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六中午,我打算带儿子回老家看望我的老父亲,儿子一听我唤他,顿时皱起眉头,非常严肃地说:“爸爸,老师布置了许多作业,我还要做。”本来,因为天气严寒的缘故,妻子不想让儿子随我一起去,这下子,她笑嘻嘻地说:“我儿子懂事多了,知道听老师的话了,嘻嘻。”儿子读初三,明年要考高中,的确学习不可轻视,这下,我再三叮咛儿子几句,便匆匆出门去了。
半个小时后,因为我忘记一件东西,便又返回家中,我悄悄地推开家门,定睛一看,哦?儿子蹲在凳子上,正在目不转睛地打游戏,竟然丝毫感觉不到我已经站在他的面前。
我走近他,轻轻地摸了摸儿子烧呼呼的脑袋,随即,俯下身子,吻了一下儿子的脸蛋,这时,儿子才感觉到我,他突然跳下凳子,毕恭毕敬地站着,像个犯了错的小学生似的,眼珠子咕噜噜地转动,似乎,他在用自己的眼神在推测我此刻的心理。
过一会,儿子低声问我:“爸爸,你怎么又回来了?”
儿子不作声了。好几次把目光投向窗外,哦?儿子学会了转移我将要追查他这一目标。
我还是不能避其锋芒,开门见山地问他:“儿子,周六回到家,你能不能学学你的姐姐,把学习抓紧一点,捞个班级的第一,那个第五我早已不稀罕了。”
我继续教训他,比如,沉溺于玩游戏的危害在哪里,我给他讲道理。
突然,儿子大声说:“将来等我当了爸爸,我绝不会像你这样呀。”
【2】
直到我昨日下午回家时,儿子已去学校了。
昨夜,我因为儿子的这句话,想了很多很多。
我很小的时候,家境穷苦。我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根本不懂得孩子读书的重要性。晚上,我家用煤油灯照明,我记得妈妈给我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外婆交给我背诵儿歌,一次,学校进行作文比赛,我让庄里一个老先生帮我写了一篇作文,题为《可爱的祖国》,至今,我还记得“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词语。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爸妈去生产队劳动,便将我和哥哥关在院子里,将院门锁起来。我和哥哥坐在小凳子上,仰望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一只只偶尔掠过的飞鸟,唧的一声,刹那间就不见踪影了。那个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幻想自己是不是和鸟一样的总有一天可以飞起来,小时候的这一切,天真中包含着快乐,如今,我的那些奇异的思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积淀下来的。
今天,我总是不止一次地反问自己:“那时,父母没有一次地督促我好好读书,而是用这些琐碎的不加经意的生活细节一点点地陶冶我。生活终于教会我如何坚韧顽强,如何勤奋上进。
我记得读初三的时候,临近快要毕业了,那时,学生毕业时要互赠小礼物,比如,一条手帕、一本笔记,或者一支笔,班里有好多学生送给我这些东西,我不回送于心不忍呀。
周末,我将这个想法悄悄地告诉了妈妈,因为父亲的脾气很火爆,稍有言语不合心意,父亲的拳脚就会出来。晚上,妈妈将我想法说给父亲,父亲顿时破口大骂,随后,要去学校找校长,让我辍学。
那段时日,我怕见父亲,晚上,等父亲熟睡之际,我才蹑手蹑脚地上炕去睡。我心里不止一次地嘀咕:“等我当了爸爸,一定不会这样蛮不讲理。”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两个孩子的爸爸,也是一个专门教育孩子的老师,儿子面对我,又说起了我小时候曾经说给我父亲的话,难道这是一种本能的心理传递?
【3】
如果我在今天思考那时爸爸的蛮不讲理,那是我错怪了爸爸。那时,穷困的家境,逼得爸爸不得不这样省吃俭用,把好不容易挣来的钱用在维持生计上,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比爸爸强多少,照样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压力和窘迫,乃至于无奈。现在,虽说生活条件比那时强多了,但是,我对孩子现在的教育思维反倒好像套上了一种无形的枷锁,那时,爸妈对我十分宽松,随我任意看,形我任意想。
套着枷锁的孩子能够成长的健康吗?不,一定会畸形发展,这很危险。我越来越感觉到这种畸形恰恰使我们这些至亲的父亲无意之间套上去的。如果追究其中的缘由,至少一点很明显——爱孩子的轨道出问题了。
每逢周末,孩子一旦回家,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竟知道教训孩子看书看书看书,把孩子本该自以为放松、快乐的时间无形地剥夺了,怪不得现在叛逆的孩子这么多,原来,有个“剥夺”词眼在里面隐含着。
“等我当了爸爸”,我曾经对爸爸说过;
“等我当了爸爸”,儿子已经对我说过;
“等我当了爸爸”,儿子的儿子会对儿子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