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父亲出身贫苦农村,靠着不懈的努力考进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报社总编辑。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她回忆道:“最开心的时候是爸爸出差,那我才能做自己的事情。”
董卿是文体爱好者,喜欢参加演讲比赛、唱歌跳舞,愿望是当一名演员。
而这个习惯,也造就了后来的她。
03
成年后的董卿克制不住文艺的心,不顾家里反对,考入浙江艺术学院表演专业。
结果朋友没考上,自己却意外被录取了,误打误撞得到第一份主持人工作。
每天只负责联络、催场、跑前跑后、做剧务,璀璨的舞台,根本不属于她。
这让董卿感到无比失落。
日子闲着有些无聊,董卿想到了读书,就去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电视编导系。
别看现在董卿光彩照人,在美女如云的艺术院校,她不过是人群中的一只“丑小鸭”。
“同学一个比一个漂亮,老师教我们芭蕾的基本动作,只有我跟不上节拍。”
“最难过的还是周末,周围女同学都有男生追求,我只能一个人在寝室里看书排遣寂寞。”
讨巧的节目样式,加上董卿清纯的主持风格,让她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04
于是把心一横,放弃小有名气的东方卫视主持人职位,去了面向全国的上海卫视。
她心想,这一次应该会顺利了吧。
每天就是串联节目,收视率一塌糊涂,刚开始还有劲头,但很快她感到了失落。
平时上班跟玩儿似的,来了,点个名,就可以走,这让董卿十分焦虑。
又一次,读书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为了调整心情,董卿开始研读《红楼梦》、《西厢记》,还有《唐诗宋词》,只要与现实无关的,她都读。
读了半年书,工作还是没有起色。
她继续提升学业,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文系古典文学的研究生。
当年,主持人崔杰感叹:“董卿继续深造的选择很正确,这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学校的导师也透露:“在董卿身上,我看到了一颗平常心,这对主持人来说很难得。”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毕业那年,上海卫视改革成功,收视率蒸蒸日上。
董卿也被委以重任,主持多档节目。
一次去超市买东西,有营业员认出了她,还兴奋地说出了几个喜欢的节目。
2000年,董卿受邀主持“上海-悉尼双向传送音乐会”。
流利的英语,大气的风格,震住了所有人。
从此,董卿一战成名。
2001年,强大的实力让董卿一举获得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而且,是全票通过。
董卿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
读书可以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快乐。
05
2005年,董卿第一次站上春晚舞台,大气温婉的形象和颇具气质的台风,瞬间收获广大观众的认可。
越来越多的工作接踵而至,最忙的时候,一年要主持了130台节目。
但董卿没有因此膨胀,繁重的工作依然没有阻挡她读书学习的脚步。
成为春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持人,乃至实至名归的“央视一姐”。
2007年欢乐中国行元旦特别节目,接近零点时,现场突然出现两分半钟空档,导演马上安排董卿救场。
“不是两分半钟,是一分半钟!”
董卿连忙调整语序,准备结束语。
而此时,导播再次传来更正:
“不是一分半钟,还是两分半钟!”
董卿临危不乱,走到舞台两头给观众深深鞠躬。
用即兴的排比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肢体停顿让她控制住了节奏,加上流畅的语言表达,让这次救场成为了主持界的一个完美案例。
06
有人说,看董卿主持节目,十分赏心悦目。
在适当的场合,正好的时间点,董卿总能说出最恰当的话语来,让人赞叹之余,不禁佩服董卿渊博的学识。
这一切,都归功于她长年累月的读书习惯。
董卿在一次访谈中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会感觉像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正因为有了文化的积累,董卿总能展现她的大气、睿智、处变不惊。
每次拿到主持稿,她都先一遍一遍地校对、背诵,提前准备许多可能用得上的桥段和语料。
在青歌赛准备期间,董卿早上7点就坐在书桌前看资料,一直到晚上一两点,期间不吃任何东西,饿了喝口水,急了上个厕所。
节目开播后,董卿更忙了。
据工作人员回忆,每天下午2点到央视以后,董卿马上到后台做准备,下午四点彩排,十点直播结束。
紧接着,去会议室核对第二天的考题、节目设置,各种细节,回到家已经是两三点了。
07
但生活就是这么吊诡,每当你一帆风顺,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摔得很惨。
2008年春晚,董卿在介绍相声《新五官争功》表演者马季的儿子马东的时候,一时口误,说成“马先生的儿子马季”。
直到晚会结束,她才知道自己的失误。
董卿的眼泪瞬间决堤,后来还因为这件事哭了整整3天。
也许在普通人眼里,口误是常有的事。
但在春晚这个特殊的舞台,每个节目,每个场景,甚至是稿子里的每一个字,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反复排练,力求精益求精。
董卿的形象一下子跌落谷底。
2010年元宵晚会,董卿再次犯错,将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中的“昼”念做“书”。
全国网友对她口诛笔伐,甚至有人针对她的形象、能力,用不堪入目的词汇进行谩骂。
她感觉站在舞台上,已经不那么忘我,不那么兴奋了。
无数个夜晚,她都坐在书房沉思:
时间有多长,她也不知道。
08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主持人不是演员,而应该是一位文人。”
于是,她毅然放下一切,暂别央视舞台,只身前往美国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
没有镁光灯,离开了紧盯着自己的目光,独属于董卿一个人的深造时光。
有时候只有半天课,她就泡在图书馆,或者参观一些博物馆、看一些演出。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董卿也不忘拿起中国古典名著和诗词佳篇。
09
2年后,董卿学成回国,受邀担任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
当名家念出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董卿对上:“月如无恨月长圆。”
选手遗憾退场,董卿送上一句:“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一对父女用诗词创作歌曲,董卿为之感动,竟脱口而出外国是人叶赛宁的《我记得》。
“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10
如今的董卿,高贵,典雅。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董卿衣着纯白色的西装,妆容毫无瑕疵,短发干净利落。
那缓缓一笑,简直优雅了全场观众。
董卿说:“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
尽管,那样可以让她更加好看,更加上镜。
她说:“镜头上的脸是否好看,并没有那么重要。”
图片来源 | @CCTV朗读者
她一直坚信,精神世界的满足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终生学习的女人,魅力无穷。
真正的美,从来不是单单指外貌。
三毛曾经说过:“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董卿的眼睛里,是有光的。
/今日作者/
END一个人很难既懂科学也懂文艺,既能理性也能逗逼。但在这里,这样的人有两百万个。每天十点,原创精彩时评、戳心感情美文、高级生活攻略,你想要的知识,你渴望拥有的洞察,都在国馆文化。
国馆文化
推荐理由 ✉:观点犀利,幽默却不失风雅,国馆君与你分享新鲜狠辣的热点评论、热泪盈眶的生活干货以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人生苦短,只该用精彩填满!