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顿悟,我想告诉你那天晚上我领悟到了什么
这篇文章有些长。
我第一次写下我内心里,许多年来都不曾告诉过任何人的疑惑与斗争。
然而如今,我每天都沉浸在那晚我所领悟到的喜悦里。
如果你也曾有过同样的疑惑,希望下面这些文字,能够对你有所助益。
那年杭州天气尚未入冬的时候,我经历了一些人生的重大变故,常常整夜失眠,心中痛苦不堪。
并且,让我痛苦的不只是变故本身,而是这些年来,心中一直隐隐的疑惑,竟成了件格外确凿的事——我走错了路。
虽然以勤勉自诩,在事事物物上笃行,从不懈怠,然而我在开始的时候就错了。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离内心里真正想要去的地方,走得越快,便是越远。
直到那个冬天将要来临的时候,我的世界轰然倒塌。
那些痛苦在我心中蒸腾翻涌,我却找不到任何一种办法将其扑灭。
打坐无用,读书无用,书写亦无用。
每在那样的安静里度过一刻,心中便煎熬一分。
就是说,如一个人如果执着于“理”,那么理就会成为他前行的障碍。
可是,你要知道,假如一个人对某件事,有着某种透彻的领悟,那么大多都是他亲身体会过一遭的。
“理障”二字,其实说的是我自己。
我不知道这种疑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许多年来,我一直都在苦苦寻觅某种可以贯穿的,事物的“道”。
它可以让我的生活更加顺利,可以让我更感生命的喜悦,可以让我将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并且,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不再疑惑了。
是疑惑促使我去寻找。
我不知道我在疑惑什么——可我常常会困扰于“疑惑”本身。
于是,我如此渴望找到它,让我不再疑惑。
之所以读书,亦无非是为此。
我以为那个被称之为“道”的事,必然是存在于某种事物上的。
于是我不断去学习。
我试着从心理学中去寻找,于是我翻阅了很多书籍。可我并没有找到。疑惑还是存在,我只是更了解了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反应,偏见的起因,抉择又容易被什么事影响。
我试着从西方的哲学中寻找。
于是去读柏拉图,去读亚里士多德。
当然,我确实收获了一些,其中就包括他对写作这件事的理解,在《论诗》的部分有很精彩的论述。
我还读到了一句很有趣的话,关于什么是真理。苏格拉底说,“苏格拉底是很容易被反驳的,不能够被反驳的是真理”。
可我的疑惑还是存在。
你知道,我没有在寻找什么知识,我只是在不断的希望去解决我心中的疑惑。
它占据了我内心太多太多的空间了,我想要忽视,但我没有任何办法。
我还在寻找。
在锻炼中寻找——锻炼的道理是坚持,是锐意进取。是自强不息。它很好。
我学习着不同的动作,学习着肌肉的结构,学习着一些营养学的知识——如何吃得更健康。蛋白质是什么,碳水化合物是什么,脂肪与脂肪的区别。如何将三大宏量营养素最均衡的配比?
疑惑仍在。
然后,我也在工作寻找。如果我知道了如何工作能够更有效率,那么我一定不会疑惑了吧?于是我的工作效率的确高了很多,我一天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
然而还是不行。
我找得越多,的确就能把这些事做得越好,可我的疑惑,越来越大。
我开始试着读佛经,又开始读《道德经》,开始重读《大学》,《中庸》。
我寄希望于,这些流传数千载的哲学,能够让我不再疑惑。
不再疑惑于疑惑本身。
我搞懂了这些文字的意思,可是,那个能够让我不再疑惑的“道”,到底是什么呢?
那些它们形容的,须臾不可离的,昼夜不可息的道,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我找到了它,我一定会知道。
但我没有。
因为我没有找到须臾不可离,昼夜不可息的东西。
好了,这些,就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的心事。
如果我的朋友看到,你不知道我若有所思的时候到底是在做什么,这些就是我在做的事。
只要我再锐意进取一些,我就能找到。
我不会放弃。
然而,如果我是对的,我为什么会陷入那样巨大的痛苦之中?
为什么变故还是会来临?
我第一次,去面对我对疑惑的疑惑。
我只是没有勇气面对罢了。
我的身边,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仍旧安静。
只是,我心中已经不再有任何,可以让我不再疑惑的希望。
那个被称之为“道”的东西,也许真的存在,可我却是永远也没有办法找到的了。
连日来的痛苦并没有将我击垮,我还是能够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
但心中失去希望与信仰的时候,如同漆黑的房间里,灭了那盏最后烛火。
我不知道那个晚上我为何会顿悟,只是在那样的时间里,忽然有一道微弱的光,打进我的心中。
然后又像是猛然打开一扇透着光的门,将整颗心全部打亮。
我心中的疑惑消失了。
所有的疑惑都不存在了。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其格物之功,
只在身心上做。”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原来并不在我的心外。
这些年向心外去求,远矣。
道不在物上。
只在我心。
好了,现在我把要把我领悟到的,全部都告诉你。
如果你常读我的文章,你必然已经懂得了。下面这些略过就好。当然,重新再读一遍,也总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如果你第一次阅读我的文章,下面这段文字要好好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这句简单的话,出自《大学》。
虽然每个字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格物”。也是功夫的实下手处。
格,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以归其正,就是格。
物,是“事物”的意思。你可以将其理解成,在你生命中遇见的所有事物。包括你的工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包括你的爱好。
然而,物并不只在你的手上,并不只在你每天的忙忙碌碌里。
也在你的心上。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有“诚意”二字。
如何格物?
就是要依靠“良知”。
良知是每个人心中的天赋,天然就能明辨善恶,懂得是非。如“见孺子落井而知恻隐”,正是良知发见处。
只不过,“良知”是一回事,致良知又是一回事。
在事事物物上,依靠你的良知,留善去恶,求是克非,就是致了良知。
如孝顺父母即是一物,良知觉得行孝时,对父母不耐不是,就克不耐;觉得埋怨不是,就克埋怨;有时又觉得,太顺从以至于可能会让他们做一些错事不是,就克了那份过于的顺从。
如此,只在自己心中良知上体当,自然能寻到那份勿过勿不及的中和处。
人心本无善恶,与物相接而生善恶。
依靠良知去格物,而后就能够让心重新得而正。
这就是我在这篇文章开始的时候,所说的那个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分野。
不同的事物的道理,固然要去不同的事物上探寻。
然而探求事物的道理,只为正此心。
一通百通。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道”是“须臾不可离”的。
从朝至暮,自少到老,心中良知二字凝聚,如何可离?
意念从不会着空,必会落于事物。
手中无事,心中必然有事。事无论在手中心中,只是随时而格,随时而正。
而若能立誓此道,白日自然戒惧不息,夜晚自会凝聚一时。昼夜如何能舍?
从前种种迷惘,至此一照而现形。
往后种种去处,如水之就下,沛然莫之能御。
沉浸其中,竟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lt;END>
文/勺布斯
微博:@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