教辅材料之外,就是一本《山东教育》。一刊在手,爱不释手,一读再读,常读常新。里面的课堂实录贴近实际,操作性强,能直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尤其喜欢“教师文苑”的文学作品,徜徉在文字的密林,常常被作者的描述左右着心情。幸运的是,2003年的暑假,我被派往临邑师范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白天课程安排满满的,晚上我就和同事去图书馆读书,初见种类齐全、琳琅满目书籍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图书馆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迷恋之、沉醉之。直至一个多月后结业,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沉淀着我的收获。一度图书馆的阅读成了我最美好的记忆。
2005年春,因为工作变动,来到博士小学任教,博学多才的邢校长一直非常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在他的引领下,我有了更多亲近教育教学专著的时机。教导处的书柜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数十种书籍。教学的、人文的、科普……老师们随时可以借阅。为了帮助老师们消化吸收所读知识,邢校长还要求老师读书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读后反思。于是,整个校园都被浓浓的书香熏染着,老师们没有了茶余饭后的漫谈,有的只是常规工作后的读书、学习、交流。一个月上万字的读书笔记;一个月几万字的反思;老师们不凡的谈吐、自如的表达……足以证明读书的作用是如此巨大,读书有着如此神奇的魔力。
每周例会完毕,老师各捧心爱的书籍,沉浸在文字世界里,到下班时间了,吴老师慢悠悠地站来说:“真的感谢校长的用心,我越来越感觉到读书是件很美好的事。”我借此很真诚地鼓励年近花甲的吴老师“您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很可贵,往小处说,不为成长自己,但能充实生活 、提高个人的幸福指数。这是最接地气的理由。”
迄今为止,教育专著和文学作品我会更倾向于后者。这也许是我写作缺乏理性思考的原因。从不刻意强迫自己读晦涩难懂的书。很多时候讲究书缘,一旦喜欢上就会一发不可收。诚如最近我痴迷的《甄嬛传》尽管人们褒贬不一,但是我却不顾一切的喜欢上了它。现在已经读完两本,计划五一小假读完全册。因为喜欢,我总能找出他人发现不了的美, 那些古诗词的韵味、那些景色的渲染,那些心理活动的传神。都在滋养着我的心灵,荡涤着我的心胸。让我欲罢不能。
“教学相长”,在指导学生们读经典童书的同时,我的阅读触角也伸向这边。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逐本读来,触动我心的不仅仅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善美,还有那些精美语言的渲染,往往把我带入“沉醉不知归路”的境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狼王梦》、《白狼》、《最后一头战象》让我体味到动物的情感甚至比超人类,读的过程中多次被动物的梦想、亲情打动,甚或泪眼阑珊;杨红樱、丁立梅等作家的经典作品也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积攒生命的光,生命的旅途中,我就像一直萤火虫,因为自身亮光很弱,所以我要不断积攒、补充能量,只有自带光芒,前行的路上才会少一些跌跌撞撞。漫漫读书路,上下求索,我会遵循内心的声音,坚持我的读写之路。一路修行,一路歌;一路播种,一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