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7日,进入小暑节气啦!暑,热也。高温、高湿的 “桑拿天”将会频繁出现。
天气越来越热,又到了动不动一身水的季节。所以有老话说,“进入小暑,上蒸下煮!”
即使一天洗一次澡,身上还是像穿了一层“雨衣”,黏黏腻腻,总感觉不清爽。
对付湿气第一招啊,就是出出汗。
夏天气温高,很容易出汗。一出汗,我们就贪凉,转眼就到了空调下。
原本正汗流浃背呢,一进屋里,立刻就是冰冻如冬,结果那些正在要排出的汗都怎么办了呢?
出汗是人们排出湿邪的过程,结果都封印”在了身体里,成了被困在我们身体里的“湿热”了!
不仅让我们感觉黏腻,还会在我们的身体里搞事情:
脚气啊、小水泡啊、湿疹、荨麻疹……到了冬天就皮肤干燥,不出汗,痒得厉害,苦不堪言。
除了皮肤,湿性重浊,还会阻滞气机。
本来身体气血运行的好好的,湿气一来,经络里都是粘腻的废水,气血运行就慢下来了。
脾是运化水谷主要的脏腑,喜燥恶湿。
湿邪困脾,会出现不想吃饭、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等情况。
对照一下,你最近是不是有这些感觉?
尽管现在我们掌握了力量,想要什么温度就有什么温度,想吃哪个季节的蔬菜水果就能吃到。
但这么多年下来,收到了不少惨痛的教训。人还是应该顺应节气,做对的事,否则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
除了出汗不透彻造成的体表的湿气,还有一个原因是造成身体里湿气堆积的“头号嫌疑犯”——那就是寒。
你可能一下子想不到寒为什么会造成“湿”,那我们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当然是热的时候。
当地面温度低,下雨之后,地面就很容易积水。冬天水汽变成雪、 冰,能保持几个月不化。
而当地面温度高时,水倒上去马上就能被蒸腾到空气中。
别说水了,鸡蛋都能给煎熟了——
所以,如果说要祛湿,就要从两方面入手:把水去掉的同时,把温度搞上来。
放在身体上说,就是要在祛湿的同时,恢复脾胃的功能。
因此,茯苓饼成为御膳名吃,后来就成了北京的名小吃之一。
《红楼梦》第60回中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滚烫开水将茯苓粉冲化、调匀。
茯苓霜在当时是很珍贵的,贵妇们每天早晨起床后吃上一盅(净重量约20克),美容滋补的效果最佳。
茯苓是经方用药,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可以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经验后方》中记载,食用茯苓“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老,面若童颜”。
《本草品汇精要》上记载:“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和雀卵”。
《本草正》盛赞茯苓: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
这么惹人喜爱,夏天祛湿怎么能少了它~
饮食1.茯苓白术母鸡汤
食材:白术15克,白茯苓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鸡块300g,枸杞15克。调料精盐适量,生姜,清水适量。
做法:
1、将鸡块洗净,氽烫,备用。
2、将其他材料洗净。
3、锅中加水烧沸,下入鸡块焯透,打去浮沫捞出。
4、将鸡块加入沙煲内加清水煮沸,将各种原料全部放入大火煲至20分钟,转至小火煲2小时,撇出浮。
茯苓、白术健脾祛湿,白芍、甘草,养血补津液,生姜温胃散寒。
健脾祛湿,补血养阴,你值得拥有~
2.四神汤
四神汤有恢复脾胃功能、安神之效,脾胃功能好了,才能杜绝生湿之源。
艾灸自古一直有"三伏灸"的说法,借助夏季极盛的阳气利用艾草通达于体内,从而实现扶阳、除湿之效!
夏季祛湿可以艾灸脾经的主要穴位如足三里、中脘穴。
足三里: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祛风邪及强身壮体益寿的作用。
中脘:艾灸中脘能直接补阳,增加身体的脾胃运化能力,进而帮助身体增加动力来排瘀滞。
经方小建中汤化裁
小建中汤原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
① 按照一两等于15g:
桂枝45g 白芍90g 生姜45g 炙甘草30g 大枣12枚 麦芽糖100ml 茯苓60g 生地90g
② 按照一两等于5g:
桂枝15g 白芍30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12枚 麦芽糖30ml 茯苓20g 生地30g
“化裁”就是在原方的基础上,根据每位病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和用方目的,而进行药味、药量的加减。
小建中汤中,大剂的白芍可以加速气血循环,从而增强脾胃的运化吸收能力,脾胃的功能可以得到恢复。
同时,我们加上了茯苓,这时,茯苓可以帮助祛湿,排掉身体里的废水。
废水排走了,我们的身体需要新鲜的水分,这时我们就加上了生地来补充津液。
整个过程,就实现了在排废水的同时恢复脾胃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